share_log

港股奇迹:投资缓慢增长型公司,5年回报跑赢巴菲特

港股奇蹟:投資緩慢增長型公司,5年回報跑贏巴菲特

丫丫港股圈 ·  2019/10/09 23:10  · 热门

我最喜歡持有一隻股票的時間,是永遠。

巴菲特是世界上最成功的股票投資者,其偉大之處不僅在於其長期擊敗市場,更在於他把股票投資變成了一種哲學,給世人留下了如長揸、堅守能力圈等思想。

那麼,巴菲特的回報率有多高呢?我們來看一張圖。

通過圖片我們可以看到,巴菲特最巔峯的時期是1976-1998年這22年,平均年化回報率爲30.4%,遠遠跑贏大市。

看回報率可能體會不到巴菲特的厲害,我們換算成具體回報看看:

比10年10倍還要高要求。

基金界有一句諺語:1年一倍的股票多如牛毛,5年一倍的股票少之又少。

10年10倍股都已經很難找了,更何況是投資組合實現10年10倍以上的收益。

巴菲特還有一個著名的策略:買入好公司並長揸。巴菲特本人就持有Geico、可口可樂數十年,並從中獲取了巨額回報,證明這個策略在美股是行得通的。

那麼,假如將這個策略放在港股,我們應該怎麼選股呢?

我們統計了從2014年10月3日開始持有至今,然後回報又能跑贏巔峯期的巴菲特的股票(5年回報大於3.7倍),結果如下。

ps:股價按不復權計算

結果顯示只有37只股票是滿足條件的,在整個港股市場的2422只股票中,佔比約爲1.5%。換句話說,要"躺着"成爲股神,首先要選中百裏挑一的股票。

(而且,股王騰訊和維他奶也落榜了。)

我們再放寬一下標準,不侷限於buy and hold策略,可以只持有其中的一段時間,數量會增加至323只,概率提升至13.3%。這樣看,成爲股神的概率稍微大了點。

當然,這些股票裏面會有一些暴漲暴跌的仙股,去掉這些仙股之後,其中真正的投資機會會更少。

梳理這些股票,我們發現其中大部分的股票都不是深不可測的,反而更多的是像安踏、蒙牛、華潤啤酒這種,就出現在我們身邊的股票。所以,只要我們細心觀察身邊的事物,還是有很大的機會抓住這些股票。

但是,這些股票的投資邏輯都並不相同。另一位投資界北斗彼得林奇,曾經提出著名的六種股票類型,我們將這些跑贏"巴菲特指數"的股票,按這六種類型稍微分一下類。

六種類型的股票上漲的邏輯並不相同,有的是靠經營業績帶動eps提升而上漲;有的是依靠行業格局的改變帶來估值的上升;有的是靠會計準則的改變,帶來利潤的大幅提升...

這篇文章我們先來看看緩慢增長型股票的代表 -- 華潤啤酒的機會是怎麼發生的。

背景

緩慢增長型的股票,按彼得林奇的分析有幾個特點:

1. 增長率緩慢,大概在2%-4%左右,貼近GDP增長率。

2. 股息較高,由於公司的業務無法擴張,所以多餘的盈利以分紅的形式返還給股東。

在港股市場裏面,大部分的銀行、公用事業股票都屬於緩慢增長類型,這些股票業績穩定,分紅高,但是股價增長緩慢,一般不會大漲大跌。

因此,這些行業裏跑贏巴菲特的股票數量極少,整個銀行板塊裏面共有28只股票,僅僅只有招商銀行一隻最終跑出。要在這些行業裏面賺錢,難度比較大。

華潤啤酒也是一隻緩慢增長行業裏面成功大漲的股票,假如我們在2014年10月份買入一手(2000股)華潤啤酒(當時是華潤創業),價格是36000港元左右,到今天價格會變爲84000港元(2.3倍)。

2015年,華潤由於改組,剝離了零售業務,並將賣業務所得的報酬進行分紅,合計一股12港元,加上分紅後我們的總回報將達到106000港元(2.9倍)。

而假如將這些分紅在當時重新買入,現在的回報將會是2手華潤啤酒的股票,總回報爲168000港元(4.6倍)。

大幅度跑贏"巴菲特指數"。

整體來看,啤酒行業是一個緩慢增長的行業。

啤酒在上世紀初進入中國,並且在2000年開始普及,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市場已經進入飽和狀態。過去5年,啤酒的人均消費量逐步下滑,行業的增長主要來源於每噸售價的提升。這個現象的形成有多個原因:

首先就是人口紅利減少,過去10年中國的人口增長率放緩,人口開始老齡化,喝酒的人數減少。

其次是消費習慣的改變,隨着人均收入的提升,消費呈現多樣化的形態。富人傾向於喝高端白酒,年輕人喜歡喝威士忌等烈酒,導致喝啤酒的人群逐漸被分流。

最後,國人消費水平提升後,對於健康更加關注,所以飲酒的頻次逐步降低。

在這些緩慢增長的行業裏面,要找到高回報的投資機會是很難的,可能的機會有兩種:

1. 資產剝離分紅。

2. 行業格局的改變。

而華潤啤酒剛好兩種都碰上了。

發展歷史

我們來看看華潤啤酒這幾年的發展歷程。

2014年的華潤啤酒還叫華潤創業,當時旗下的業務包括華潤萬家、怡寶礦泉水、五常大米、雪花啤酒等業務,涵蓋了百姓吃喝的各個方面。

但是當時的華潤創業大而不強,營收雖然高,但是零售和食品業務的虧損導致公司整體利潤下滑,市值也從2010年的763億港元,下滑至2014年的393億港元。

2015年,管理層當機立斷,將非啤酒業務作價280億港元賣給華潤集團,上市公司主體只留下業務發展平穩的雪花啤酒業務。同年上市公司改名爲華潤啤酒,專注於啤酒業務。

本次賣盤所得以每股12港元的股息發放給股東,這是投資華潤啤酒的第一重回報 -- 資產剝離帶來的分紅,按2014年10月的18港元買入價計算,分紅回報率達66%。

改組之後,雖然華潤啤酒的營收每年只有1%-2%的增長,但是股價卻從12港元一路飆升至42港元,市盈率從50倍提高到100倍。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華潤啤酒的估值有這麼大的變化呢?

最主要的邏輯是行業整合。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裏,中國的啤酒行業都處於一個充分競爭的狀態。由於受到裝瓶的影響,啤酒廠的銷售半徑只有150-200公里,這也導致了這個行業玩家衆多,品牌雜亂。

2000年來,一些頭部玩家如華潤、青島,通過收購啤酒廠並改組,慢慢將盤子做大。這些大公司有管理、資本的優勢,經過他們改造的啤酒廠可以順利當上區域的老大。啤酒廠數量去到一定規模時,,華潤、青島將旗下多餘的品牌砍掉,只保留少數幾個頭部品牌在全國推廣,從而實現了產業整合。

最近10年,雖然華潤、青島、燕京已經佔據了市場大部分份額,但是彼此的競爭還在繼續,由於害怕市場份額的下滑,大家對提價都非常謹慎。

因此,國內啤酒的噸價只有國際平均水平的一半,龍頭酒企華潤、青島的毛利率和淨利率分別只有30%和5%,遠低於百威的60%和15%。

直到最近兩年,啤酒行業的格局逐步定型,行業前五名華潤、青島、燕京、百威、嘉士伯的市場份額佔比上升至75%。在高端啤酒市場,百威、嘉士伯形成了雙寡頭格局;中低端啤酒市場,華潤、青島佔據了超過一半的市場份額。

得益於行業格局的改善,華潤啤酒開始敢於提價,將上游玻璃瓶、小麥的原材料成本轉嫁給下游;同時關閉產能多餘的工廠,降低成本,並且通過和喜力中國的合作,試水高端啤酒市場,提高整體利潤率。

其實這也是國際啤酒霸主百威的成長路線。美國的啤酒行業在二戰後進入繁榮期,行業增速超過了20%,百威的市場地位在這一時間段也快速提高,在1947年佔據到行業第四的位置。

1950年代,百威通過成功的電視營銷,樹立了品牌優勢,從1957年開始就保持着全美銷量第一的位置。但是當時的市場還很混亂,百威即使是市場第一,市佔率也僅有16%。

進入1980年代,啤酒行業逐步飽和,人均啤酒消費量在達到峯值23.8加侖後再未有突破。然而就在行業飽和的時候,行業龍頭百威開始擠壓其他競爭對手的空間,市佔率從28%迅速增長到41%,淨利潤率從5%增長至10%左右,淨利潤實現了四倍的增長。

目前的華潤啤酒,無論是淨利潤率還是市佔率方面,都類似百威在1980年代爆發前夕的狀態。自然,市場也會預期華潤啤酒將會像百威那樣實現利潤高增長,那麼股價的大幅上漲也在情理之中了。

未來假如華潤啤酒能實現市場領先的份額(40%左右),通過提價實現淨利率提升(15%),按海外市場的25倍估值,華潤啤酒的市值將達到3000億人民幣,而目前華潤啤酒的市值只有1300億人民幣。

這就是行業整合帶來的投資價值。

總結

雖然華潤啤酒的投資回報很豐厚,但是整體來說,投資緩慢增長型行業的難度很大。

首先是高回報標的少。港股市場的酒精板塊有17只股票,只有華潤啤酒獲得了豐厚的回報。

其次是回報依賴於管理層的運作。假如2015年,華潤管理層沒有剝離虧損的零售食品業務,以及進行巨額分紅,這筆投資的回報將大打折扣。

最後是估值和業績始終背離。這五年裏面,華潤啤酒的業績和指標其實並沒有大幅提升,所有的上漲都來源於市場對其前景的預期。要拿住這樣的股票,投資者需要對行業看得足夠深,足夠遠。

因此,要想在回報上跑贏股神,投資者最好還是不要把資金投入到緩慢增長型的股票裏面,除非是公司所處的行業格局出現重大的變化。

畢竟在緩慢增長型股票中,更多的是坑,而不是黃金。

編輯/emily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