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新立場Pro
知乎上市 4 年以後,終於在 2024 年第四季度實現了季度盈利,雖然是精打細算省出來的勝利。
2024 年知乎全年營收 36 億元,其中第四季度營收 8.6 億元,凈利潤 8640 萬元,去年同期淨虧損 1.031 億元。經調整凈利潤 9710 萬元,經調整經營利潤 2310 萬元,均超出市場預期。
從營收構成來看,付費會員貢獻近半收入,實現營收 4.2 億元,佔比 48.9%。營銷服務和職業教育分別達成 3.2 億元和 8400 萬元收入,佔比 36.8%、9.8%。
如 CFO 王晗所言,季度盈利得益於「運營效率的提升及嚴格的成本管理」。Q4 知乎收入成本同比減少 31.5%,費用同比下降 37.9%。內容及經營成本,營銷、研發、人員相關開支,都是能省則省,也確實省出了奇蹟。不過我們更關注的是,在扭虧爲盈、穩定軍心這個節點以後,知乎繪製的成長曲線是否能補上「開源」的拼圖。
面對「何以爲繼」的疑問,AI 成了知乎的一場豪賭。
01、學習不如「摸魚」
知乎很早就開始涉足職業教育,2022 年 12 月底上線的在線職業教育平台「知學堂」,可視爲知乎大力推廣這項任務的一個標誌。職教擁有獨立品牌和平台後,知乎在去年 1 月宣佈其正式獨立運營。
這是和平台氣質更契合的業務,「新職人」一度成爲平台對用戶的新定義。去年 1 月的「2024 知乎教育大會」上,周源給職業教育的描述是,補全了知乎的「另一半」,形成了「完全體」。且獨立運營後,知學堂整合了 6 大子品牌,覆蓋考研、法考、公考、IT辦公等 6 大領域 30 多個細分品類。
但從營收結構來看,職業教育離挑起大梁,撐起半邊天,一直存在不小的距離。Q4 職教收入 8400 萬,佔比 9.8%,去年同期這個數字是 1.69 億。
知乎的優勢在於社區生態可爲課程質量背書,平台流量可幫具體的產品導流。但細分垂類如考公考研,存在不少精耕於此的頭部機構,如中公、粉筆等等。在專業度這個問題上,知乎暫時還沒有拉開太大差距。
不過我們也能看到,過去一年,知學堂新開了許多前沿課程,如 AI 應用、小紅書變現等等,以此在課程豐富度上做出一些差異化。
但真實的注意力分配中,如果要在提升自我和娛樂消遣之間做選擇,大多數消費者是「口嫌體正直的」。
第四季度,付費會員 4.2 億的收入相比去年同期的 4.56 億元也有下降,但佔總收入近半的分量沒有改變。
撐起該部分收入的主力「鹽言故事」,往前追溯,是內容平台迎合了消費者對短體裁的追捧(但錯失了短視頻的機遇);往後展望,短篇網文提供的 IP 庫,可以與當下風靡的短劇對上「時間軸」,探索 IP 開發更多的可能性。
在去年 12 月知乎牽頭發佈的「2024 短篇故事影響力榜」上,可以看到該榜單的獎項設置,除了常規的「最受喜愛」「最佳創意」,還有「鹽選爽文」「鹽選虐文」「鹽選甜文」「鹽選世情」等多個內容細分,「爆款導向」的評選標準。
獲獎名單拉開來看,爽文代表《裁員裁到金主》《一劍破蒼穹》,虐文代表《女配她一心求死了》《過期情深》,都是熱梗密集、網感十足,可以無縫對接同 IP 短劇開發的案例。實際上,知乎去年確實有像短劇《執筆》這樣,IP 改編短劇成果顯著的案例。
但付費閱讀存在一些「上限」問題,比如較低的 ARPU 值非常依賴規模效應,要求平台持續擴大用戶規模提升活躍度。又如網文的生產同質化是一個行業性問題,在無限創作內卷中,還要面對來自純免費平台的衝擊。
再者,短平快的娛樂消遣,也很難承載知乎這個以專業、智識爲基調起家的內容社區對於未來的期許。這讓 AI 自然而然地,被寄予厚望。
02、AI 究竟能拔高多少上限
CEO 周源在本季度業績發佈會上回應了一個頗爲尖銳的設問,大語言模型會不會替代知乎。周源的觀點可以總結爲:AI 是知乎「借力上青雲」的機會,因爲知乎擁有的專家網絡,能解決 AI 時代的可信賴問題,AI 會放大頭部專家的價值。
這個問題恰好揭示了 AI 之於知乎的一些特殊性。
首先,知乎的專家網絡,或者說一直被強調的專業基因,體現在它的用戶結構、內容生產模式和社區文化上。
「刻板印象」中的知乎用戶,是高學歷、高收入,致力於自我提升的「新職人」,他們產出的是基於獨特獨到見解與深度討論的專業內容。這些 PUGC 產出,進一步構成了專業、理性化的社區氛圍。
AI 對這類社區的衝擊在於,它一方面能夠提升內容生產效率,簡化知識從生產到傳播的各種流程;另一方面,它有可能解構專業生產者的價值,一個簡單的假設是,當 AI 產品可以回答各種專業領域的問題,知乎大 V 們產出內容的特殊性該如何保證。
所以對於本輪 AIGC 的浪潮,是「借勢」還是「逆勢」,全在當前的選擇,或者說決策方向的一念之間。
目前看來,知乎設計的融合邏輯是,AI 所製造的內容幻覺恰好需要專業內容創作者的「把關」,以此讓前沿技術在與人的協作中發揮更大的價值。而承載這種戰略構想的產品,目前而言主要是知乎直答。
這款產品在功能設計上,與市面上衆多 AI 搜索工具類似,比如支持多種數據源,提供知識庫功能方便用戶集中管理和信息整合。今年 2 月,它也如其他許多互聯網 AI 產品一般,接入了「滿血版」DeepSeek-R1,以求生成質量的提升。
使它區別於其他競品的「溯源功能」,才是體現「專家網絡」價值的設計。支持搜索結果直接溯源到知乎答主的真實創作,可視爲用 AI 搜索的入口,爲社區引流。《新立場》在此前的文章中也有分析,知乎直答更像是一個社區「活化」工具,用技術鏈接社區與前臺用戶,最終還是要靠創作者與內容驅動。
業績給出的信息是,截至今年 3 月,知乎直答的用戶活躍度已到達千萬級別。業績發佈會上,關於 AI 與社區繼續結合的方向,一是直答還會有新的版本,加強 AI 與社區的鏈接;二是社區會有更多 workflow 被 AI 賦能,以提升效率爲目的。
簡言之,AI 對知乎的意義不是顛覆,而是希望藉助它作爲前沿技術的關注度和「權威性」,讓大衆再度重視知乎被忽視已久的專業價值。
03、寫在最後
知乎在戰略選擇上展現出某種矛盾的清醒,既想維護平台作爲中文互聯網"專業內容高地"的尊嚴,又需要依靠鹽言故事用爽文撐起半邊營收;既強調大模型時代專家網絡的不可替代性,又在直答產品裏將個人創作挪用爲 AI 的語料。
值得玩味的是,資本市場對知乎的耐心正在發生微妙轉變。當投資者開始用"AI 概念股"的標準重新丈量這家公司,知乎或許已經意識到,比起盈利數字本身,如何讓市場相信知乎能突破知識社區的價值窠臼,才是真正的考驗。
此刻的盈利捷報,既證明了精打細算的生存能力,也暗示了突破性增長非一日可成。當互聯網下半場的競爭焦點轉向 AI 原生應用與生態重構,這個剛剛學會盈利的優等生,面對的是一輛重新定義遊戲規則的班車。
評論(0)
請選擇舉報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