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流动性到底是如何塑造牛市的?

流動性到底是如何塑造牛市的?

奔波儿霸研究室 ·  2020/02/17 11:40  · 觀點

來源:奔波兒霸研究室

作者:w奔波兒霸

一個公認的説法是,流動性塑造牛市。

然而這只是一個泛泛的理論,流動性到底是如何塑造牛市的?為何有時候塑造的是藍籌的牛市,有時候塑造的是概念股的牛市,有時候塑造的是房地產的牛市?

本篇對這個話題做一些探討。

01

流動性由央行控制,有時候央行會釋放流動性,有時候會回收流動性。

流動性對應的是企業的現金流量表。大部分投資者,對企業的利潤表和資產負債表比較關注,對現金流量表的關注較低。

相對應的,根據利潤表可以進行PE估值,根據資產負債表可以進行PB估值,根據現金流量表不太好估值。

你可能會説,有一種估值方式叫自由現金流倍數,國外的確有這種估值方式,國內用的不多。但自由現金流只牽涉經營活動現金流和投資活動現金流出,並不牽涉籌資活動現金流。

而對企業短期估值影響最大、最立竿見影的,恰恰就是籌資活動現金流。

比如特斯拉,大半年前現金流枯竭、瀕臨破產,成為全世界被做空最多的股票,股價跌到200以下。

然後中資銀行給它貸款,中國給它土地並快速審批,特斯拉的任督二脈(現金流)終於被打通,股價一口氣從180幹到800。

比如萬達,當年從港股退市準備回A股。結果銀行突然對其斷貸,A股上市也成了泡影,籌資活動現金流枯竭,被關門打狗。最後被迫把十幾個文旅項目以500億賣給融創。

如果不是現金流枯竭,這些文旅項目,恐怕給1500億萬達也不願意賣。但在現金流枯竭的情況下,就只值500億。

比如A股、港股、中概股,18年1月同時到達頂峯,隨後一年狂跌,同時見底,從去年初到現在又處於升勢。什麼東西決定了他們的節奏如此一致?是央行的貨幣週期。

18年1月到年底是貨幣緊縮週期,19年初到現在是貨幣寬鬆週期。

央行一緊縮,絕大多數股票都要遭殃,央行一寬鬆,絕大多數股票都會上漲。

小米能跌到8塊錢,因為一級市場太缺錢,那些早期投資者不得不套現換取流動性。

這就是流動性的威力。

但在18年,部分股票卻能逆勢上漲,比如白酒、食品飲料、機場、水電等,這又是為什麼?

因為這些股票的確定性特別強,分紅率高,在央行回收流動性的時候,它們能不受金融週期影響,向股東提供經營性現金流,以彌補股東們損失掉的籌資活動現金流。在非常時期,這顯得彌足珍貴。

到了央行釋放流動性的時候,市場上到處都是錢,靠籌資弄來現金流很容易,就沒啥人稀罕它們的分紅。所以他們的股價開始震盪下跌。

除了央行這個大閘,還有一些機構也能提供現金流。

比如新能源補貼,一年幾百上千億,能為相關企業提供經營現金流;比如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能為相關企業提供籌資活動現金流。

企業拿到錢,開始招兵買馬,建廠房購入設備,高強度投入研發,製作精美的ppt,折騰完第一輪再來個第二曲線。這麼一通操作下來,股價總要有所反應吧。

一個基本的規律,現金流到哪裏,哪裏的股價就會大漲,這甚至可以與利潤無關。

流動性如一陣風,有時候來有時候走。

優秀的企業在流動性湧來的時候,能趁機打好內功,修好護城河,等流動性消失的時候,靠護城河活下來,拖死競爭對手。等下一輪流動性來臨時,獨享流動性。

這便是價值投資,只關注護城河,不理會流動性。

02

然而還有一個核心問題,央行決定流動性的方向,到底是回收還是釋放。但具體該怎麼釋放,怎麼回收?

《鐵齒銅牙紀曉嵐》裏和珅對紀曉嵐這麼一番説辭:

救民先救官,官都活不了,還救什麼民。千千萬萬的災民,誰去發給他們賑災糧款,是你發,還是我發?

同樣的,央行想要把流動性釋放給廣大中小企業,可由誰交給中小企業呢?只能是通過銀行、保險、券商、信託、國企、影子銀行,國債、地方政府債、專項債、城投債,資本市場ipo、再融資、發債等,先把錢給它們,再由他們來間接釋放給廣大中小企業。

流動性在這些機構過手一次,這些機構肯定先把自己餵飽、吃的打嗝,才會願意把流動性釋放給中小企業。這就是流動性的損耗。

100分的流動性打下去,可能只有20分到了中小企業,80分都被各機構們攔截到自家水池裏。

03

過去中國的治理體系和能力有問題,無法精準施策,只能在政策上大開大合。

比如總閘門,要麼大水漫灌,要麼鬧錢荒。

比如房地產,要麼嚴格調控,把中小開發商調控到倒閉邊緣;要麼大力刺激,搞得全民炒房。

比如信貸市場,要麼鼓勵銀行借貸,甚至鼓勵p2p;要麼資管新規、強行抽貸。

比如製造業,要麼全力保護中小企業,給減税、給貸款、保護企業家合法權益;要麼供給側改革,一律關閉。
比如環保,要麼完全不管,做做樣子;要麼不管是否通過驗收,一律關停。

比如資本市場,要麼暫停ipo、全力救市,甚至宣傳國家牛市;要麼一年ipo400多家,瘋狂抽水。要麼鼓勵妖精進場,製造人工牛市;要麼嚴打妖精,動不動就窗口指導。

政策簡單粗暴,一刀切,沒有精準調控的能力。一放就亂,一管就死。

另外還有影子銀行和城投平臺,處於央行的監管之外,其行為不受控制,哪裏有機會,他們就把流動性瘋狂釋放過去,醖釀出大泡沫。

這導致中國的金融波動特別大,經濟運行的穩定性很差,企業無法在一個穩定環境下健康發展,社會的投機性很強。

04

不過這兩年有很大的進步。

從去年開始,可以看到,大水漫灌和錢荒的事都不再出現,央行調控的精準性有很大提升。

房地產上,政策一直在0.4-0.6之間運行,保持了房地產整體平穩。

信貸市場,央行通過lpr改革,打破貸款0.9倍隱性下限,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中小企業的融資難、融資貴,低評級的信用利差縮小。100分的流動性打下去,現在可能有25分可以到達中小企業。

資本市場,在2月初頂着壓力開盤,沒有搞出荒唐的閉市。在去年股市不振的時候,放慢ipo的節奏,而不像過去一樣,一停了之。對待妖精,給予他們一定的炒作空間,但炒作太旺的時候,還是會出來窗口指導。比如2月14號上交所和深交所都公告了對部分股票異常波動的監控監管措施。

在這套治理體系下,金融市場的穩定性大大增強,按説不會搞出什麼大波動。

但2月開市後,在實體經濟停滯的情況下,股市卻熱火朝天,創業板45度上漲,創下三年新高,氣勢堪比15年,這又是怎麼回事?

還是要回到流動性的框架來解釋。

05

2月3日-7日,央行開展1.7萬億逆回購,淨投放1.32萬億。

但投放的這些錢,無法進入實體經濟,因為疫情期間,人流、物流、現金流全都停滯,資金只能在金融市場裏空轉。

年前企業集中結算,大量資金從大企業結算到中小企業、個體户手裏,本來過年期間應該消費旺盛,這些資金會從個體户、老百姓手裏流動出去,開年之後投資旺盛,央行提供的流動性、財政部發的專項債,應該轉變成大企業的投資。

現在全停了,大家呆在家裏沒事幹,於是開展了一場集體性在線賭博——炒股,大量停滯的資金被吸引進來,脱實入虛。

所以才會出現這種詭異的現象,實體停滯、股市爆棚。正是因為實體停滯,才導致股市爆棚。

股市爆棚的核心原因,並不是央行提供的那1.32萬億的流動性,而是因為實體停滯,資金沒有去處。

很多人把原因歸結於央行大水漫灌,1.32萬億也能算大水漫灌?

06

那麼未來會如何?

在疫情上,省外數據連續12天下降,日治癒人數超過新確診人數,存量感染者數量在降低。湖北已經打響全面總攻。

現在已經要求各地區有序復工復產,以縣為單位根據疫情落實復工政策。這幾天,復工已經成為核心話題之一。

專項債1.8萬億提前下達,各地正在陸續撥付。

部分城市的房地產政策有所放鬆。

2月17日開始,全國收費公路免收通行費,直到疫情防控工作結束。

所有這些措施,都是在要求資金脱虛入實,從金融市場流向實體經濟。在這種情況下,短期來股市小賭一把的資金逐漸被抽走,未來會如何?

2月11號開始,國債收益率上漲,國債期貨下跌,已經反映了這個趨勢。

不過有一條,證監會出台再融資新規,加大股市的融資功能。

短期來看,這會吸引部分場外資金入場,參與定增,為相應企業提供更多的流動性,類似於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的效果,會帶來股價上漲。

半年過去後,場外資金逐漸減持,他們會立刻撤走嗎?我認為並不會,他們應該會尋找新目標,繼續參加新一輪的定增,繼續提供流動性。

等到央行開始回收流動性的時候,這部分資金才會真正撤離,從股市抽走流動性。

所以短期中期來看,再融資新規都是利好,等到央行緊縮的時候,才會變成利空。

我認為這個政策是用於對衝。復工後資金脱虛入實,在股市短賭後撤離,股市有一定的風險,通過這個政策進行一定程度的對衝。

07

未來一段時間,股市的熱點在哪裏?

我認為在基建和房地產。資金脱虛入實後,流入基建和地產領域,基建和地產行業的現金流很快就會變得充裕。

我前邊説過,現金流到哪裏,哪裏的股價就會大漲。

實際上最近這一週,地產和水泥已經漲起來,幾乎回到疫情之前的位置,聰明的資金反應很快。

我認為目前更好的機會在鋼鐵,螺紋鋼2010期貨十連漲,已經回到疫情之前的位置,這個節奏與地產和水泥股的股價一致。唯獨鋼鐵股的股價離疫情之前的位置還很遠,股市與期貨背離。

總有一方是錯的,我認為股市錯了,我們拭目以待。

08

再往後會如何走?

月風前幾天發了篇文章,《我們站在流動性結構牛市的黃金起點》

文章認為,疫情爆發正處於庫存週期的復甦上行初期,只要能誘導企業恢復性投資和補庫存,是能激發出一批流動性出來的。這一次地產會參與,但不是主演,主演是企業的投資回升和補庫存。

這一段我是完全認可的。

但他又認為,成長科技股會是全年主線,部分偏消費和週期的白馬股可能會一直休息到下半年,因為:

歷史上,科技成長股沒有一次錯過流動性寬鬆預期帶來的行情,因為每次水來的時候,先飄起來的永遠都是輕輕的垃圾,後面浮起來的才是船。

這一段我不是很認可。

09

這裏回顧下歷史。

A 2010-2011年,央行連續上調基準利率和準備金率,M1和M2增速暴跌。

在此期間,上證50持續下跌,創業板上市之初蹦躂了一陣,隨後也暴跌,中證白酒卻逆勢上漲,像不像2018年?

B 2012年上半年,央行連續降準降息,貨幣政策比較寬鬆,M1和M2同時向上走。

在此期間,上半年上證50向上,創業板小幅向下;下半年兩者同時向下,可能是因為降準降息在下半年停止,力度不夠。

請注意,2012年的寬鬆週期,並沒有為創業板帶來上漲。全年來看,創業板還不如上證50。

C 2013年,貨幣政策穩健中性,基準利率和準備金率沒有調整,M1和M2往下走,整體流動性略緊張。年中出現一次錢荒,算是央行對金融亂象的警告。

在這樣的略緊縮環境下,上證50繼續小幅下跌,中證白酒暴跌,創業板爆發式上漲,中小板表現也不錯。創業板如何實現了逆金融週期?

我認為有幾個原因。

當時經濟正處於轉型期,這些公司輕資產負債低,剛上市比較乾淨,符合轉型的題材。

2012年底ipo暫停後,這些公司的稀缺性大大提高,場內流動性不再被抽取。

2013年,主板的再融資金額與2012年是持平的,中小板和創業板的再融資爆發,這為中小板創業板帶來大量的流動性。

2013年3月,房地產調控新國五條發佈,隨後地產見頂開始逐漸回落,資金無處可去。

於是,在整個社會流動性略微收緊的大環境下,創業板中小板得到局部的流動性提升,成為了全社會唯一的熱點。

D 2014年,貨幣政策穩健中性,M1和M2增速一直震盪,沒有明顯上下行。

從年初到11月,股市一直橫盤運行,上證50、創業板、中證白酒均上漲10%+,沒有太大的波動。

可以説,這一年是貨幣政策最穩健中性的一年,也是股市最乏味的一年。

E 2014年11月-2015年10月,央行連續降準降息。M1爆發,M2略上行,流動性寬鬆。

你以為創業板會直接爆發,甩上證50一臉?

錯,上證50先爆發了。一個半月的時間,上證50漲60%,創業板紋絲不動。

為何上證50能有這麼強的爆發力?因為從12下半年到14年底,央行一直處於偏緊縮週期,四萬億後遺症持續發酵,藍籌股生不如死,負債率高、現金流非常緊張,國有企業大面積虧損。

此時降準降息,如干柴烈火,瞬間緩解了藍籌股的現金流,就如中資銀行緩解特斯拉的現金流一樣,上證50終於爆發。

但一個半月後,創業板開始爆發,爆發持續五個月,這期間創業板的上漲幅度遠大於藍籌股,這又是為何?

因為這半年內,地產沒有明顯放鬆,發改委和財政部沒有在基建政策上給予充分支持,央行釋放出的流動性實體經濟沒有太多承接能力,導致資金脱實入虛,在金融市場空轉。

剛好那個時候,影子銀行、場外配資處於無人監管的狀態,資金最終湧向股市,創業板盤子小,成為主要的炒作對象。

F 後來股市泡沫破滅,資金從股市湧出,剛好政策啟動房地產去庫存,棚改貨幣化,地產承接住流動性,導致隨後兩年的地產大牛市,融創恆大一年漲幾倍。

再往後就是18年的資管新規、暴力去槓桿,地產基建制造業創業板同時熄火,唯核心資產一枝獨秀,類似10-11年。

10

請注意幾個事實:

13年處於偏緊縮週期,創業板卻迎來第一波爆發;

14年底開始放水,先爆發的不是創業板,而是上證50;後來因為地產和基建政策沒有放鬆,實體經濟無法承載流動性,才導致創業板二次爆發;隨後地產放鬆,流動性全都湧向地產,導致17年融創恆大一年翻幾倍。

從這裏可以得到一個結論:

不光要看流動性是放鬆還是緊縮,還得看流動性湧向哪裏。

如果湧向地產基建,藍籌就會爆發;如果湧向製造業,製造業就會爆發;如果通過產業基金、產業補貼湧向科技股,科技股就會爆發;如果實體經濟無法承載,在金融市場空轉,概念股就會爆發。

請注意,概念股和科技股雖然有重疊,卻不是一回事。

過去那些年,中國在政策上經常陷入一刀切或一窩蜂鼓勵的現象,當某幾個領域被一刀切堵死,某個領域又暢通無阻的時候,資金就會湧向這個領域,在這個領域製造大泡沫。

當所有實體領域都不暢通的時候,資金才會湧入股市,進行概念炒作。

11

為何去年下半年概念炒作風再起?為何最近兩週概念炒作回到了巔峯狀態?

因為去年央行重啟略寬鬆週期,流動性被釋放出來。

因為貿易戰的緣故,實體經濟尤其製造業非常謹慎,不敢貿然投資,導致實體經濟對流動性的承載能力不太足,資金有些脱實入虛,在股市進行炒作。

一階段貿易協議確定後,製造業已經開始進行投資,11月和12月,M1連續向上走,經濟有復甦跡象,宏觀經濟相關的股票終於開始上漲。

誰知病毒爆發,防疫期間人流、物流、資金流阻斷,央行又釋放一些流動性,才持續兩個多月的脱虛入實迅速反轉,變成更徹底的脱實入虛,資金在股市裏大肆炒作概念股,堪比2015年。

但病毒總會被消滅。隨着復工推進,地產略放鬆、基建項目上馬、專項債提前下發,流動性必然會被實體經濟吸走。月風也認為,企業的投資回升和補庫存是未來主旋律。

那麼未來兩年,股市的主旋律還會是概念股炒作嗎?

12

這裏提個問題,同樣是釋放流動性,為何美國經濟走出泥潭越來越好,歐洲經濟卻一直萎靡?為何歐洲負利率都催生不出通脹?

我認為本質差別是,實體經濟對流動性的承載能力。

歐洲經濟有太多管制,相當於水渠裏到處設卡,這裏不通那裏也不通,資金無法在經濟裏順暢流動。

比如歐洲企業無法隨便辭退員工,不能辭退員工就不敢招聘新員工,也不敢隨意投資、上新項目,企業經營風格就會很保守。

比如歐洲明明可以發展便宜的石化能源、核能,卻非要主動限制,導致一個巨大的能源產業被荒廢。

歐盟與枕頭套相關的法規有5條,與枕頭內容物相關的法規有109條,與眼鏡相關的法規有225條,與洗髮水相關的法規有118條,與毛巾相關的法規有454條,與麪包相關的法規有1246條,與牛奶相關的法規有令人歎為觀止的12653條。並且歐盟還以每年幾千份管制文書的速度製造着新的標準。

對於中小企業來説,歐洲的合規成本太高,創業者很難活下去。

有學者認為,歐盟部門立法的泛濫是歐洲大公司遊説集團作惡的結果,通過遊説歐盟委員會,以法規之名,遏制來自同行業中小企業和國外競爭者的競爭。

相比來説,美國的管制就少得多。尤其在川普上臺後規定,每推出一個新的管制,就要廢除兩個舊的管制。川普還放開了對傳統石化能源、對製造業的一堆管制。

這催生了最近兩三年美國經濟的繁榮。

中國的改革開放之路,就是減少管制之路。從小崗村包產到户,到88年價格闖關,94年市場經濟,到朱鎔基合併部委、簡政放權、管辦分離,房地產市場化,放開民營企業進入部分行業的權限。

然而這一切在2005年停止了,18億畝耕地紅線,嚴控大城市人口,國進民退,政府主導的產業計劃,供給側改革,醫療、教育、文化領域越來越多的管制,導致經濟越來越歐洲化。

經過多年發展,現有能投資的領域,地產基建已經基本飽和,製造業在管制之下利潤越來越微博,整個社會都產能過剩,缺乏新的投資空間。

央行放水,要麼進入地產基建領域,加大槓桿率,要麼在金融市場空轉,誘發股市惡炒。無論哪種方式,都是在製造泡沫。

但轉機終於來了。

貿易戰和一階段貿易協議,在我看來是個巨大的機會。中國對外資進一步開放,汽車、銀行保險證券基金資管、信用評級、電子支付、油氣、娛樂場所,都在向外資開放。

外資進來後,總要僱傭中國人吧,要找供應商、上下游合作關係吧,這些都會帶來大量的投資機會。

另外這些領域對外資開放,隱形壁壘消除,那對民營企業也得一視同仁吧。

我看了貿易協議的一些條款,有的內容是,美國政府認可的技術標準,中國就得認可,美國政府認可的生產企業,中國也得認可。

以口罩來説,此次防疫期間出現一種情況,很多企業是專門從事出口業務的,他們向國外出口口罩、防護服等,此時卻不能對內供應。

他們為何不辦理國內的許可證?因為辦理國內的許可證太貴太麻煩,國內的許可證辦理機制,本來就是國內的大企業跟政府聯合起來製作的,目的是權力尋租,限制國內的小企業參與競爭。

認可美國的技術標準,不許設立單獨的中國標準,這是重大的管制放鬆。我懷疑未來會有很多民營企業,去美國那裏註冊一下,以美國許可證的名義在國內銷售,就可以暢通無阻。

還有一個就是醫療領域。

過去十年中國的醫療機構完全是國家控制的,導致社區醫院、私人診所缺乏存在感。這次疫情,分級診療、多層級醫療機構又被提了出來。

未來可能會鼓勵醫生多點執業,放鬆對醫生和私人診所的管制,鼓勵多層級醫療機構發展,這也會帶來新的投資機會。

貿易協議和此次病毒爆發,都會帶來管制的放鬆,實體經濟湧現出新的投資機會。

13

最後總結一下。

除了關注流動性是收緊還是放鬆,還要關注流動性的流向,是脱實入虛還是脱虛入實,入實的話是哪種實,基建、地產、製造業還是科技。

判斷準資金流向,才能判斷準股市走向。

經過貿易談判和病毒爆發,管制放鬆,實體經濟會湧現出大量投資機會,這是未來兩年的主線。

寫完這篇文章,感覺大腦被掏空。

編輯/Jeffy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