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海底捞,被打回原形

海底撈,被打回原形

巨潮商業評論 ·  2021/06/17 10:16

來源:巨潮商業評論

作者:程度

01.png牛牛敲黑板:

在火鍋賽道里,「頭部企業受益於疫情導致中小企業退出」的假設被證偽了;中餐行業的「工業化革命」,似乎也再一次被證偽了。

大災大難往往是檢驗優秀企業的試金石。行業在面對困境的時候,弱勢的企業將會受到更嚴峻的影響,大量退出市場。

頭部企業則會受益於中小企業的退出。這樣的邏輯在過去一兩年時間裏獲得了充分印證,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非洲豬瘟肆虐的大背景下,牧原股份股價從2018年底開始上漲,一直持續到2021年年初;

海底撈則被視為新冠疫情的充分受益企業——餐飲門店被迫歇業造成的關店潮,貫穿疫情的始終。整個2020年,海底撈不斷擴張開店,試圖通過逆勢佈局進一步佔領火鍋市場。資本對這個策略認可度很高,期間海底撈股價累計漲幅巨大。

相比股價,海底撈超高的估值更加引人注意——疫情之後企業業績虧損,但股價被推上了更高的高度,市盈率隨之陡升,長期保持在數百倍的誇張位置。

但情況在2021年春節後發生了變化。自2月中下旬開始,海底撈股價腰斬式下跌,至6月中旬跌幅超過了54%,並且沒有任何止跌跡象,市值回落至2000億港元下方,掌門人張勇也隨之失去了「新加坡首富」的位子。

圖片

疫情過程中海底撈經歷的估值「大躍進」,代表了資本對餐飲行業大變局的期待,但中國的疫情局面平穩之後,預期中火鍋的報復性消費沒有出現,海底撈對市場的快速佔據也沒有出現。

在火鍋賽道里,「頭部企業受益於疫情導致中小企業退出」的假設被證偽了;中餐行業的「工業化革命」,似乎也再一次被證偽了。

01、從開店到關店

低翻枱率、低坪效就意味着「供給過剩」。

3月,海底撈發佈了盈利預警,2020年年報淨利潤相比2019年下降90%,也就是整體的淨利潤僅為約2.35億元,海底撈股價從那時起就開始不斷下挫。

但在去年7月初,其2020年半年報披露中同樣預報了難看的業績表現,當時其股價卻出現了截然相反的走勢。

big

上半年業績鉅虧,股價上漲一倍以上;全年業績微利,股價暴跌接近一半。資本的態度為何出現如此清晰明顯的變化?

表層的原因比較明顯:2020年上半年疫情水深火熱,資本判斷隨着國內疫情好轉之後,消費者報復式消費會在下半年推高海底撈的業績,並且逆勢開店的策略和中小型火鍋店退出市場,會給企業的業績帶來更大的彈性空間。

但到了年報預披露時的情況已經完全不同:預期中的下半年報復式火鍋消費沒有出現,海底撈的翻枱率甚至到了2021年之後仍在下降——根據國信證券的測算,今年三月,海底撈餐廳的翻枱率為3.5-3.7次/天,4月份繼續下滑至不到3次/天,跌破盈虧平衡線。

翻枱率是投資者觀察餐飲企業最看重的指標之一。進入到2021年一季度,餐飲行業受到疫情的影響實際上已經接近消失,而海底撈的翻枱率卻在不斷下滑,這足夠讓投資者擔憂。

低翻枱率、低坪效就意味着「供給過剩」。如果預期中的消費者沒有湧入海底撈門店的話,那麼為增量消費者所準備的門店就只能關掉。

海底撈2020年半年報顯示,當期共計關閉了6家餐廳;全年財報中則並未明確披露關閉餐廳的情況。

根據大數據機構「極海」的測算,自6月22日起到2020年11月,海底撈的營業門店出現斷崖式下跌,其中「9月22日跌至今年最低谷,僅有門店522家。相當於從6月22日起,3個月鋭減門店200家」,9月底之後才開始逐漸回暖。

02、從擴張到稀釋

隨着大規模門店擴張的推進,海底撈的單店盈利被明顯稀釋。

任何商業決策都是風險與收益的結合體,想要獲得潛在的收益,就必須承擔相應的風險。

對於海底撈來説,大規模開店最直接的風險,就是更高的資本投入,通過觀察其2020年財務數據,我們可以看到海底撈在經受疫情歇業折磨的同時,還要進行大規模的投資佈局,出血嚴重。

反映在財務數字上,海底撈的員工薪酬從2019年的79.93億元增長到2020年的96.77億元。同時,其物業、廠房和設備——也就是各類非流動資產快速增加,從2019年的76.9億元漲至2020年的120.64億元。

在毛利潤僅增長了10億元的情況下,這些投入是如何實現的?各類債務融資成了最簡單有效的方式。海底撈的短期借款金額一年之內大增35.99億元,融資租賃負債增加31.86億元,長期借款增加了2.45億元,「其他應付賬款和應計費用」增加了近10億元……

為了支撐2020年的經營局面,及佔領疫情結束後的市場,海底撈進行了大規模投資,最終獲得的結果卻與戰略設計大相徑庭。

疫情之前,海底撈的盈利能力就已經出現了持續性的下滑,單店盈利數字、淨利率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當時這被當做規模擴張的必然結果。

圖片

但隨着大規模門店擴張的推進,投資者會發現海底撈的單店盈利被明顯稀釋。對於一個市轄區能容得下多少家門店,海底撈此前可能進行了過於樂觀的測算。

這就涉及到一個扎心的問題:火鍋的市場有沒有想象中那麼大?或者,起碼海底撈火鍋面對的市場沒那麼龐大。

03、從大類到垂類

海底撈看似佔據了餐飲行業裏空間最大、工業化能力最強的火鍋市場,但實際上火鍋市場裏又有無數的細分小市場。

海底撈經營的是川味火鍋,而川味火鍋在國內,屬於火鍋市場其中的一個分支。

但有一部分投資者並沒有將其定位為「海底撈川味火鍋」,而是將其逐漸視為了「泛火鍋」的概念,甚至是火鍋的代表。所有關於對火鍋市場容量的測算、對於海底撈估值進行的判斷,幾乎都是以火鍋市場的整體空間規模為基礎。

最典型的估值邏輯是:火鍋是一個萬億級市場,海底撈在其中的市場份額是6%,而憑藉強有力的資本實力、管理能力、供應鏈支撐,海底撈未來最多還有94%的市場空間可以爭奪——就像疫情期間的逆勢擴張一樣。

下圖就是一個典型的餐飲類目分類,我們看到火鍋被作為一個整體看待。但實際的情況是怎樣呢?火鍋中包括了川味火鍋、重慶火鍋、銅鍋涮肉、潮汕牛肉鍋、魚火鍋等等,其中南方和北方的差異顯著,雖然海底撈、銅鍋涮肉在北方更受歡迎,但譚鴨血、八合裏在南方也同樣佔據了不小的市場。

圖片

也就是説,海底撈看似佔據了餐飲行業裏空間最大、工業化能力最強的一塊市場,但這個市場裏又有很多細分的小市場,有相當多的消費者因為口味問題,被框在了火鍋的某些細分品類中,真正留給「川味火鍋」的市場份額可能沒有想象中那般龐大。

所謂眾口難調,消費者口味、偏好的變化是每個餐飲企業必須面對的痛點。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奶茶行業中。最早的奶茶產品幾乎全都是珍珠奶茶,但隨着產業不斷細分化,企業都試圖找到自己的垂類空間,包括七分甜的楊枝甘露、書亦的燒仙草,越來越多的細分品類跑出來了。

對於消費者來説,這意味着更多的選擇、更好的消費體驗。但對於商家企業來説,意味着眼睜睜地看着自己從一個眾人皆宜的大品類被幹成了小垂類,箇中滋味,必然不好受。 

04、寫在最後

張勇曾經想過一個很瘮人的話題:「我怎麼死的我得想清楚。」

在一個可能是全球範圍內競爭最激烈的行業裏,海底撈做到了前無古人的高度,如果不把「怎麼死」想清楚,恐怕很難能做到這一點。

為此,我們看到了海底撈的標準化、看到了對員工和組織的管理能力、看到了它的品牌感、產品感,也看到了資本力量在其發展中起到的關鍵作用。

平心而論,海底撈幾乎做到了一箇中餐企業能夠做到的極致,掌控了能夠掌控的所有資源。但即便如此,仍必須面對這個行業裏的種種問題。競爭、對抗、糾纏、平衡、創新、守成,一道道的難題,如宿命般揮之不去。

編輯/Jeffy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