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互聯網怪盜團
有兩個社交媒體平台,我平時很少發言,但是經常刷:一個是最近很火的小紅書,另一個就是知乎。在知乎,我最常看的品類是文史類,其次是體育類和語言類(因爲最近在學日語);過去兩年,AI大模型剛剛熱起來的時候,我還在知乎讀過不少文獻綜述,從而實現了對大模型技術的「脫盲」。因爲我平均每月要刷幾十個小時的知乎,所以對這個平台算是相當熟悉了,有一定的發言權。
知乎當然存在很多侷限性——凡是內容平台,就有它的侷限性。然而,知乎的不可替代性更加明顯,那就是高質量的專業內容。我認爲整個中文互聯網只有兩個真正的專業性內容平台:微信公衆號和知乎。知乎上的內容,當然不全是「專業內容」;但是在專業內容的豐富程度和深度上,迄今仍然很少有內容平台可以與它相提並論。
有些人認爲,隨着社區規模不斷擴大,知乎已經失去了當初的「專業壁壘」,變成了一個與其他平台別無二致的普通平台。果真如此嗎?我們不妨看看兩個最近的案例:今年年初,知乎成爲了DeepSeek的獨家中文內容平台,第一時間發佈了其開源模型的技術詳情和成本效益分析,從而成爲了市場「有效信息」的一個重要源頭。最近幾天,中國圍棋界的宗師級人物馬曉春開通了知乎,不但發表了大量關於其圍棋生涯的分享,還對當前的世界圍棋大勢進行了點評。這些例子充分證明,知乎仍然具備着頭部專業內容領域的深厚壁壘。
除了上述頭部內容之外,在更廣泛的專業賽道上,知乎還保留着強烈的UGC色彩:大量專業用戶僅僅出於興趣而不是商業目的,在知乎持續創作和分享內容。就拿我最常刷的文史類內容來說,絕大部分創作者都是「爲愛發電」,其中一部分人甚至已經堅持了十幾年,從知乎早期持續輸出至今!在我的印象中,這樣的UGC氛圍目前只有知乎、小紅書等少數社區還存在了。有人認爲,這說明了知乎的商業發展程度不夠,有待提高;但這恰恰是包括我在內的大批用戶留在知乎、樂意從知乎吸取內容的重要原因。
長期以來,資本市場一直認爲:內容公司賺錢難,專業化的內容平台賺錢尤其難。在歷史上,知乎幾乎一直處於虧損狀態,似乎在某種意義上證明了上述觀點。這個季度的情況則發生了很大變化,知乎首次實現了GAAP和Non-GAAP層面的雙重盈利。這固然得益於降本增效,知乎的各項成本費用均被明顯控制住了。然而,仔細研究財務數據,就會發現情況不止這麼簡單:
在銷售及市場費用大幅降低的前提下,全年付費用戶仍然實現了增長,體現了大批知乎用戶已經養成了付費習慣,而且付費黏性較高。
2024年,知乎內容創作者同比增長了8.9%,獲得收入的內容創作者增長了20%;累計內容條數增長了12.9%。這說明削減成本費用沒有影響知乎用戶的創作熱情,知乎內容生態具備韌性和生命力。
相比起短期財務數字,我更關心的是AI技術普及帶來的長期機會。自從ChatGPT橫空出世以來,市面上一直有一種似是而非的觀點:生成式AI的普及就意味着「內容」的末日,無論內容創作者還是內容平台,其價值都會下降,因爲AI能夠更高效地產出和傳播內容。作爲一個ChatGPT和DeepSeek的雙料重度用戶,我越是深入使用AI,就越能深刻地認識到上述觀點的荒謬性!生成式AI的革命性意義,並不在於「取代內容創作者」;恰恰相反,這場技術革命的結果,將把高質量內容平台的意義和價值,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最近一個多月,在我的朋友圈,大家感慨最多的話題是「大模型幻覺」:接入劣質信息的大模型,會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製造垃圾,用「幻覺」污染整個互聯網。只有「大模型+優質信息」,才能促進生產力、拓寬人類的知識邊界;「大模型+劣質信息」起到的則是反向作用。與此同時,出於對「大模型幻覺」的警惕,一般用戶越來越注重以專業、可信的信息驗證大模型結論。其結果就是,誰掌握了最可靠的信息,誰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生成式AI的技術成果。最近幾個季度,知乎強調建設「以信任爲中心的社區生態」,這無疑就是知乎在生成式AI時代的自我定位!
自從今年2月中旬以來,騰訊元寶風光無限,其核心原因就是把微信公衆號的優質內容接入了DeepSeek,這對於財經、科技等專業性較強的垂類而言尤其重要。其實,知乎旗下的AI搜索產品「知乎直答」,早在2月11日就接入了DeepSeek V3/R1,比元寶還要早兩天。所有的互聯網平台都在爭相接入DeepSeek,但是知乎的「專業+垂類/長尾」內容生態,形成了難以替代的競爭優勢,或許在整個中文互聯網也僅有微信生態能與其相提並論。例如,就在昨天,河北廊坊發生4.2級地震之後,我就通過知乎直答搜索了半天關於地震預警和避險的話題,充分了解了華北地區的地震風險及應對措施——這樣的內容是任何其他平台都難以提供的。
過去人們往往覺得,內容的「專業性」和「普及性」難以兩全,「曲高和寡」才是常態。就拿知乎來說,優質長篇回答往往存在一定的閱讀門檻,同一個問題下往往也存在多個視角不同、但都具備參考意義的專業回答;非專業用戶可能會爲此感到無所適從。生成式AI恰恰最擅長解決這種問題。尤其是最近越來越流行的深度推理模型,可以高效地總結紛繁複雜的專業內容,並以一般用戶所能理解的形式進行表達。這可能是內容傳播領域的又一次根本性變革,其意義不下於十多年前的深度學習算法推薦機制的誕生。
再過幾年,優質內容傳播的路徑可能是:專業性較強的用戶還是會閱讀原始文本,以便獲取最全面的第一手信息,就像今天的專業學者會去讀同行的論文全文一樣;一般用戶則會藉助AI搜索的力量,快速獲得自己所需要的內容。在知乎,上述過程已經在快速推進了,知乎直答從去年6月正式上線至今,其月活用戶已經從百萬增長到了千萬量級。
上面說的都是內容生態層面的。除此之外,我認爲AI對於知乎最大的意義其實在於商業層面。如何真正釋放專業內容的商業價值?更通俗地說,如何讓專業內容賺到更多的錢?嚴格地說,在互聯網時代,這個問題一直沒有得到良好解決。生成式AI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地解決問題,但我們已經清晰地看到了未來的路線圖。
具體到知乎,其實很多人都忽略了:它的廣告eCPM本來就比較高,只是在歷史上一直缺乏足夠豐富的廣告形式和廣告庫存。AI搜索工具能夠提供高效、精準的用戶交互場景,所以天然適合廣告投放。目前知乎直答尚未開始加載廣告,我認爲這只是時間問題。就像多年以前的淘寶通過「直通車」搜索功能打開商業化天花板一樣,AI搜索很有可能成爲知乎的商業化破局點。尤其是汽車、家電、數碼、旅遊等高客單價、決策時間較長的行業廣告主,會對這樣的投放場景很感興趣。
除了廣告,基於AI的用戶付費將成爲另一個突破口。過去幾年,知乎已經通過付費閱讀、職業培訓等方式,初步養成了用戶付費習慣,我周圍爲知乎付過費的朋友就有兩位數之多。AI功能的擴張,則將在此基礎之上,進一步拓展知乎的用戶付費業務版圖。具體的商業模式,可以是付費諮詢、定製化內容,乃至某種全新的內容形式;給用戶提供服務的,可以是個人創作者,也可以是AI,還可以是AI+創作者的結合。迄今爲止,生成式AI與內容社區的結合還處於初級階段,今後的商業化玩法必然會越來越多樣。十多年前,沒人能想到基於Web2.0的社交媒體平台的商業化規模可以如此龐大;此時此刻,我們也不可能想象今後基於生成式AI的內容社區還能做出什麼變現模式,總之肯定小不了就是了。
整個2024年,知乎的營業收入約爲36億元人民幣。在中文互聯網的主要內容平台當中,這個收入體量是相對較小的。知乎的單用戶價值(以MAU爲基數)約爲年化40多元,同樣不算太高,與知乎的內容質量和實際影響力不太相稱。這固然說明,知乎迄今爲止的商業化存在瓶頸,平台價值沒有得到很好的釋放;但是從另一方面也意味着,一旦生成式AI全面鋪開,對知乎產生的業績彈性,有可能遠遠大於其他內容平台——所謂「風水自會輪流轉」。
當然,這個過程不會自動發生,需要知乎的管理層以及研發、產品、運營團隊付出艱苦卓絕的努力。我很想看到它成爲現實,因爲我本人也是一個專業創作者。如果知乎能夠通過AI技術,全面、大幅度地提升專業內容的價值,包括我在內的數以百萬計的人,應該都會深受鼓舞。希望這一天不太遙遠!
評論(0)
請選擇舉報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