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中国新造车出海:底气不少,挑战很多

中國新造車出海:底氣不少,挑戰很多

深響 ·  2021/05/17 23:42

©深響原創 · 作者|周永亮

01.png牛牛敲黑板:

歐洲是很多車企的發展起源地,也是非常成熟的汽車市場,目前主要德系車和法系車所佔據。進軍歐洲市場,註定是一條鮮花與荊棘並存的路,但也是中國車企必須要走的一條路。跨過它,也就意味着擁有了成熟的體系化能力,有機會成長為世界級公司。

不過,先驅與先烈,只有一線之隔。

進軍歐美市場,打開「第二增長曲線」,這一直是中國車企的夢想。

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由於產品力、合規等方面的原因,中國汽車難以在歐美等成熟市場有大的突破。無奈之下,只能「取道」東南亞、中東地區、俄羅斯、南美和非洲,希望實現「農村包圍城市」。

如今,中國車企開始了又一次嘗試。相比之前的出海浪潮,這次換做了「新造車」當先鋒,直取歐洲市場。

  • 2019年9月,上汽名爵ZS純電動SUV在挪威和荷蘭上市;

  • 小鵬汽車已經有超300輛G3i出口挪威,隨後P7也將登陸歐洲;

  • 2020年5月,愛馳汽車700台定製歐版U5發往歐洲市場,投入當地的出行租賃服務;

  • 2020年6月,上汽大通宣佈,首批328輛上汽大通MAXUS EV30發運挪威;

  • 比亞迪聯手挪威經銷商RSA將旗下唐EV引入挪威市場;

  • 而最近,蔚來也正式發佈挪威戰略,將於今年9月在挪威開啟全新ES8的交付,另一款轎車ET7也將於明年進入挪威市場。

新能源汽車的出口量正在大幅增加。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以下簡稱「中汽協」)根據企業報送的出口數據統計,2020年新能源汽車出口接近7萬輛,同比增長89%,佔汽車出口總量的7%,比上年提升了3.4個百分點。其中,純電動車型出口4.4萬輛,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出口2.6萬輛。相比之下,2020年中國汽車企業出口量達到99.5萬輛,同比下降2.9%。

換將新造車,這一次的出海究竟是一馬平川還是敗興而歸?情況恐怕並不簡單。

「跳板」挪威

在此次「出海」浪潮中,蔚來、小鵬、比亞迪、名爵等車企,都不約而同把挪威作為首選之地。

挪威是個擁有530萬人口的國家,本身是世界上石油生產大國,在1980年第三次石油危機受益很大。但挪威卻極力想撕掉「石油」的標籤,如今它已成為電動車銷售比例最高的國家。

根據挪威公路聯合會的數據,2020年總共銷售了14.14萬輛新車,其中7.68萬輛為純電動車,佔比達到了54.3%,成為全世界首個全年電動車銷量佔比過半的國家。

挪威電動車聯盟祕書長Christina Bu表示,他們預測2021年電動車佔挪威市場的比例將達到65%。這距離他們2025年全面禁售燃油車的目標,又近了一步。

與此同時,挪威新能源汽車滲透率高達65.1%,是世界上新能源汽車滲透率最高的國家。相比之下,德國、法國、英國的滲透率在10%到15%之間。

挪威之所以如此「特別」,是因為他們對新能源汽車大力傾斜。

據瞭解,為推動電動汽車銷售,挪威提供了大量激勵措施,比如免除高額的汽車進口税、註冊税和銷售税,以刺激電動汽車的銷售。此外,電動車車主不用交路費,還可以使用公交車道。

這使得挪威充電樁基礎較為成熟,用車成本較低。截止2020年底,挪威充電樁累計註冊量為45萬個,在歐洲僅次於德國的60萬個,每1萬人擁有35個充電樁,高於法國的6.9個充電樁/萬人,日本的2.3個充電樁/萬人。

這些特點對主打電動車的中國新造車來説,提供了極佳的契機和條件。

當然,在中國車企眼中,挪威僅僅是一個「跳板」,快速增長的歐洲市場才是他們的最終目標。李斌透露,預計蔚來明年將進入5個歐洲國家。

歐洲絕對是個大市場。數據顯示,2020年,歐洲市場銷售新能源乘用車為136.5萬輛,同比增長達137%,已經超越了中國(124.6萬輛),成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乘用車市場。從市場份額來看,新能源新車銷量佔整個歐洲車市份額的11%,其中純電車型佔比6.2%,插電混動車型佔比4.8%。

從區域市場來看,德國、英國、法國是歐洲最大的三個新能源汽車消費國,合計銷量 75.6 萬台,同比增長 211%,佔歐洲新能源銷售的比例達到56%,同比增長 13個百分點。這將是中國出海車企發力的主要地區。

跟挪威類似,目前歐洲新能源市場的大幅增長,是由強有力的新能源補貼政策帶動所致。

據瞭解,德國將始於2016年的12億歐補貼延長至2025 年。2020年7月開始,再次將4萬歐元以內的純電動汽車政府補貼上調50%;英國對於購置電動乘用車可獲得3500 英鎊補貼,購置碳排放小於75g/km的電動貨車最高可獲得8000英鎊補貼。法國、挪威、西班牙、葡萄牙等國家相繼出臺直接補貼政策、充電樁建設政策等。

不過,除了「胡蘿蔔」,歐洲也祭出了嚴厲的「大棒」政策。歐洲市場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好啃。

2014 年歐盟要求 ,2020 年歐盟範圍內 95%乘用車平均碳排放需降低至 95g/km(相當於油耗4升/百公里),到 2021 年 100% 新車要達到此要求,超額部分按每輛汽車每 g/km 二氧化碳排放 95 歐元進行罰款。

在此基礎上,2020年9月,《歐盟綠色協議》更新了《2030年氣候目標計劃》草案,提出2030年乘用車每公里二氧化碳排放需減少到2021年的50%,即47.5g/km(大約2升/百公里),比原先 59.4g/km的目標下降了20%。這使得歐洲各大車企不得不加速電動化和數字化佈局。

多重挑戰

二十年來,奇瑞、上汽、吉利、比亞迪等一直在積極拓展海外市場,但始終未能在歐洲市場「站穩腳跟」。背後的原因是多層次的,其中產品力是很重要的因素。

眾所周知,中國車企在海外主要走中低端路線,依靠性價比作為主要競爭力。在歐洲,中國汽車被貼上了「廉價品」的標籤,不僅價格便宜,質量也不讓人放心。2007年,在歐洲進行NCAP碰撞測試中,當時剛剛進入德國市場的中華尊馳僅獲得1星的評價(5星最高)。

不過,隨着十幾年的積極探索,中國車企在技術、生產製造和流程管理等方面已取得長足進步。汽車諮詢公司J.D. Power發佈的2020中國新能源汽車體驗研究顯示,上汽大眾(105個PP100)獲得插電混動車市場新車質量第一名,寶馬(108個PP100)位列插電混動車市場第二位。蔚來(109 個PP100)獲得純電動車市場新車質量第一名,特斯拉(113個PP100)和歐拉(129個PP100)位列純電動車市場第二和第三位。

在這個評價體系中,新車質量得分以平均每百輛車問題數(PP100)表達,得分越低,表明問題數越少,質量也越好。

這也是新造車集體出海的底氣。

但要想在歐洲立足,還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在歐美相關機構看來,中國車企在設計、技術性能以及智能化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但在品牌建設方面相對較弱。特別是,中國車企在國外市場尚處於初期階段,消費者對這些新品牌倍感陌生,心理上的接受度和信任度不高。

福特汽車公司集團副總裁陳安寧在採訪中曾表示,很多國外的消費者根本分不清中國品牌哪家是哪家,他們只是籠統地知道都是來自中國。所以,企業想從中國品牌中脱穎而出,塑造品牌個性和差異化是十分關鍵的一步。

不過,品牌的塑造,是個長期的系統工程。目前,大部分出海車企選擇與當地經銷商合作,比如小鵬汽車是與挪威經銷商Zero Emission Mobility AS(ZEM)展開深入合作,面向當地消費者開展市場銷售及售後服務;比亞迪與與挪威汽車經銷商集團 RSA 合作;紅旗 E-HS9 由 Motor Gruppen 進口挪威並進行分銷。

這種模式雖然可以規避部分風險,並快速推進銷售,但在品牌形象、認知度、銷售標準、售後服務以及零部件等方面,汽車廠商的掌控力度會受到影響。

相比之下,蔚來直營模式,或是在海外打造品牌形象的新嘗試。據瞭解,蔚來計劃將更多「中國模式」複製到挪威。李斌表示,蔚來在每個市場的商業模式是一樣的,即採取基礎設施先行、直營直銷、服務用户的模式。「我們不光賣車,我們更希望打造一個以車為起點的社區。」

另外,本地化運營也是持續發展的關鍵。除了需要考慮税率外,政策、法規、標準等等眾多細節,也是出海企業必須要考慮的因素。

此前,中國出海車企已經踩過不少「坑」,比如服務未體現價值化,僅僅為海外市場提供備件和解決質量問題,談不上服務;完全以成本定價,只能維持企業短期利潤,無法沉澱再投資新產品、客户服務和相應網絡拓展;對當地市場缺乏深度的瞭解,所有的產品定義交給經銷商做,導致有所缺失。

對此,汽車諮詢公司J.D. Power給進軍海外的中國車企,開出一劑「藥方」:首先,要意識到海外消費者和中國消費者在期待、喜好、習慣、行為等方面都可能存在差異;其次,「第一印象」至關重要;第三,在本土市場進行顛覆性創新嘗試,再將成功經驗複製到國際市場,形成差異化優勢。

歐洲是很多車企的發展起源地,也是非常成熟的汽車市場,目前主要德系車和法系車所佔據。進軍歐洲市場,註定是一條鮮花與荊棘並存的路,但也是中國車企必須要走的一條路。跨過它,也就意味着擁有了成熟的體系化能力,有機會成長為世界級公司。

不過,先驅與先烈,只有一線之隔。

編輯/Viola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