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公司砸钱放卫星是作秀?沃尔玛靠它提业绩,20年营收84亿变2880亿

公司砸錢放衛星是作秀?沃爾瑪靠它提業績,20年營收84億變2880億

华商韬略 ·  2020/07/31 10:56

文 | 華商韜略 張偉

時代需要偶像,偶像引領潮流。當科技狂人馬斯克用1200顆衛星組成的星鏈來表達改變世界的願望時,火箭、太空、衛星等元素構成的科技故事,也在中國落地生根。

帶貨一姐在直播間賣起了火箭,開啓了火箭的直播電商元年;滿屏鬼畜、彈幕紛飛的B站,也發誓要把“嗶哩嗶哩視頻衛星”送入太空。

而早在2018年,阿里巴巴就發射過“糖果罐號迷你太空站”和“天貓國際衛星”,據說目的是讓購物者在“雙十一”能夠開啓宇宙級玩法……

【航天產業商業化的中國進行時】

與美國等航天產業商業化程度較高的國家比,中國的航天產業商業化不僅起步晚,商業化程度也不高。

長期以來,我國的航空航天事業一直是由國家隊扶持,依託於國家撥款和做國家項目的航空航天事業,並無動力去開拓商業市場。

這片市場空白,直到民營航天企業的出現,才得以填補。

社會資本可以參與航空業的發端,是在2015年。彼時,《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期規劃》的出臺,允許市場化資本和民營企業進入到航天領域。

而正是從此之後,長光衛星、藍箭航天、九天微星、天儀研究院、星際榮耀、銀河航天、凌空天行等商業航天企業,先後拿到了融資,並獲得了運載火箭和商業衛星的發射機會。

國內航空產業的商業化進程也正是從此時纔開始起步。

業內人士將入局者描述爲“貼標”。設備製造商負責爲客戶代工,出廠時貼上品牌的 Logo。“貼標”意味着企業往往不具備真正的產品設計和生產製造能力。

20200731114626599v034d5kh5o9px6g

對於這個新興市場的絕大多數玩家而言,他們的入局並非看重航天技術的研發與應用。

向來代表了科技前沿的航空航天領域,更像是一個大型的秀場。

“無航天,不科技”,似乎只要與航天沾邊,就領到了高科技的通行證。

火箭或衛星的上天,並非是基於應用層面的考量,更像是一場以科技之名的營銷。

公仔上天,並不能驅動業務的跨越式發展;但作爲超級流量入口,其品牌效應和營銷價值卻日益突出。

不過,在當下,“貼標”的存在並非一無是處,特別是對於主營業務盈利遙遙無期的民營航天企業而言,相關科技企業的訂單,是現階段維持它們生存的重要業務支撐。

儘管一兩百萬的訂單單價,並不能真正支撐起民營航天企業的主業,但全新的市場和嶄新的模式,可以作爲除了融資之外的另一種輸血的途徑而存在。

【中國航天業的商業化運營未來在哪裏?】

熱鬧總會冷卻,喧囂也會散場。可以預判的是,當商業化的衛星發射、火箭上天越來越頻繁,其營銷價值也一定會越來越衰退。到那時,蜂擁而上的熱鬧,或許終將回歸理性。

航天業的商業化運營是否有未來?它的未來在哪裏呢?其實,沃爾瑪已經給出了答案。

20世紀80年代初,“零售業巨頭”沃爾瑪投資發射了一顆商用衛星,建立了自己的衛星通信系統,使其分佈在全球的每家商店都擁有自己的終端,並通過衛星與總部相連。

通過衛星通信系統,沃爾瑪的數據中心與供應商也建立了聯繫,形成了快速反應的供應鏈,使沃爾瑪超市不會發生缺貨情況。

同時,廠商通過運營系統可以進入沃爾瑪的分銷系統和數據中心,進而得到供應商的商品流通動態信息,並以此安排生產和供貨。

20200731114630104v034qtnya07bkot

沃爾瑪的衛星通信系統帶來了巨大的商業價值。

在發射衛星之前,沃爾瑪的銷售額平均每年爲84億美元。而衛星系統建成10年後,年銷售額很快升至936億美元;20年後,這一數字達到了2880億美元。

噱頭之後,航天業的商業化的真正價值在於對企業經營層面的變革。只有當衛星不再是故事,而是真正成爲企業技術變革的驅動所在,航天市場的商業化才堪稱成熟。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