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果認爲,短期關鍵跟蹤指標或是DeepSeek的流量;中期而言,若端側AI、應用新產品流量爆發等,則行情演繹可參考智能手機、電動車,從海外映射到國內產業景氣轉變。
核心要點
DeepSeek低成本、開源等特性及強大的推理能力有望大力推動國內AI應用及端側AI加速發展。產業鏈上,計算機/傳媒(AI應用)、機器人/電子/智能駕駛(端側AI)、國產算力鏈等板塊有望明顯受益。
演繹節奏如何把握?基本面未驗證前,短期關鍵跟蹤指標或是DeepSeek的流量;中期而言,若端側AI、應用新產品流量爆發,或企業利潤率改善(基本面驗證期最早關注一季報),且國內AI投入明顯提升,則行情演繹可參考智能手機、電動車,從海外映射到國內產業景氣轉變。
摘要
DeepSeek的突破進展可類比美國的Chat GPT時刻,其低成本、開源等特性及強大的推理能力有望大力推動國內AI應用及端側AI加速發展。DeepSeek證實了海外對華的算力封鎖並非不可逾越,而是可以通過高效訓練方法部分彌補;
此外,其高性價比特性能夠再平衡企業AI投入和產出之間的性價比,截至目前,多個雲廠商及各行業實體企業均已接入或融合DeepSeek;同時,其強大的推理能力有望加速垂類模型應用發展,加速AI應用及端側AI爆發。產業鏈上,計算機/傳媒(AI應用)、機器人/電子/智能駕駛(端側AI)、國產算力鏈等板塊有望明顯受益。
開年以來,在DeepSeek推動下,TMT行情表現亮眼,策略視角看,後續演繹節奏如何把握?基於歷史智能手機、新能源車以及近年來國內外AI行情的經驗啓示,我們給出如下參考:
1)基本面未驗證前,參考23H1的AI海外映射行情、以及由Kimi、豆包等推動的爆款應用行情,短期關鍵跟蹤指標或是DeepSeek的流量。23年Chat GPT的訪問量數據與國內科技行情呈明顯正相關性,伴隨5月Chat GPT訪問量增長陷入瓶頸期,疊加業績季來臨國內科技板塊缺乏業績驗證、行情出現過熱跡象,計算機、傳媒板塊陸續見頂回調。
同樣的,24年2月爆款應用Kimi流量的快速增長也是彼時傳媒板塊爆發的主要推動。而交易指標如TMT指數成交額佔比觸及過熱區間或將加劇行情波動,但無法決定行情高度。
2)中期而言,若DeepSeek流量爆發成功傳導到相關端側、應用,如帶來新產品的流量爆發,或企業利潤率改善(基本面驗證期最早關注一季報),且國內AI投入明顯提升,則行情演繹可參考智能手機、電動車,從海外映射到國內產業景氣轉變。
回顧智能手機、新能源車行情,第一階段均是海外爆品落地後的海外映射、主題炒作;但兩者均在國內形成了第二波景氣投資且維持較長持續性,一方面是由海外龍頭供應鏈國產化加速推動,更重要的是海外商業模式落地後,國內爆款出現、滲透率提速並帶動產業鏈資本開支大幅抬升。
此時板塊業績兌現力度增強,較大盤也更易走出自下而上的獨立行情。前期國內AI投資週期整體落後於海外,產業鏈業績兌現度偏弱,行情以主題性質爲主;但隨着DeepSeek、豆包陸續突破,國內加碼AI投入,本土AI產業鏈景氣崛起正在進行時。
DeepSeek推動國內AI產業發展提速
全面迎接AI+新時代,海外多類商業模式已打通
Chat GPT引領AI產業浪潮爆發,23年以來海外科技巨頭持續加碼AI相關投資,海外AI底層大模型技術不斷迭代。22年底以ChatGPT爲代表的AI產業浪潮爆發,近兩年海外AI大模型持續迭代,多模態、推理、文生視頻等AI大模型均已獲得突破性進展。
海外科技龍頭持續加碼AI領域投入,自23Q2起資本開支踏入上行週期,24Q3四大科技廠商($微軟 (MSFT.US)$/$亞馬遜 (AMZN.US)$/ $谷歌-A (GOOGL.US)$/$Meta Platforms (META.US)$)合計資本開支整體增長588.6億美元,yoy+59.1%;截至24Q4微軟、META最新業績季資本開支仍再超預期,25財年微軟有望投資約800億美元建設AI數據中心,META預計其25年資本支出600-650億美元,同比增長54.6%-67.5%。
海外AI應用業績爆發,多類ToB商業模式已驗證打通。隨着AI底層基礎設施的完善和鋪開,海外應用端加速爆發,尤其ToB端多類商業模式打通並獲業績驗證。截至23Q3,$Applovin (APP.US)$、$Palantir (PLTR.US)$、$Snowflake (SNOW.US)$、$多鄰國 (DUOL.US)$、$Shopify (SHOP.US)$等AI應用公司業績超預期表現,涉及廣告、數據治理、教育、電商等領域,後續指引普遍強勁。
以AppLovin爲例,得益於AI廣告引擎模型AXON2.0有效提升廣告匹配效率,其最新季度實現營收12億美元,同比+39%;凈利潤4.3億美元,同比+300%。C端,ChtaGPT訪問量數據處於持續提升通道。

Deepseek推動國內AI產業信心重估
DeepSeek的突破進展可類比美國的Chat GPT時刻。Deepseek發佈開源模型DeepSeek-R1,技術路線實現重大突破,數學/編程/推理能力比肩OpenAI的o1模型,但預訓練成本則不到OpenAI GPT-4o模型訓練成本的十分之一,API調用成本僅爲其2%。Appfigures數據顯示,1月26日,DeepSeek-R1登上App Store下載量榜首,並自此在全球範圍內保持領先地位,2月4日已在160個國家或地區登頂。
DeepSeek低成本、開源、高性能特性有望大力推動端側AI及AI應用加速發展;產業鏈上,計算機/傳媒(AI應用)、機器人/電子/智能駕駛(端側AI)、國產算力鏈等板塊有望明顯受益。
一是DeepSeek證實了海外對華的算力封鎖並非不可逾越,而是可以通過高效訓練方法部分彌補;
二是其高性價比特性能夠再平衡企業AI投入和產出之間的性價比,截至目前,華爲雲、 $騰訊控股 (00700.HK)$雲、 $阿里巴巴-W (09988.HK)$雲、$百度 (BIDU.US)$智能雲等雲廠商,道通科技、恆瑞醫葯、$吉利汽車 (00175.HK)$、中信建投等各行業實體企業均接入或融合DeepSeek;三是其強大的推理能力有望加速垂類模型應用發展,加速AI應用及端側AI爆發。

除DeepSeek外,豆包等模型亦已嶄露頭角。國內大模型在過去兩年中亦取得了實質性突破,第一梯隊的大模型整體能力目前已經逼近GPT-4,部分模型中文能力與GPT-4相差無幾。據 SuperCLUE跟蹤,國內外TOP1模型的差距比例從2023年5月的 30.12%的縮小至24年8月的1.29%。
應用層面,豆包、Kimi等已嶄露頭角。24年2月智能助手Kimi訪問量環比翻倍,3月18日,月之暗面宣佈Kimi智能助手在長上下文窗口技術數量級提升到200萬字,爲全球市場中可產品化使用的大模型服務裏所能支持的最長上下文輸入。
24年11月字節跳動旗下的AI智能應用豆包下載量爆發,上榜應用APP月活高達5998萬,僅次於ChatGPT,位列全球第二;據量子位數據,截至11月底豆包APP日平均新增用戶下載量穩定維持在80萬,亦處於全球排名第二水平。

本輪科技行情演繹節奏推演
開年以來DeepSeek推動TMT行情表現亮眼,策略視角看,後續演繹節奏如何把握?基於歷史智能手機、新能源車以及近年來AI行情所帶來的啓示,我們給出如下參考:
縱向來看,基本面未驗證前,參考23H1的AI海外映射行情、以及由Kimi、豆包等推動的爆款應用行情,短期關鍵跟蹤指標或是DeepSeek的訪問量。
回顧23年春節前後Chatgpt火爆出圈對國內AI行情的拉動,在24H1業績數據驗證前,Chat GPT的訪問量數據與國內科技行情呈現出明顯正相關性,伴隨5月Chat GPT訪問量增長陷入瓶頸期,疊加業績季來臨國內科技板塊缺乏業績驗證、行情出現過熱跡象,計算機、傳媒板塊陸續見頂回調。同樣的,24年2月爆款應用Kimi流量的快速增長也是彼時傳媒板塊爆發並走出獨立行情的主要推動。

交易指標如TMT指數成交額佔比觸及過熱區間或將加劇行情波動,但無法決定行情高度。2013-2015年互聯網+行情中,TMT指數成交額佔比曾於13年7-9月觸及約30%的過熱區間,但無論是指數絕對收益抑或是相對收益(相對Wind全A),均仍處於行情中期。
2019年9月TMT指數成交額佔比達約近40%的高位,但行情演繹至2020年初才結束。類似的,23年初的AI行情中,TMT指數成交額佔比於3月再創新高,超40%的前期高位,但也並未致使行情結束。

中期而言,若DeepSeek流量爆發成功傳導到相關端側、應用,如帶來相關產品的流量爆發或利潤率提升(基本面驗證期最早關注一季報),且成功帶動國內AI投入明顯提升,則行情演繹可參考智能手機、電動車,從海外映射到國內產業景氣轉變。
與智能手機、新能源車類似,AI也是由海外科技巨頭率先實現技術突破、創造爆款產品,國內跟隨併成功實現商業化落地的重要科技技術革命,兩者的發展歷程或對國內AI產業趨勢和行情演繹能夠有所啓示。
回顧國內智能手機、新能源車歷史行情,可劃分爲兩大階段:
1)第一階段是海外爆品落地後的海外映射、主題炒作,期間上漲的核心標的爲海外科技龍頭產業鏈相關公司,但由於切入份額和起量規模有限,反饋到整體板塊上的業績兌現力度實則不強,行情除了事件催化外還易受到宏觀基本面、市場風偏的影響,具有明顯的主題特徵。
2)但兩者均在國內形成了第二波景氣投資且維持較長持續性,一方面是由海外龍頭供應鏈國產化加速推動,更重要的則是海外商業模式落地後,略滯後1-3年,國內爆款出現、滲透率提速並帶動產業鏈資本開支大幅抬升,此時相關產業鏈標的範圍已大幅擴容,板塊業績兌現力度增強,步入景氣投資階段,期間相較大盤也更易走出自下而上的獨立行情。

智能手機:1)映射期:2009-2010年。2009年10月iPhone3G和iPhone 3GS兩款蘋果手機登陸中國,2010年6月蘋果劃時代產品iPhone 4正式發佈,引領全球智能手機產業熱潮,帶動電子板塊行情表現,尤其萊寶高科、歌爾股份、德賽電池等蘋果供應商漲幅顯著。
但彼時國內消費電子產業切入蘋果產業鏈的份額並不高,據蘋果12年公佈的主要核心供應商中僅有8家大陸企業上榜,板塊整體業績兌現力度實則有限,更多演繹海外映射邏輯;而後隨着10年11月起貨幣政策緊縮且不斷加碼、壓制成長股估值,結構性行情也因此結束。
2)國內產業趨勢啓動:2013-2015年。國內小米、OV等智能手機品牌陸續崛起,同時蘋果核心供應商也持續擴容,消費電子板塊業績兌現度明顯提高。隨着智能手機滲透率進一步提升,流量紅利下各類爆款應用興起,包括網絡視頻、手遊應用等,移動互聯網軟體端加速爆發,推動軟體板塊行情。

新能源車:1)映射期:19Q4-20H1。$特斯拉 (TSLA.US)$上海工廠正式落地、Model 3產銷兩旺,儘管彼時A股大部分特斯拉概念股實際向特斯拉供貨比重仍較小,且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銷量同比持續負增,但映射邏輯下wind特斯拉指數仍錄得亮眼行情。
2)國內產業趨勢啓動:20H2-2021年。一方面,特斯拉上海工廠零部件國產化率持續提速,從20年初的30%持續提升到22年的95%,相關產業鏈持續擴容;
另一方面,特斯拉發揮鯰魚效應,推動了中國新能源車產業的快速發展,在政策加碼+技術升級性價比提升+供給端新產品集中上新的催化下,$比亞迪股份 (01211.HK)$、$蔚來 (NIO.US)$、$小鵬汽車 (XPEV.US)$、$理想汽車 (LI.US)$等國產新能源車品牌在20H2起陸續實現銷量爆發,國內新能源車滲透率快速上行,同時帶動國產鋰電產業鏈量價齊升表現。

回歸到本輪AI產業週期,由於國內AI產業進展略落後於海外,初期的AI行情表現(23H1)主要受海外產業趨勢影響。受益全球AI產業趨勢拉動及國內宏觀環境轉好帶動風偏提升,23年年初國內AI行情啓動,海外映射爲彼時主要邏輯,主題屬性強於景氣屬性。
23年春節前後Chatgpt再度火爆出圈,疊加國內宏觀基本面環境轉好、風偏具備提升基礎,國內AI板塊行情自2月開始啓動,海外科技巨頭產業鏈相關標的率先領漲,而後資金髮酵到算力、現象級應用預期、大模型方向。
3-4月國內包括文心一言、日日新、通義千問等生成式大模型陸續取得突破,但市場逐步意識到大模型壁壘和稀缺性不足,相關概念率先回調,行情更加聚焦於確定性的算力+數據方向。AI第一段行情以海外映射邏輯爲主要邏輯,期間如GPT-4的發佈(3.14)、$英偉達 (NVDA.US)$23Q1業績大超預期(5.25)等事件均成爲行情的重要催化。

但單純的海外映射邏輯其實從23H2以來就已明顯減弱。23年下半年以來,AI板塊內部開始分化,AI算力出口鏈在業績支撐下具持續性,產業鏈核心標的24年再創新高;而計算機、傳媒板塊則在24年回到啓動原點。
從宏觀環境來看,23年下半年國內經濟弱復甦確認,疊加美債持續衝高,市場風險偏好整體受擾;中微觀層面,wind人工智能指數從23年2月至23年6月高點的行情漲幅高達45.4%,超過微軟(43.4%),國內AI行情炒作進入明顯泡沫階段;23年6月20日昆侖萬維股東大幅減持,板塊情緒受到嚴重影響,
而後多家AI相關企業發佈減持公告,疊加23Q2板塊業績預告兌現度低,國內AI行情炒作告一段落,走向分化。
23年下半年以來,受益於海外科技巨頭算力資產開支週期上行、能夠真正兌現業績的光模塊等細分跑出結構性行情,核心標的24年再創新高;而計算機、傳媒板塊整體殺估值,雖然24年受Sora發佈、國內Kimi爆發等催化仍有反彈行情,但指數在24年8-9月仍是創下了23年以來新低,前三季度相對市場超額收益落後。

前期國內AI投資週期整體落後於海外,產業鏈業績兌現度偏弱,行情持續性不強。但隨着DeepSeek、豆包陸續突破,有望帶動國內加碼AI投入、帶動本土AI產業鏈景氣崛起。中國算力建設23年下半年開始加速,BAT資本開支週期回暖(24Q3共計362.3億,yoy+117%),但就體量而言相較海外四巨頭而言仍有不小差距,國內AI投資週期落後於海外。
24年末,隨着字節AI應用超預期進展,其加碼投入意願進一步明確,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字節跳動計劃25年在 AI基礎設施上投入逾123億美元(895 億元人民幣);12月26日,界面新聞獲悉,小米正在着手搭建自己的GPU萬卡集群,將對AI大模型大力投入。而自DeepSeek爆發以來,科技、機械、汽車、金融、醫藥等衆多行業紛紛表態將接入或融合大模型,AI+趨勢正式迎來加速階段。

除了軟體產業有望迎來流量爆發及利潤率提升外,考慮到國內C端方面擁有的強大流量及市場規模優勢,端側AI的商業化變現亦具備明顯優勢。目前,字節、小米等巨頭已經開始大力佈局端側AI,搶奪AI Agent入口。除了手機、PC、眼鏡、耳機外,潛在的端側AI基數巨大,家電、機器人、智能車、教育辦公設備、玩具等都將受益於端側AI的趨勢。
1月7日至10日,CES 2025於美國拉斯維加斯舉行,重點圍繞AI與消費電子產品、汽車、智能家居等領域的融合展開,AI眼鏡、AIPC、智能車、機器人、AI玩具等新品百花齊放,芯片廠商密集發佈一系列新品;PC整機廠商積極推進產品創新;汽車領域傳統車企發佈多項智能化新品,自動駕駛及零部件企業展示技術和產品最新進展,覆蓋高級駕駛輔助系統(ADAS)到完全無人駕駛領域。
從24Q3業績數據看,不同於海外,國內AI應用方向相關企業的凈利潤率普遍尚未實現明顯改善,遊戲、營銷代理等領域Q3毛利率環比Q2分別變動-0.3pct、-0.5pct;但端側AI方面,AI手機、智能駕駛、AI玩具等方向則已出現落地產品,從24Q3的業績表現看,消費電子、智能駕駛產業鏈實現相對高景氣,產業鏈歸母利潤同比分別達+16.5%、+29.5%。

AI+消費電子:軟硬件持續創新,蘋果推出具備AI功能的Apple Intelligence,深度集成於核心產品之中,安卓廠商也在積極探索大模型的端側應用優化用戶體驗。AI手機帶來的使用體驗提升有望帶動換機潮,據Canalys預測,2024年全球AI手機滲透率爲16%,2028年將達到54%。
AI PC推出也有望推動PC端需求爆發,2024年聯想發佈多款AI PC產品,據Canalys預測,2024年AI PC全球出貨量佔PC總出貨量爲18%,2025年將達到40%。
AI+智駕:2024年以來,隨着軟硬件降本,高階智駕逐步成爲20萬級產品標配(P7+等)並向20萬元以下價格帶下沉。2025年有望成爲高階智駕規模化普及之年,高速NOA、高階智駕分別有望成爲10-20萬、20萬以上產品標配,如比亞迪擬在2025年將高階智駕方案下放到10萬級別車型上。參考2020年電車經驗,產品力及性價比的提升將大力推動行業滲透率提速。
AI機器人:1)AI大模型構建機器人通用基礎模型,推理芯片的進步加速機器人響應效率和準確度,目前海外主機廠產品陸續發佈、量產在即,24Q4特斯拉業績發佈會,馬斯克再度提升量產指引,表示2025年內部要求生產1萬個機器人;計劃26年推出批量生產的第二代版本,指引單月產量1萬台;再下一步27年達到10萬台/月,量級超市場預期。
2)國內政策大力支持產業發展,2023年11月工信部發佈《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指引2025年我國人形機器人整機產品實現量產,2027年國內產業鏈完整度大幅提高,各地方陸續出臺相關政策安排。
24年11月華爲(深圳)全球具身智能產業創新中心宣佈正式運營,$小鵬汽車-W (09868.HK)$發佈AI機器人Iron,$小米集團-W (01810.HK)$、$優必選 (09880.HK)$、宇樹、追覓等公司均不斷迭代機器人產品,國內人形機器人產業鏈條處於發展快通道。

本文作者:陳果S1440521120006、鄭佳雯S1440523010001,來源:CSC策略陳果團隊,原文標題:《覆盤歷次成長牛,本輪AI行情如何演繹?》
編輯/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