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始股東康橋資本孵化的第三家醫藥上市公司,市值 206 億港元
文 | 陳耕
編輯 | 龔方毅
生物製藥領域需要大量資金、研發時間長、失敗風險高。港交所兩年前修改上市條例,允許虧損的生物科技企業上市,截至今年 9 月末已有 21 家公司登陸港交所。
10 月 9 日在港交所上市的雲頂新耀是第 22 家,它專注臨牀後期藥物研發及商業化,相關藥物覆蓋腫瘤、免疫學、心腎疾病以及感染性疾病。依靠購買專利授權和技術許可,雲頂新耀得以用相對少的資金在短時間內推動多個項目的研發。
這條道路完全由它的投資方,醫療私募股權基金康橋資本(C-Bridge Capital)選擇。康橋資本擁有云頂新耀近半數表決權。據 IT 桔子彙總的數據,在雲頂新耀 A 輪至基石輪的 6.55 億美元融資中,康橋資本共投入 4.5 億美元。康橋資本 CEO 傅唯同時也是雲頂新耀董事會主席。
截至 9 日下午三時,雲頂新耀股價 72.85 港元,漲幅約 34%,總市值約 209 億港元。
利用專利許可模式(Licsence-in)實現快速研發
與從事許多臨牀階段研發的製藥初創公司一樣,雲頂新耀還沒有一款藥品獲批上市銷售。沒有收入、處於持續虧損階段。2018 年和 2019 年分別淨虧損 9.92 億元和 2.15 億元。
但不少項目已經進入或接近商業化階段。比如其三陰性乳腺癌靶向藥 Trodelvy 已在美國獲得 FDA 批准,在中國則進入臨牀試驗三期;另有一款傳染病藥已通過美國、歐洲、新加坡的新藥生產和上市許可(NDA)。其餘候選藥都已在中國進入臨牀 III 期試驗,準備投放到大中華區、韓國和新加坡市場。
雲頂新耀差不多用 3 年走完了傳統制藥公司用 10 年左右完成的研製歷程,主要得益於 “專利和技術許可模式(Licsence-in)” 模式:通過向授權方支付首付、並約定後續的關鍵節點付款和銷售提成,獲得在一定地域內(如中國境內)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的商業化權利。
這麼做的好處一是被引進藥物的潛力和安全性已得到早期臨牀試驗的驗證,節省了新藥研發的時間和資源投入。二是一次性投入資本相對少。
雲頂新耀的免疫管線化合物來自於 Arena 公司的授權,交易總額達 2.24 億美元。Trodelvy 的化合物則由 Immunomedics 公司於 2019 年 4 月以 7.1 億美元的價格獨家授權。但這些授權協議的 “首付” 可能是千萬美元左右。
大股東康橋資本擅長孵化這類採用 Licsence-in 模式的生物製藥公司。例如它持股 39% 的天境生物今年 9 月獲得了艾伯維公司的一種癌症抗體的開發和商業化許可獨家授權。天境生物今年 1 月 16 日以每股 14 美元上市,截至 10 月 8 日收盤價爲 39.8 美元。另一家康橋資本投資的歌禮生物,其研發管線也是 Licsence-in 居多。
16 個基石投資者確保上市順利
美團和小米上市時只吸引了不到 10 個基石投資者。雲頂新耀則有 16 個基石投資者以每股 55 港元認購將近一半的全球配售股份,佔已發行總股本約 12%。
這些投資人包括全球最大資管集團貝萊德,新加坡政府投資(GIC),高瓴資本,以及全球最大的醫藥投資機構之一的奧博資本等。這些基石投資人將持股至少 6 個月。
- FIN -
評論(0)
請選擇舉報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