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美国对药品加征关税,一场注定自伤的博弈?

美國對藥品加徵關稅,一場註定自傷的博弈?

財華社 ·  04/14 06:50

在美國總統特朗普「對等關稅」節節敗退之下,其還威脅將對藥品徵收關稅。然而,4月14日,港股生物醫藥板塊表現十分亮眼。截至發稿前,生物醫藥板塊整體上漲5.65%,其中,再鼎醫藥(09688.HK)漲超10%,百濟神州(06160.HK)、君實生物(01877.HK)、康方生物(09926.HK)等均錄得不同程度上漲。

big

誠然,近年來,「出海」已成爲中國藥企發展的重要戰略。而按區域劃分,美國市場是中國最主要的出口目的地。

據中國醫葯保健品進出口商會統計,2024年國內醫藥產品對美出口總額達到190.47億美元,同比增長12%,佔了我國醫藥出口總額的17.6%。這一數字比第2-4名的印度、日本、德國三大市場的出口額總和(186.21億美元)還多。

分品類看,西藥及其原料是我國主要出口藥品。據中國醫葯保健品進出口商會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醫藥產品出口1079.64億美元,同比增長5.9%。其中,西藥出口539.56億美元,近乎一半。而西藥原料在西藥出口中最多,金額達429.92億美元,佔比近八成。

很明顯,此次特朗普將藥品納入徵稅範圍,其核心目的就是通過提高進口成本,倒逼醫藥製造業回流,甚至調整當前藥品產業鏈結構。

然而,全球藥品供應鏈的重構並非一蹴而就,特朗普的算盤正遭遇冷酷的現實狙擊。

據悉,受制造成本、工業基礎、環保政策等多種因素影響,美國超過九成的生物製藥公司的原料藥(API,藥物活性成分)依賴進口。儘管在直接供應美國市場的API格局中,印度佔據市場份額領先地位,但印度合成API所需的基本化工原料(KSM),有70%的核心原料源自中國供給。這充分凸顯了中國在藥品供應鏈的不可替代性。

有業內人士「一針見血」的指出,美國對印度、中國原料藥的高度依賴,決定了即便美國關稅推高成本,美國仍無法切斷與中國供應商的聯繫,因爲根本沒有替代選項。

即使到美國建設藥品工廠,事情也沒有想象中那麼容易。在美國,建設一座新工廠動輒就需要花費幾十億美元,成本非常高。

除此之外,由於醫藥供應鏈的複雜性,大規模製藥供應鏈的轉移需要數年時間。尤其是製藥行業對原材料的高度依賴,在需要確保供應充足、質量穩定和成本可控的前提下,短期更換供應商或轉移生產基地難度巨大

歐洲製藥聯盟EFPIA所就曾警告稱,關稅可能加速產業外流而非回流,因爲製藥商需要5-10年、20億美元才能在美國新建符合監管標準的生產線。

在此情況下,短期內想藥品製造業產能轉移到美國幾乎難以實現,而藥品關稅推升的企業成本最終還是會轉嫁給消費者

上海交通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馬進日前接受採訪時表示,這一政策必然導致美國進口藥品成本上升,直接轉嫁給消費者,加重患者負擔,尤其是依賴進口的專利藥或原料藥,甚至可能出現關鍵藥物斷供。

印度頭部藥企沃克哈特公司董事長亦認爲,美國若對藥品加徵關稅,將最終損害美國民衆利益。主要原因在於藥品轉換並非易事,因爲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的審批流程需要耗費數年時間。他認爲,無論加徵多少關稅,絕大部分成本最終都將轉嫁給美國醫療體系。其次,即便未來想在美國本土設廠生產藥品,其成本將大幅攀升 ,現有的價格優勢也將蕩然無存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1
評論 評論 1 · 瀏覽 3萬

評論(1)

熱點推薦

寫評論
1

聲明

本頁的譯文內容由軟件翻譯。富途將竭力但卻不能保證翻譯內容之準確和可靠,亦不會承擔因任何不準確或遺漏而引起的任何損失或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