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產美元債對香港中資銀行的業績壓力正在逐步減輕。近日多家金融機構年報顯示,香港中資銀行對內地房企美元債的減值計提減少,原本投資端虧損的幅度有所收窄,信貸端來自房地產的不良壓力也逐漸緩解。
去年全球貨幣政策轉向,亞洲境外債(美元等)一級市場發行規模增長,二級市場方面投資者風險偏好也有所提升,投資級與高收益板塊分化局面得到改善。
過去幾年,受內地房地產美元債違約影響,一批香港中資銀行損失慘重,原因就是除了信貸業務多倚賴房地產之外,投資端也暴露了風險敞口。部分中資銀行的房地產貸款規模佔信貸規模的比例超過一半,同時債券投資方面跟地產美元債綁定較深。
不過,隨着房地產探底企穩和債券市場風險偏好提升,如今香港中資銀行來自地產美元債的減值壓力正在逐步消化。以交銀國際爲例,2024年淨虧損同比收窄16.21%,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綜合收益的債務投資減值規模,已從2023年底的10.60億港元減少到3.65億港元。
中資銀行信貸端的情況也有所好轉,比如中銀香港去年不良撥備減少了19.7%至50.82億元。雖然香港中小型的房地產開發商還款能力仍然受壓,但大部分有本地抵押品且抵押對貸款價值比率有所提升。
此外,香港資本市場的回暖也給中資銀行帶來增長亮點,主要是經紀及投行業務。比如交銀國際的佣金及手續費收入表現亮眼,同比增長25.75%,達到1.79億港元,其中企業融資及承銷服務收入增長顯著,增幅達104.2%。再如中銀香港的佣金及淨利息收入增長7.9%,其中證券經紀收入增長24.1%。還有招銀國際,香港IPO承銷規模及資產管理規模都實現同比增長。
據香港證監會披露,去年香港所有證券交易商及證券按金融資人的淨盈利爲444億元,同比增長56%。其中,證券交易佣金增長18%,資產管理收入增長14%,包銷及配售證券收入飆升1.18倍。今年,港股市場領漲全球,全牌照的中資銀行收入來源更加多元化,有望更快走出業績窪地。
評論(0)
請選擇舉報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