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130亿入主汽车之家,海尔不亏

130億入主汽車之家,海爾不虧

DoNews ·  03/27 03:58

撰文|文林

編輯|楊勇

來源 | 氫消費出品

ID | HQingXiaoFei

2025年2月20日,海爾集團以18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30億元)完成對汽車之家41.91%股權的收購,正式成爲其控股股東,中國平安仍保留部分股權支持後續合作。

此次交易不僅標誌着這家曾引領中國汽車垂直媒體黃金時代的平台,在經歷平安時代的戰略調整後迎來新生,也開啓了海爾構建「家車互聯」生態的宏大布局。

那麼,在新能源汽車普及與智能家居融合的浪潮下,這場跨界整合的背後,是垂媒模式的黃昏,還是傳統巨頭破局的曙光?海爾能否以「家車互聯」生態重構汽車之家的價值?

垂媒黃金時代:

汽車之家重塑行業格局

2005年,李想創立汽車之家時,汽車媒體市場以電視、廣告、報紙和雜誌等傳統媒體爲主,新浪、搜狐等互聯網平台的汽車頻道,僅作爲門戶網站的補充項或事業部存在,並未深耕細作形成獨立的「生態圈」。

與此同時,汽車市場正處於井噴式發展的初期。無論是汽車企業自吹自擂式的功能宣傳,還是門戶網站的軟文式廣告大量興起,都在試圖影響消費者價值觀的同時,也讓汽車市場的信息越發繁複冗雜、真假難辨。

因不滿汽車媒體軟文橫行,李想召集了一批愛車青年,創立了以「用戶利益第一位」的汽車之家。就這樣,一批「說真話」的媒體人,向受衆證明了自己內容價值的同時,也培育了新一批汽車消費者。

藉着互聯網和垂直媒體興起的「東風」,汽車之家搭建了「模塊化新車評測+用戶社區」模式,憑藉着真實客觀的媒體測評、全面準確的車型數據庫、豐富活躍的社區內容,在汽車媒體中迅速脫穎而出。不到一年的時間,汽車之家的訪問量就位列國內汽車網站前列,成爲消費者選車、購車的首選平台。

巔峯時期,汽車之家平台的月活躍用戶數量達到了6403萬,穩居行業第一。快速、專業、好玩,消費者對它出品的內容津津樂道,信任度極高;公平、公開、公正,主機廠們也希望其能爲自己的產品背書。可以說,汽車之家顛覆了以往國內汽車媒體的報道法則,重塑了當時汽車媒體的格局與生態。

2013年,汽車之家在紐交所掛牌上市,市值一度突破50億美元,這是汽車之家最高光的時刻。然而,隨着那群「屠龍少年」的漸漸離去,汽車之家卻慢慢變成了自己當初最討厭的「惡龍」。

其實早在2008年時,受到金融危機影響的汽車之家就引入了投資者澳洲電訊,澳洲電訊收購了汽車之家55%的股份。到了2013年上市的時候,澳洲電訊已持有汽車之家超過四分之三的股份,而創始人李想的持股比例降至不足5%。2015年,李想創辦車和家,並卸任汽車之家總裁,保留董事股東一職。

2016年4月,澳洲電訊對外宣佈,將其所持汽車之家47.7%的股份,以16億美元出售給中國平安保險集團;同年6月,中國平安任命陸敏爲汽車之家董事長兼CEO,陸敏入主汽車之家後,清洗了汽車之家原有管理層,秦致、鍾奕祺、韓松等相繼出走;9月,李想辭去汽車之家董事職務,投入理想汽車的創業中。這之後,汽車之家又經歷了多次換帥和管理層調整。

在平安原本的構想中,汽車之家可與其保險、金融業務深度綁定,構建「看車—買車—用車—換車」的一站式汽車服務閉環。

只可惜,在《節點財經》看來,平安在戰略執行時卻總因爲耐心和認知上的不足,讓汽車之家更像是一個流量工具,而非戰略核心,導致平台的內容向商業化與金融導流過度傾斜。雖短期推高了股價,卻也埋下了業績下滑、用戶流失的隱患。

失速與挑戰:

內憂外患的「三重絞殺」

在中國平安入主的首年,汽車之家營收規模迎來爆發式增長:2016年,公司營收同比增長72.1%,歸母凈利潤則同比增長23.95%;2017~2020年營收增速雖有所放緩,但仍保持連年增長;2020年,汽車之家的營收和歸母凈利潤規模均創下公司歷史新高。

但隨後幾年,汽車之家開始逐年走下坡路。除2023年外,公司這兩項財務指標均出現雙雙下滑。而導致汽車之家營收和凈利潤下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短視頻與私域流量的降維打擊。

2020年後,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台崛起,懂車帝等自媒體以「短視頻評測+直播帶貨」顛覆圖文生態,分流廣告投放。與此同時,主機廠和經銷商加速佈局私域流量,通過企業微信、小程序直接觸達用戶,進一步削弱了垂媒的中介價值。

這一點,從汽車之家媒體服務營收的持續下滑便可看出:2020年,該業務的營收佔比達39.9%。但2021年至2024年,媒體服務的營收分別同比下降41.78%、2.39%、4.71%和18.59%,同期的營收佔比分別爲27.79%、28.29%、26.04%和21.64%。汽車之家的流量壁壘被打破,賴以起家的媒體服務營收縮水,勢必會影響到整體業績。

其次,平安入主後雖勇於嘗試新業務,但缺乏持續投入的決心和耐心,使得整體戰略搖擺、兩方協同失效。

例如:

Ø汽車之家2016年曾推出過自營電商,後因供應鏈管理不善、與經銷商利益衝突且做了一年還是虧損,便放棄了這一業務,改走輕資產的新車電商平台模式;

Ø2018年,汽車之家投資天天拍車,試圖打造C2B拍賣平台,但因檢測標準不統一、線下服務能力薄弱,這塊業務一直做得不溫不火;

Ø2023年起,汽車之家在全國20個城市佈局線下體驗店,主打新能源汽車展示與試駕。但單店運營成本高昂且未能形成差異化服務,這一版塊目前還是「燒錢實驗」。

並且,在這個過程中,「首頁像4S店廣告牆」、「車險直通車、貸款計算器佔據C位」、「線索質量斷崖式下跌」......不少論壇的老用戶戲稱「汽車之家已變身平安之家」。

最後,頻繁的高層人事更迭與戰略調整,讓汽車之家在戰略連貫性、內部士氣、業務穩定性等方面都受到較大影響。

例如,陸敏時期強調平台商業化和廣告收入增長,曾嘗試轉型爲綜合服務平台,但在其離任後,這一策略未能得到充分實施;龍泉時期則注重線下渠道和數字化產品,但也因短期內再次更換領導層,讓努力效果大打折扣;吳濤時期雖試圖讓公司向新能源、二手車和數字化轉型,但過去一年汽車之家的業績仍未有改善。

據汽車之家最新發佈的業績數據顯示,2024年第四季度淨收入爲17.8億元,同比下降6.7%;歸屬於母公司的凈利潤爲3.2億元,同比暴跌28.2%;2024年全年淨收入70.4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2%;歸母凈利潤降至16.2億元人民幣,同比大幅下滑13.85%。

即使經歷了8年的磨合,平安和汽車之家在商業化協同效應上仍然進展有限。越發不好看的業績數據,也標誌着平安「汽車+金融」這一戰略的實質性失敗。

對此,《節點財經》認爲,長久以來,平安對汽車之家的改造帶有強烈的「金融資本」邏輯。表面上是雙方合作構建生態,但在實際操作中,汽車之家更像是在爲平安產險單方面輸血,既沒有真正實現業務的協同發展,也未能將平安的金融資源有效轉化爲自身的競爭優勢。

比如,汽車之家多年來積累的數千萬級用戶畫像和車型數據庫,未被用於深度服務主機廠研發或用戶個性化需求,反而簡單打包成「主機廠產品指南」出售和爲平安金融產品線「鋪路」。

而如今,雖然面臨汽車垂直媒體流量下降和行業格局劇烈變動帶來的挑戰,但汽車之家的用戶基數與行業滲透力仍是稀缺資源,關鍵在於如何激活存量價值。

海爾的入局:

生態協同能否激活「舊資產」?

近年來,海爾以物聯網和智能家居系統爲主導,逐步建立起涵蓋智能製造、雲平台及生態鏈建設的全新業務模式。對於海爾來說,進軍汽車市場,特別是電動車和智能汽車領域,可能是進一步擴展其互聯網生態的重要舉措。

而作爲全球知名的家電製造商,表面上看,海爾與汽車領域似乎沒有關聯。但實際上,早在2015年,海爾開放平台HOPE就曾與汽車零部件科技公司佛吉亞進行合作。2017年,海爾旗下工業互聯網品牌卡奧斯成立,該品牌的服務對象涵蓋汽車行業,可提供新能源電池管理解決方案、新能源模組PACK線解決方案等。

2022年,海爾集團成立了汽車工業互聯網平台卡泰馳。據公司官網,目前其主要提供定製化用車、二手車交易及充電樁三大業務。此次海爾集團正是通過卡泰馳取得了汽車之家的控制權。

在海爾看來,汽車之家平台在二十年間從垂直媒體進化成爲生態樞紐,擁有強大的內容生態、數據資產與用戶信任基礎。據 QuestMobile 數據,2024年12月,汽車之家平均移動日活躍用戶同比增長13.6%,達到7748萬,用戶黏性穩居垂媒前列。

收購汽車之家,將爲海爾佈局「家車互聯」提供不可替代的場景入口,而汽車之家也可藉助海爾旗下品牌資源找到新的增長機會。

總之,汽車之家的此次易主,既是垂媒模式的時代性轉型,也是傳統產業巨頭跨界重構價值的實驗場。在智能出行與家居融合的賽道上,若海爾能超越「流量變現」的舊敘事,以生態協同重塑用戶服務鏈條,這場收購或可成爲「舊資產+新邏輯」的標杆案例。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1
評論 評論 · 瀏覽 403

熱點推薦

搶先評論

聲明

本頁的譯文內容由軟件翻譯。富途將竭力但卻不能保證翻譯內容之準確和可靠,亦不會承擔因任何不準確或遺漏而引起的任何損失或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