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上市100天,贝壳打开“长效经营”的三重门

上市100天,貝殼打開“長效經營”的三重門

Tech星球 ·  2020/11/20 17:51

貝殼上市後的首份財報透露了什麼?

2020年,互聯網頭部企業中,有三家的市值翻倍,其中有最受矚目的美團拼多多,也有剛剛登陸資本市場的貝殼找房。名氣還沒有那麼響亮的貝殼,在掛牌紐交所的100天中,市值從225.5億美元攀升至699.4億美元,暗暗創造了新的中概股增長故事。

實際上,圍繞貝殼一路走來,議論聲音常在。19年慢跑,從鏈家蜕變成貝殼,貝殼的腳步是不是太慢了?貝殼的平臺化是否成功,規模效應是否顯現?貝殼的服務品質是否在持續提升,換來行業效益以及用户的認可?

上市100天后,貝殼發佈首次財報,也正好為這些問題提供了答卷。根據貝殼Q3財報數據顯示,其平臺總交易額(GTV)達1.05萬億元,同比大增87.2%。第三季度營業收入達人民幣205億元 (約30億美元),同比增長70.9%。第三季度經調整後淨利潤為人民幣18.58億元,同比上漲210.6%。

財報開門紅背後,是貝殼找房聯合創始人、CEO彭永東在海南三亞2020新經紀峯會上提到的“飛輪效應“開始轉動:品質驅動效率、效率帶來規模、規模反哺品質。取代我們耳熟能詳的“速度”,貝殼這家“慢公司”似乎代表了中國互聯網公司更偏向“長效經營”的一條路徑。 拆解貝殼的首份財報,這篇文章試圖還原耐力賽中貝殼如何跨越長效經營的“三重門”。

第一重門:從競爭到合作,貝殼成了

房產交易是一個22萬億的低頻市場,中間人經濟的存在有助於行業信息的流動和匹配。但在一定程度上,傳統人力集約模式也成為效率提升的阻礙。

正如福特用流水線造出第一輛T型車,貝殼做出的改變,可以總結為“雙網雙核”。也就是線上一張網,提供數字化解決方案提升效率。線下一張網,擴大以社區為中心的門店網絡。更為關鍵的是兩個核心——“ACN網絡”(Agent Cooperation Network,經紀人合作網絡)讓經紀人之間的合作,變得“有規可依”,進而打開效率提升的閥門。“人店模式”讓居住業務疊加發展,拓寬邊界。

當然,改變“行規”,這條路貝殼走的十分漫長。

在鏈家早期,整個中介服務行業普遍存在”吃價差“現象,2004年,鏈家在業內率先明確提出“透明交易、籤三方約、不吃差價”的陽光作業模式,試圖解決中介行業“信息不對稱”的弊端。

2006年,鏈家開始搭建經紀人職業化培養體系,實施半軍事化管理,此後”本科生才能做經紀人“、”假一賠百“等行業新聞因此而來。但真正變革中介服務本質的措施,還是“ACN網絡”。

ACN實際是一整套規則體系。在ACN下,中介的角色被細分為“房源錄入者”、“房源維護者”、“客源發現者”、“撮合成交者”等10多個職位,佣金按角色分配,大家通力合作完成交易。按照這一模式,經紀人、房產門店甚至房產公司之間,大家都從競爭拼單變成了合作打單的關係。

很多人認為這一方案過於理想化,畢竟國內市場沒有美國房產市場成熟的MLS系統,但貝殼還是堅定推動這一方案落地。從2018年4月運行至今,已經成為貝殼的核心模式,而且這套商業系統仍在快速擴張。

根據財報數據顯示,截止Q3末9月30日,貝殼找房的門店數量為44883家,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41.7%;貝殼找房的經紀人總數為477810,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50.7%。

從數據看,貝殼平臺上無論經紀人數量,還是房產門店以及消費者都在保持較大幅度增長。這説明ACN網絡效應正在顯現,尤其利益最攸關的經紀人數量還在增長,也驗證了這一模式已經成熟。

基於ACN網絡,貝殼上線後提的最多的是“重塑行業基礎設施”,即以互聯網手段改造服務流程,讓服務流程標準化、線上化、智能化。與此同時,通過一系列的移動互聯時代的工具,賦能服務者,縮小服務方差,讓每個購房者都能體驗到同質量的高等級服務。

這件事帶來的效果,就如電商對零售行業的顛覆一樣,也讓購房變得和網上購物一樣靠譜。

2020年的雙11,貝殼找房七天(11月5日-11月11日)認購總額達367.9億元,認購套數達24699套。不僅成交額驚人,房產交易服務也第一次引入了電商標誌性服務”三天無理由退款 “。截止9月底,該承諾已覆蓋在全國70個城市的3000多個項目。

不用放在10年前,就是在5年前也不可想象。銷售促成客户成交一單,“三天無理由退款 ”豈不會令其前功盡棄?貝殼的底氣,無疑來源於一種“長效經營”的信念——比及快速成單,更理智穩定的市場才是讓行業長足發展的保證。不要因為一時的高利潤,毀掉一條賽道。

第二重門:從自營到開放,行業認了

從鏈家到貝殼,從自營到開放平臺,貝殼的想象空間變大了。

在貝殼的開放平臺上,不僅有鏈家,也有德佑、中原地產等,如今貝殼進駐了全國300多個城市,連接了265個新經紀品牌。吸引更多房產公司進入的根本,是因為相信貝殼開放平臺的交易效率,比單打獨鬥更高。

從財報數據看,Q3 貝殼的平臺總交易額(GTV)達1.05萬億元,同比大增87.2%;前三季度,貝殼平臺交易總額(GTV)已經突破2萬億(約2.38萬億),超去年全年總量(2.1萬億)。萬億交易規模還能保持40%以上的增長速度,貝殼展現了其潛力。

當然值得一體的是,貝殼平臺的GTV並不是依靠大規模營銷活動獲得,財報數據顯示,銷售和營銷支出為人民幣10.26億元(約合1.51億美元),相比之下去年同期為人民幣7.37億元,僅有的增長還是由於品牌廣告以及期權激勵支出造成。

貝殼開放平臺的規模效應正在發揮作用,越來越多的房產公司加入,擴充了平臺的SKU,也極大提升了匹配效率。舉例來説,如果購房者既想要一個離公司附近的房源,但還希望擁有嬰兒房,甚至希望小區附近有籃球場。這些條件很難在一家房產公司中找到合適的房源,但貝殼的開放平臺則聚合了鏈家、中原地產等諸多房源,能夠快速達成匹配。

交易效率提升背後,貝殼平臺的收益也在顯現。財報數據顯示,三季度錄得營收205億元 (約30億美元),同比增長70.9%;經調整後淨利潤18.58億元,同比上漲逾200%。

貝殼打造的開放平臺打造,也還有其新收穫。

目前,來自新房交易的營收已佔到總營收近54%,超過了貝殼存量房業務。其中三季度,新房交易GTV同比增長了105%,來自新房交易的營收同比增長了95%至111億元。

而從2019年貝殼的460.15億的佣金收入中,二手中介費245.69億,一手渠道費202.74億。新房交易已經貢獻近一半的營收,到如今新房交易成為雙引擎之一,貝殼的平臺效益開始顯現。

這也不難理解,“一二手聯動”的理論行業已經暢想多年,只是缺乏一套有力的系統驅動實現,而貝殼模式的另一核心——人店模式,恰好能滿足居住服務業務的不斷疊加。畢竟,無論是新房還是二手,要解決的都是房源與客源的匹配、服務的效率和品質。

第三重門:從交易到服務,用户離不開了

從一開始的“真房源”,到房源全,再到VR看房、線上簽約,購房者們漸漸習慣了“貝殼式購房”。從這個角度來看,貝殼的服務屬性逐漸比交易屬性更強了。

而“貝殼式購房”的關鍵詞,一定是數字化。

貝殼的數字化起步很早。2008年,公司總部僱了幾百號人,到30多個城市中的不同小區數房子。推動苦活“房屋普查”基礎性工作,逐步積累成貝殼找房如今覆蓋中國2.33億套記錄在庫的真實房源信息,成為國內數據量最大、覆蓋面最廣、顆粒度最細的房屋信息數據庫——“樓盤字典”。

彼時“樓盤字典”被內部定義為“不計成本投入”的開發項目,尚難以判斷何時會產生價值與收回投入。但正是這個歷時10年搭建的“樓盤字典”,率先在房地產行業內製定了真房源標準。

沒有“樓盤字典”,用户就無法在線上匹配到眾多房源,這樣的互聯網房產服務平臺無疑是沒有支撐的“空中樓閣”,12年的數字資產沉澱,才讓貝殼能把“真實、高效”作為用户體驗的第一個特質。

2015年,貝殼就開啟了對VR的調研,並於2018年正式上線了VR看房功能,讓VR技術實現了在居住服務領域的首次規模化落地應用。今年突如其來的疫情,進一步加速了VR的普及。今年9月份,貝殼VR帶看佔比超過整體帶看量的40%,近乎一半的購房者體驗了雲端選購。同時在本季度,貝殼全面推廣VR Lite輕量化採集方案,使全景相機、手機都可以完成VR錄製,適用於租賃等場景中。

貝殼最後完成數字場景閉環交易的關鍵,是將線上簽約以技術手段落地。貝殼通過線上核籤室等產品,整合實名認證、人臉識別、電子簽章、OCR自動識別等技術,將原需線下進行的面談、信息蒐集填寫、材料簽署等流程線上化,使貸款面籤時長平均縮短了19%。

線上貸籤已經可以佔到貝殼撮合的商業抵押貸款服務總單數的30%。截止9月底,貝殼線上貸籤服務已覆蓋全國45座城市、66家合作銀行的1000多家支行。很多城市都可以體驗這一便捷服務。

回到2010年,鏈家在昆泰酒店搞了一個座談會。會上,一位財經記者的發言讓左暉不太好受:“每個職業都有它存在的價值,房地產經紀行業也不例外。行業中有價值的公司應該是幫消費者在房屋交易過程中掃雷,但是很遺憾,現在多數房地產經紀公司是埋雷的。”記者以假房源為例,講了找房子的困難。從昆泰回鏈家20分鐘的路上,左暉一言不發,走到公司門口的時候,他下定決心要改變行業。

之後,鏈家和貝殼開始了穿透長效經營三重門的10年曆程。在IPO之夜,左暉稱這段歷程“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到了今天,不知左暉會不會想和那位記者説一句,“我們做出了一些改變”。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