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同被美国制裁,都爱写信,从“文风”看张一鸣和任正非应对危机有何不同

同被美國製裁,都愛寫信,從“文風”看張一鳴和任正非應對危機有何不同

盒饭财经 ·  2020/08/04 19:38

原標題:美國製裁下,張一鳴和任正非「文風」有何不同

76歲的任正非和37歲的張一鳴正站在相似的路口上。

自2019年5月15日華為被列入美國「實體名單」後,美國時間7月31日特朗普又表示將禁止TikTok(抖音短視頻國際版)在美國運營。

在美方揮舞起的「制裁」大棒下,任正非和張一鳴不僅需思考對外的應變之策,還需要考慮如何安撫公司內部民心。

通過公開信及媒體採訪傳遞信號,成為了任正非和張一鳴共同的選擇。

同樣在中美貿易爭端的宏大敍事背景下,過去的幾十年中一直是低調、不怎麼輕易公開發言的任正非,被逼得在這半年裏似乎説了一輩子的話。

2019年5月15日美國將華為列入實體名單後的第六天,5月21日任正非接受了媒體採訪。

在採訪中,任正非保持了自己慣有的風格:思路清晰+喜用案例故事。他不僅講了二戰還分享了自己女兒童年學習舞蹈的故事。但曾經的任正非也是一位喜歡「以筆傳情」的CEO,甚至比起張一鳴的理性文風,任正非的信件可謂引經據典、「文」情並茂。

地緣政治和中美貿易衝突夾縫中,相差39歲的張一鳴和任正非,在外部力量的推搡下,處於同一個困境下奮力求生。輿論中,Tiktok與華為,已經成為被捆綁在一起的難兄難弟。但字節跳動並非華為,而張一鳴也不是任正非。

商業模式和國際化佈局的差異之外,盒飯財經特從創始人任正非與張一鳴公開採訪或公開信的內容出發,從文字細節出發將兩位進行比價分析,瞭解兩者文風背後的異同。

1 如何談危機:中式思維VS理性邏輯

相比任正非30W字以上的採訪實錄,張一鳴就中美貿易爭端問題的公開回復,也僅停留在剛剛發佈的員工公開信。

8月3日,字節跳動創始人、CEO張一鳴發送面向公司全員的公開信。

全文9段共計1144字,文章結構簡單、思路清晰。

張一鳴以TikTok危機入手,聚焦字節跳動對危機的解決方案。值得注意的是,在信中張一鳴不僅描述了已經採取及預計採取的解決方案,更是將大量筆墨用於分析這些解決方案背後的「字節跳動的思考方式」。

簡言之,張一鳴在用一封信告訴所有人:在遇到危機時,字節跳動會如何思考以及為何如此思考,這更像是哲學層面的「我是誰」問題。

這並非今年張一鳴寫給全體員工的第一封信。早在3月字節跳動成立八週年之際,張一鳴也寫過名為《往事可以回首,當下更需專注,未來值得期待》的內部信。在過往的每年之中,張一鳴都會至少寫一封內部信,相比於坐在媒體面前採訪,軟件工程專業畢業的張一鳴更喜歡「以筆傳情」。

這點上,任正非卻與張一鳴有着較大的差別。

孟晚舟事件、禁令、實體清單、備胎計劃、斷供,近一年華為的起起伏伏都圍繞着這些關鍵事件展開。去年,盒飯財經將任正非半年的採訪進行了整理和分析,在此基礎上發佈了一篇名為《大半年説了一輩子的話:關於任正非的小數據分析》的文章。

文中,盒飯財經整理了數個媒體記者最關心的,也是在採訪中被不同媒體高頻率問到的問題:對孟晚舟事件的看法和判斷,多起負面事件對華為的影響,對美國和特朗普的評價等。

任正非的回答可以總結為以下:不做評述,孟晚舟事件走法律手段,我們相信法律的公開透明;多起負面事件,對華為來説是好事,可以恢復艱苦奮鬥的精神,還能讓美國來打響華為的知名度;特朗普和美國都很偉大。

採訪中能看到,與張一鳴就事論事、如何應對的邏輯不同,任正非的回答一般採用冷處理,從積極、正面的闡述中,看不到任何焦慮、緊張、害怕等負面情緒。而且經常能從任正非的表述中,看到的是如福禍相依、不衝突的中式哲學。

2 感性的任正非,簡潔的張一鳴

在任正非早期的公開信中,不乏「千古興亡多少事,一江春水向東流」「吐槽聲不絕於耳」「我們呼喚英雄、不讓雷鋒吃虧」這樣任氏風格的寫法:有趣、接地氣卻又值得細思回味。任正非涉獵廣泛加上豐富的人生體悟,造就了他不拘一格的文風。

他很喜歡在信件的一開始設計寫足夠吸引眼球的開篇。他常用的方法有3類:問題開篇、古詩詞開篇、常規開篇。

在《怎樣才能避免葉公好龍?》這篇內部信中,任正非在文章開篇即拋出問題:為何華為留不住高學歷人才。而他在《華為人》上刊登的多篇文章則酷愛化用詩詞開篇。

和任正非頗有些不拘一格的文風相比,張一鳴則喜歡簡潔的方式。在張一鳴的內部信中開篇的方式往往是引用字節跳動最近發生的事件,並迅速講明寫信緣由。

張一鳴甚至喜歡將全文的核心放在一開始,比如在《往事可以回首,當下更需專注,未來值得期待》這一篇中,張一鳴開篇直言「我想在這個時間節點做一個比較大的組織升級」。絕不拖泥帶水,是張一鳴的一貫風格。

如果對比華為其他高管的文風,則會看到類似張一鳴的一面。在2019年5月16日,華為在美國實體名單頒佈的第二天便由華為總裁胡厚崑撰寫了《致員工一封信》,學理工出身的胡厚崑文風也傾向於簡潔風格。

不過他依然有任正非的影子,比如在信中的最後胡厚崑也開始走煽情路線:「時間將會揭開虛偽的面具,陰霾過後陽光必然普照」,頓時讓這個理工男顯出了熱血一面。

3 張一鳴會用夾雜用英文,任正非使用頻率低得多

在張一鳴以往的內部信中,經常會出現夾雜使用英文的情況。比如在今年春天的八週年信中,除了人名和職務外,張一鳴還使用了9處英語。

在最新的寫給員工的信件中,張一鳴在講到解決方案時的公司角度時,也直接使用了英語「我們希望為inspire creativity & enrich life 的願景繼續努力」。這和字節跳動內部有大量海外人才有關,此外也受到了張一鳴平時閲讀習慣的影響。

張一鳴對韋爾奇和德魯克頗為推崇,在字節跳動的內部信中,他多次引用二者的觀點。甚至韋爾奇的《嬴》經常成為張一鳴信中和講話中提到的書籍。

許多字節跳動的核心戰略、思維,都直接採用了英語,這其實也體現了字節跳動欲成為國際化公司的決心。

任正非並非完全拒絕使用英語,但他更多的時候只是使用一些英語詞彙。這些詞更像是對中文的一種補充解釋。比如在2019年新年前後華為《致全體員工的一封信》中,任正非在安全性、韌性、隱私性、可靠性和可用性四個關鍵詞後都標註了英語。

其實在任正非的採訪中,有時他也會在談到一些國外的技術理念或管理理念時少量地引用英語。

其實張一鳴和任正非都非排斥英語的公司領袖,在內部會議上任正非甚至説過自己「58歲都還在繼續學英語」。而字節跳動內部有時會有純英語的會議,張一鳴無需翻譯便可以輕鬆應對。

這也是新時代走出去的中國企業的一個縮影:除了公司業務,公司高管團隊已經逐漸成為了國際化轉型

4 任正非和張一鳴都喜歡條目化

在二人的多篇公開信、內部信中,任正非和張一鳴都展現出了思維上極強的邏輯性。

張一鳴喜歡將關鍵點羅列,再逐一展開講述。甚至不惜用「1、2、3……」這樣簡單直白的「小標題」方式。幾乎在張一鳴的每一篇信中,都能看到這樣的文字結構。

在8月3日的公開信中,張一鳴在分析字節跳動思考解決方案的邏輯方法時,便羅列了三個方面:1.用户;2.團隊;3.公司。這種結構和張一鳴簡潔的文風相得益彰,可以迅速傳遞信息。

在任正非的信件中,他並不會像張一鳴一樣如此具化地使用「1、2、3」羅列的方式,但是他的多篇公開信、文章,都可以讓人看到清晰的架構。任正非很喜歡由小及大,層層深入的寫作方式。

還是在任正非《怎樣才能避免葉公好龍?》這篇信中,任正非採用了典型的「是什麼、為什麼、怎麼做」結構。任正非雖然有時會喜歡引用詩詞、經典,但他絕非對華麗修辭有追求的人。

其實張一鳴和任正非在這一點很相似:用效果最好的方式清晰地講明想法。只是張一鳴更傾向於迅速、簡單的效果,而任正非有時會追求文字情緒的感染力。

5 娓娓道來和短小精煉

任正非的內部信,讀完總會讓你覺得「一個敦厚長者坐在面前娓娓道來」。這和任正非的氣質很相似。在任正非《致新員工的一封信》中,任正非全文采用「您」這個詞。信中所有的公司「管理要求」讀來更像是一個長輩的人生建議。

相比於任氏風格,張一鳴並不追求文字內的情緒。他很少使用煽情的方式,也幾乎從未化用過渲染類的詩詞。張一鳴會在極短的文字之中,迅速將自己所有的想法一股腦拋出。張一鳴的文風,更像是一個忙碌的職業經理人要迅速將任務、使命交代清楚。

這也會讓人覺得任正非的文章似乎更接地氣。任正非不僅會引用經典、化用故事,還喜歡講述自己過去的經歷。他會講述自己年輕時的體會,甚至提到家人。「創立之初我與我父親相商過這種做法,結果得到他的大力支持,他學過經濟學。」

任正非甚至會在信中,敞開內心世界的大門,把自己的困惑與思考直接拋出。比如他敢於直言「曾經諸侯林立」「…就是個甩手掌櫃」。

張一鳴其實和任正非在這一點有相似處,只是張一鳴會採用更為簡潔的方式。「過去一年,我們已經看到了不少管理問題,最直接的反饋是員工敬業度和滿意度統計結果下降了。」

他會直接把問題指出,但並不會用文字多加修飾。在寫到對字節跳動的思考時,張一鳴會習慣性地將「問題、原因、解決辦法」羅列在一起,在張一鳴的文章中,每一段基本上都在解決或回答一個問題。

對比二人的文章和公司業務,這種細微差異更顯得有趣。通過今日頭條而崛起的張一鳴影響着無數以文字為生的人,但其文風反而更有理工味道。以基站手機立命的任正非,雖然看似業務更加「理工直男」但文風卻更為細膩柔軟。

編輯/Charlie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