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丹尼尔·卡尼曼:什么样的投资者难以被打败?

丹尼爾·卡尼曼:甚麼樣的投資者難以被打敗?

巴倫週刊 ·  2021/06/06 13:18

來源:巴倫週刊

作者:貝弗利·古德曼

01.png牛牛敲黑板:規則簡單,紀律嚴明,想打敗這樣的投資者很難。

在改變我們對人類金錢觀的理解,更新我們對財務決策的認知方面,也許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的影響力超過所有其他人。卡尼曼今年87歲,他是以色列裔美國心理學家,在職業生涯的早期,他與研究夥伴阿莫斯·特沃斯基 (Amos Tversky) 一起,拒絕了「理性人」的假設,繪製出了人類由於可預測的偏見和行為傾向而犯下的無數錯誤。

卡尼曼讓我們質疑過去的假設,告訴我們人們判斷不佳的原因,他因此獲得2002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在2011年出版的著作《思考,快與慢》裏,他寫到了偏見,以及我們的判斷總是以可預測的方式來犯下錯誤。

《噪音:人類判斷的一個缺陷》是卡爾曼與奧利維.席波尼(Olivier Sibony )和凱斯•R•桑斯坦(Cass R. Sunstein) 合作的最新著作,主要講述造成決策錯誤的最常見原因。噪音帶來的變異性,「正確」答案的寬泛分佈——金融、醫學和其他領域所謂專業人士之間的噪音量令人震驚。

卡尼曼和《巴倫週刊》進行了對話,解釋了噪音形成的原因以及我們該如何減輕它們的影響,我們談話的編輯版本如下。

圖片

《巴倫週刊》:你説判斷錯誤有兩個主要組成部分:偏見和噪音,我們從這裏開始談起吧。

丹尼爾·卡尼曼:簡單來説,當判斷有一個正確答案時,偏見就是平均誤差,噪音是誤差的變異係數。即使你不知道正確答案,你仍然可以觀察到噪音。

《巴倫週刊》:您為什麼將研究方法從偏見轉向噪音?

丹尼爾·卡尼曼:我的興趣源於一家保險公司的諮詢實驗,它希望確定產品的正確保費。他們創建了案例,並將其提交給了48家承銷商。問題是,承銷商之間存在多少變異係數或者説噪音?他們的預期是10%,而結果令我感到驚訝——55%。

該公司此前完全不知道這個問題的存在,他們從未考慮過噪音這個因素。即使你的保費從平均來説是正確的,變異係數的成本也非常高昂。保費太高會導致保險公司失去業務,保費太低則不會讓利潤最大化。由於保費的變異係數,這家保險公司每年損失數億美元。

《巴倫週刊》:比起偏差,噪音是一個更有用的指標嗎?

丹尼爾·卡尼曼:噪音更容易測量。經濟預測領域充滿噪音。一年後,正確的答案將會浮現,到那時你可以確定偏差——(預測者)總體上是高估還是低估了信息,但是你不必等待一年來觀察噪音。

《巴倫週刊》:噪音為什麼會出現?

丹尼爾·卡尼曼:我們根據來源把噪音分成三類。法官的判決是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有些法官對某類案件的裁決更為嚴厲,這就是程度噪音。

法官的判決還可能會根據不同的精神狀態而發生變化,比如在上午或下午審理案件可能也會對法官判決產生影響,這是變異性的另一個來源。我們把這種情況稱為場景噪音。

變異性的最重要來源可能是模式噪音,它是指人們對世界的不同看法。法官對不同的罪犯有着不同的看法,一個法官可能對A案件更加嚴厲,另一個法官可能對B案件更加嚴厲。我們對此無從瞭解,因為我們無法瞭解人的內心。

《巴倫週刊》:這對投資者的意義在哪裏?

丹尼爾·卡尼曼:對於投資者來説,情況也是一樣的。有些人是樂觀主義者,有些人是悲觀主義者,有些投資者熱愛交易,有些投資者則不那麼喜歡交易,這就是程度噪音。

當你的情緒或前一次的投資業績對你的判斷產生重大影響時,場景噪音就出現了,它在個體內部是隨機分佈的。模式噪聲是指不同的投資者對於什麼是好投資的認知存在差異,有些投資者可能會非常在意管理層,或者破產,其他投資者可能認為這些無關緊要。

《巴倫週刊》:投資者幾乎在所有事情上都充滿了分歧,你認為這是不好的嗎?

丹尼爾·卡尼曼:經濟和市場基於人們的意見分歧而運行,你不能認為這是一件壞事。多樣性並不是噪音,噪音是多餘的變異性,它存在於那些本該是相同的判斷之中。聯邦法官本應該做出一樣的判決。同樣,在一家投資公司中,無論是張三還是李四來評估一項投資時,你不希望還要考慮噪音的影響,你不應該關心做出評估的人是誰。

《巴倫週刊》:給變異性取平均值能否減輕錯誤的程度?或者求得共識呢?

丹尼爾·卡尼曼:一種有幫助的做法是將噪音視作衡量。如果你想精確地測量一段距離,你會選擇多次測量,多個獨立的平均值將比單一測量更為準確。但在大多數情況下,聚合多個獨立的判斷是不切實際的。投資負責人可以通過讓四個不同模式的人來獨立評估來減少他們遇到的大部分噪音。但這非常昂貴,難以實現。因此,在實踐中,聚合獨立判斷並不能消除變異性。

《巴倫週刊》:您似乎是在説投資者或者決策者應該集體決策。

丹尼爾·卡尼曼:關鍵在於,判斷應該像測量一樣相互獨立。當你把人們放在一個房間裏並要求他們做出集體判斷時,你會丟失很多信息。召開會議的最佳方式是讓每個人都準備好他們的判斷,然後再開始討論。如果你讓人們在事先沒有做出判斷的情況下就開始討論,他們就會相互影響。這無法有效減少噪音。在某些情況下,討論還會增加噪音。

《巴倫週刊》:考慮到專業判斷中也充滿着變異性,普通人怎麼相信專業人士(像是醫生、基金管理人或者是維修工)的判斷?

丹尼爾·卡尼曼哪裏有判斷,哪裏就有噪音,而且比你想象得要多。作為個人,你真的控制不了什麼。一個非常富有的人能夠負擔得起與許多專家交談以減少噪音,但是對於普通人來説,在遇到重大決策時,第二意見甚至是第三意見非常重要。

《巴倫週刊》:類似於像氣候變化這樣的事情,科學家們達成了共識,但預測的後果十分遙遠,這是不是造成人們不願行動的原因?

丹尼爾·卡尼曼:這是一種非常大的偏見。我們稱之為即時傾向(present bias)。我們確實偏向於考慮即時後果,我們對看不見的東西重視不夠。

人們可以引用不同的意見來忽略(事實)。人們説,「好吧,科學家們意見不同。」事實上,絕大多數科學家意見一致,但不同觀點確實存在。所以如果你不認可氣候變化或疫苗接種,那麼你總能找到與你意見相同的人。

《巴倫週刊》:您説過度自信其實是缺乏想象力,您能解釋一下嗎?

丹尼爾·卡尼曼:我們傾向於認定事情只有一種解釋。我們看不到其他觀點。個人投資者往往過於自信,他們交易過於頻繁。

一種相關的偏見是樂觀。人們誇大了他們可以控制結果的可能性。例如,在(股市)泡沫中,人們通常會誇大他們及時脱身的能力。

《巴倫週刊》:投資者應該怎麼避免落入自己或他人過於自信的陷阱?

丹尼爾·卡尼曼:將信心等同於能力是有風險的。我的意思是,有能力的人的確通常都很自信,但也有很多根本沒有能力的人充滿自信。人們易於輕信那些充滿自信、決策果斷的人,我們需要注意這點。

至於如何控制你自己的過度自信,我要給出一個老生常談的建議:尋求別人的意見,如果你尊重的人不同意你的看法,你就應該認真地質疑自己。

《巴倫週刊》:人們如何才能做出更好的決策?

丹尼爾·卡尼曼:我的回答是決策衞生。許多用於提高判斷力的做法(都關於)避免偏見,這就像針對特定疾病或特定偏見的藥物或疫苗,但是類似於洗手的衞生是不一樣的,你不會知道自己在洗手時殺死了哪些細菌,你只是想殺死細菌。

決策衞生與紀律性思維非常相似。約束你的思維的一種方法是獨立——確保你諮詢那些獨立思考、互不相干的人,或者如果你試圖瞭解一項投資的不同特徵,你就要獨立地評估它們。

《巴倫週刊》:決策衞生還包含哪些方面?

丹尼爾·卡尼曼:儘可能綜合判斷。可以的話,我建議做相對判斷,而不是絕對判斷。人們更善於判斷A 比 B風險更大,而不是給出一個確切的數字,標記 A 的風險有多大,B 的風險有多大。

使用相對風險和比較風險,而不是給風險下一個絕對判斷。簡單的規則往往很好,沒有決策紀律的人在判斷過程中往往充滿噪音,當你意識到噪音時,你就會意識到規則和紀律的價值。

《巴倫週刊》:根據這一邏輯,您和大部分行為經濟學家更認可指數投資。

丹尼爾·卡尼曼:是的,一點沒錯。規則簡單,紀律嚴明,想要打敗這樣的投資者很難

編輯/irisz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