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營收11億元、毛利率超87%的三生國健,可能正迎來一個關鍵時點。
每年貢獻超過十億元營收的“益賽普”即將專利到期,21款競品產品已經銷售或者即將上市。三生國健主營業務不得不經受考驗。
拓展下沉市場、新開發15個抗體藥物,三生國健能成下一個明星醫藥股麼?
吸金賽道里的高毛利選手
全民關注的新冠疫情,為醫藥板塊的投資帶來了新機遇。醫藥生物板塊整體市盈率達到41.28X,站到了2017年以來的高點;申萬醫藥生物指數累計上漲14.28%,位於全部行業的第二名(數據截至4月30日)。
在這個時間節點,又一家創新藥企選擇了上市。5月15日,上交所官網顯示,科創板IPO公司三生國健提交註冊。
三生國健是一家從事抗體藥物研發的企業。抗體藥行業是一個典型的“吸金賽道”,年均市場增長率超過20%。這個行業的技術革新正在全球範圍加速推進着,儼然成為當今治療腫瘤的重要方式。眾多藥企的營收也都仰仗着抗體藥,在全球藥品銷售額TOP 10中,抗體藥物就佔據了8個席位,國內的明星藥企恆瑞、信達、君實等等,也在很大程度上憑藉PD-1爭奪戰(抗體藥的一種)進軍股市並讓大眾熟知。
在這場競爭中,三生國健從2002年開始入局,是國內第一批抗體藥物的創新藥企,掌握了先發優勢。它的產品研發,也搶佔着PD-1、HER-2、TNF-α等熱門靶點,也就是説研究方向比較熱門。
吸引36氪關注的是,三生國健具有高於行業水平的毛利率。招股書顯示,三生國健2017年、2018年、2019年的毛利率分別是90.51%、89.64%、87.60% ,這個數據超過了創新藥龍頭的恆瑞醫藥,遠超麗珠集團和海正藥業,低於貝達藥業和康弘藥業。
圖片來源:招股書
在即將到來的2021年,這家公司會面臨一個關鍵節點。“益賽普”產品將要專利過期,這一產品貢獻了超十億營收,佔比達到99.84%。單一的產品結構,或使得公司長期的收入規模也將受到產品的限制。
那麼,三生國健接下來的發展,關鍵要看未來新產品的表現。在這篇文章中,36氪將拆解三生國健的業務組成,分析新產品的銷售潛力。
”高枕無憂”的十五年
在這裏,我們要先了解三生國健。三生國健是港股上市公司三生製藥(01530.HK)的子公司,這家公司所擅長的領域是抗體藥物,覆蓋從藥物研發、到中試、再到產業化的環節。
創新藥物的研發週期很漫長,普遍在10-20年之間,所以創新藥企沒有盈利的情況很常見,完全沒有產品上市的明星藥企也不在少數。
在這個行業背景下,三生國健目前已經有兩款產品上市營利,算是已經打開了營收的大門。
這兩款產品分別是“益賽普”和“健尼哌”,都是治療性抗體類藥物。其中,益賽普是三生國健的拳頭產品。
益賽普從2005年開始登陸市場銷售,根據招股書,益賽普是中國首個上市的全人源抗體類藥物,是中國風濕病領域第一個上市的腫瘤壞死因子(TNF-α)抑制劑,也是中國風濕病領域第一個上市的生物製劑。因此,益賽普在行業中具備先發優勢和技術壁壘。
專利保護加上首發優勢,讓益普賽度過了“高枕無憂”的十五年 —— 上市後為公司貢獻着穩定營收,2017-2019年,益普賽在境內外分別收入了11.03億元、11.42億元和11.75億元。公司近三年的毛利率也因此超過87%,高過恆瑞醫藥、麗珠集團和海正藥業。
益賽普(圖片來源:三生國健官網)
在益賽普佔據了十餘年的主要營收後,三生國健的第二款產品開始補充進來。去年10月,“健尼哌”開始上市銷售,它用於預防腎移植引起的急性排斥反應,在2019年度銷售收入約190.23萬元。
相比貢獻了全公司去年99.84%營收的“老大哥”益賽普,健尼哌只提供了0.16%的收入。但該產品上市僅有數月,預期會有一個銷售放量的過程。
基於這兩款產品,三生國健的營利相對穩定,因此這家公司擬採用的上市標準是:預計市值不低於人民幣30億元,且最近一年營業收入不低於人民幣3億元。
9個競品左右夾擊,“拳頭產品”逐年降價
在另一方面,拳頭產品雖然營收穩定,但是藴藏風險。
關鍵風險在於,上市產品比較單一,益賽普在去年佔據了99.84%的收入,在此之前更是一直貢獻100%的營收。這樣的產品結構,使得該公司長期的收入規模和盈利能力也將受到益賽普的限制。
而益普賽方面的市場競爭非常激烈。益普賽所在的TNF-α抑制劑藥物領域,國內已有另外9款產品獲批上市,推出這些產品的藥企包括強生、艾伯維、輝瑞、賽金生物、海正藥業、優時比、百奧泰等。
也就是説,競爭對手既有國內藥企,也有強生、艾伯維、輝瑞這類銷售體系穩健的國際頭部。
除了9款上市競品,益普賽還要面對12個在研產品的競爭,其中7個產品已經提交上市申請或處於臨牀III期,比較接近上市了。
不僅如此,益賽普的專利保護期也將在2021年到期(強生的欣普尼在中國專利,也將在2021年到期),預計專利到期後市場競爭會更加激烈,難以維持原有的售價。
益賽普面向風濕病市場
目前我們看到,在激烈競爭下,益賽普的售價已經在逐年下降了。招股書顯示,12.5mg規格的益賽普,近三年單價從332.83元/支,逐年下降到322.61元/支。25mg規格的單價則從656.22元/支下降至551.92元/支。
面對這樣的競爭態勢,三生國健給出的策略是,拓展下沉市場,提高產品滲透率。
當然,產品先發優勢和技術壁壘,還是會讓三生國健在市場競爭中佔有相對優勢。數據證實,2018年,益賽普在國內TNF-α抑制劑市場的份額達到52.3%(依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
2021年關鍵一役:亟需改變單一產品結構
正如前面討論的, 2021年益賽普專利到期,是三生國健的關鍵節點。面臨“左右夾擊”的益賽普,單價已經在逐年下降。儘管三生國健會推出下沉銷售策略,提高益賽普的滲透率,但36氪認為,更大的希望應該放在新產品上,關鍵要看未來新產品的表現。
三生國健現在的單一產品結構,讓益賽普直接決定該公司的收入規模,這家公司現在要加快腳步做的事,是儘快上市更多新藥。
那麼,我們對三生國健新產品的表現,可以有怎樣的預期呢?
這家公司的研發管線是比較豐富的,共有15個主要在研抗體藥物,涵蓋腫瘤、自身免疫性及眼科等疾病領域。其中2個產品已提交上市申請、6個產品處於臨牀階段,另有7個創新抗體藥物處於臨牀前階段。
換句話説,三生國健接下來的15個新產品中,有2個產品已經“蓄勢待發”。其中,針對乳腺癌的302H,預計今年上半年就可上市,它是2018年9月向CFDA提交的上市申請,並且被納入優先審評品種,也就是説審批速度會比競品更快。主要面向風濕病的301S,也是預期2021年可以上市。審批順利的話,這兩個新產品都可以在2021年這個關鍵節點前到來。
36氪瞭解到,這兩個新產品都是擬定直接在國內上市的、自主研發的創新藥,通常0.5-2年內就會得到審批結果。隨着藥品審評審批制度改革的深化,新藥審批還有可能進一步提速。
三生國健的研發管線(圖片來源:三生國健官網)
決戰關頭看新品
那麼,這兩個申報上市的產品,可以有怎樣的銷售預期呢?
第一,預期上半年上市的302H,所在的乳腺癌市場天花板非常高,並且市場正在快速擴張。在我國女性面臨的惡性腫瘤中,乳腺癌發病是第一位,每年新發病例27.89萬,市場體量約達400億元之多。而且,隨着乳腺癌早篩早診的普及,市場正在快速擴大,近年來頭部藥品的銷售增速超過了20%。
302H所在的細分市場被進口藥品高價壟斷,302H如果順利上市,則是首個國產藥品,具備顯著的價格優勢。
目前國內一共有2款已上市的抗HER2單抗,即羅氏的赫賽汀和帕捷特,其中赫賽汀進入2019年國家醫保目錄乙類。這兩個進口藥品長期高價壟斷市場,尤其是赫賽汀已獨家壟斷至今長達17年,佔據整體乳腺癌用藥市場約16%的體量(36氪根據2015-2017年重點城市公立醫院數據得出)。
而面對這種情況,國內遲遲無同類品種上市。潛在的國內競品,只有1個提交了上市申請,而302H是優先審評品種也是國家863計劃,因此有優勢搶佔市場先機。
三生國健也在招股書中強調了定價策略,302H“將採用具有競爭力的合理價格”,有利於擴大患者覆蓋,讓原來因價格而退卻的患者也可以用藥。國家對創新藥的政策傾斜,也會讓302H在市場準入方面具備競爭力。
那麼,302H能做到多大銷售額呢?這個產品主要瞄準的是赫賽汀,後者一直被視為拉動羅氏業績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去年在中國的銷售增速高達67.2%,而且一度出現斷貨現象,估算國內銷售額超十億元。審批順利的話,三生國健302H作為首個國產產品,而且價格更低,率先爭奪赫賽汀所高價壟斷的市場,有希望搶奪它的市場份額。
第二,另一個申報上市的產品是針對風濕病的301S,它是“拳頭產品”益賽普的新劑型品種,將益賽普的粉針改劑型為預充針劑型。新劑型可以方便患者帶回家中自己注射或在社區醫療單位注射,有利於迅速擴大患者覆蓋。
因此,可以理解為一種強化拳頭產品的市場策略,一方面擴大用户面,一方面延緩益賽普2021年專利到期的衝擊。
橫向來看301S的競品,進口產品有恩利、修美樂、欣普尼,國產產品包括格樂立和安健寧。格樂立今年銷售額將近20億,恩利全球營收約80億(2017年數據)。
與這些競爭對手相比,301S的市場推廣會便利很多,因其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益賽普已有市場份額的基礎上拓展。加之風濕免疫科室數量增長,患者治療滲透率提高,未來市場空間也有擴大可能性。
結論
36氪認為,這兩個關鍵的新產品,一個有望打破乳腺癌市場進口藥壟斷的局面,具備價格優勢,一個可以在拳頭產品已經建立的市場上拓展,具備渠道優勢,整體預期比較樂觀。
總的來説,三生國健即將在2021年面臨關鍵節點,因為這一年益賽普專利到期。而兩個已經申報上市的新產品,有望在此之前上市,改變這種單一產品結構,而且在價格和市場方面均具備競爭力。
評論(0)
請選擇舉報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