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次贷危机噩梦重演?美国垃圾债券规模激增

次貸危機噩夢重演?美國垃圾債券規模激增

金十數據 ·  2021/02/16 21:54

次貸危機的劇情再現?

由於追逐高收益的投資者正在尋找回報更高的資產以及押注經濟復甦,投資者對垃圾債的需求激增,美國企業中風險最高的借款人紛紛發行債券,使得這類借款人佔自2007年以來垃圾債券交易中最大份額。

英國《金融時報》對全球金融數據提供商Refinitiv的數據分析顯示,自2021年初以來,美國高收益債券市場每發行1美元,就有超過15美分是評級為CCC及以下的借款人所發行的。

分析師Joe Rennison稱,這是自2007年金融危機爆發前夕以來的最高交易份額。在金融危機爆發前夕,寬鬆的貸款標準引發了較弱勢企業的融資競爭。

01 低評級公司引發融資熱潮

Joe Rennison表示,目前一些違約風險最高的公司的融資熱潮,突顯出全球資本市場的火熱狀況。

美國銀行的分析師Oleg Melentyev表示:

“去年,在應對前所未有的疫情危機時,與其他企業相比,它們是最強大的企業。但是現在,當這些弱勢的發行者在市場上狂熱地為自己融資時,顯示我們正在走下坡路。”

Refinitiv的數據顯示,在穆迪(Moody’s)評級的垃圾債券交易中,21%的交易屬於評級最低的交易而在標普S&P Global的評級下,這一比例略低於15%。這兩家評級機構為美國垃圾級借款人發行的絕大多數債券進行評級。

Oleg Melentyev表示,在過去三個月,CCC級公司債券的銷售速度創下新高。上月,這類評級的公司在短短3周內籌集了35億美元,這種速度在過去20年裏只出現過7次。

比如,疫情爆發前就一直在苦苦掙扎的零售商Party City,上週通過發行新的五年期債券就籌集了7.5億美元。這與去年的情況完全不同,當時該公司債券的交易價格甚至低於其面值的十分之一。

陷入困境的郵輪運營商嘉年華郵輪公司(Carnival Corporation)上週也通過融資獲得了35億美元的資金,這是該公司自去年疫情業務陷入停滯以來,第五次在債券市場融資。儘管由於其船隻閒置而導致該公司每月損失5億美元,但該公司的評級略高,為B級。

嘉年華郵輪公司在發行債券後,發現債權人的興趣如此濃厚,所以它將債券規模擴大了10億美元。它將支付5.75%的票面利率,這是它在去年4月發債所需要支付的票面利率的一半。另外,融資收購公司也利用強勁的融資需求榨取鉅額資金。例如,Innophos Holdings通過一種“實物支付票據”的高風險債券(該債券允許借款者用更多的債務而不是現金來支付利息)籌集了1.75億美元。該公司用這筆錢向去年收購該公司的私人股本所有者One Rock Capital支付股息。

02 融資熱潮的背後助推力

分析師Joe Rennison表示,美國新冠疫苗接種的積極進展以及拜登努力推行的1.9萬億美元刺激計劃,使得人們對美國經濟增長前景的樂觀情緒正在逐漸升温,進而助推了這次融資熱潮。

另外,美聯儲史無前例的寬鬆措施,也推低了評級較高的投資級政府債券和公司債券的利率,使得追逐高收益的投資者轉向投資評級更低的債券。

正如高盛的信貸策略師在一個月前所指出的那樣,收益率長期居高不下的情況下美國投資級公司債券的實際收益率首次跌為負值。

高盛表示,實際收益率跌為負值:

“是公司債券的名義收益率下降和通脹預期的支撐的綜合影響。”

下圖顯示了美國債券市場上實際收益率為負的公司債券非常普遍——超過25%的公司債券實際收益率低於-0.5%。

金十早些文章也指出,美聯儲去年購買的各種高收益ETF,間接為垃圾債代言,推升了散户的投資熱情。

而對於投資者來説,推動投資者湧向這些垃圾債券的,還有從眾心理的因素。儘管有部分投資者對這些垃圾債券的風險感到不安,但許多投資者表示,他們感到自己是被迫投資這些垃圾債券的,因為這些垃圾債券的競爭對手——評級相對較高的債券表現不佳。還有一些投資者則認為,美國經濟的大幅反彈將給企業帶來更多利潤,從而推動各類評級的公司的發展。

美國西部信託集團(TCW)的信貸交易主管Jerry Cudzil表示:

“以前投資者可能對垃圾債券持有謹慎的態度,但現在已經不復存在了。從短期到中期來看,如果你不買這些垃圾債券,你將很難跟上形勢。但這並不意味着投資垃圾債券是划算的交易。事實上,從長期來看,投資垃圾債券是虧錢的。”

有分析人士提醒,隨着投資者不斷加碼垃圾債市場,一些高風險的交易模型和債券發行方式,可能會再次成為主流。而令人擔憂的是,CCC級債券的發行規模可能會在未來一個月繼續擴大,這將助長市場的狂熱投機氛圍。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