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第一個IPO。
作者 I 嶽笑笑
報道 I 投資界PEdaily
大洋彼岸,新年第一道IPO鐘聲敲響。
北京時間1月28日晚間,除夕夜,全球最大豬肉巨頭——史密斯菲爾德食品公司(Smithfield Foods)正式登陸納斯達克。此次IPO發行價每股價格20美元,截至收盤市值約79.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570億元)。
你可能會對史密斯菲爾德感到陌生,但背後所屬的——雙匯系,卻貫穿了大部分中國人的餐桌記憶。源於2013年一筆「蛇吞象」跨國併購案,史密斯菲爾德從美國國民火腿巨頭,搖身一變爲中國豬肉食品公司萬洲國際旗下品牌,目前董事長是被譽爲「豬肉王」的萬隆。
敲鐘現場,85歲高齡的萬隆現身。他從河南漯河走到納斯達克,從雙匯到史密斯菲爾德,憑藉三個超級IPO締造市值2000多億元的雙匯系版圖。而在他身後,統治中國食品半壁江山的河南老鄉,正在排隊IPO敲鐘。
河南大佬執掌
昨晚,美國最大豬肉工廠IPO
先從史密斯菲爾德被雙匯收購之前說起。
這家來自美國的生豬及豬肉生產商成立於1936年,坐落在同名的史密斯菲爾德小鎮上。歷史上,當地人習慣用花生餵養豬,因此豬肉口感獨特,加上小鎮流傳着獨有的火腿秘方,史密斯菲爾德的火腿在歐美地區十分出名。
輝煌時期自1981年開啓——史密斯菲爾德買下最大競爭對手Gwaltney of Smithfield,走上併購擴張之路。根據公開資料,1981年至2008年間,史密斯菲爾德收購了近 40 家豬肉、牛肉和畜牧業公司,其中包括美國最大的養豬企業、最大的豬肉生產商等,並開設當年世界上最大的加工廠。
此後,收購了生豬養殖業務的史密斯菲爾德成爲一家垂直整合公司,擁有控制生豬生產所有階段的完整供應鏈,從受孕和出生,到屠宰、加工和包裝,這一系統被稱爲「從尖叫到食用」或「從出生到培根」。到2001年,史密斯菲爾德已經控制了美國10-15%的生豬產量。
正如招股書顯示,目前史密斯菲爾德不僅是美國排名第一的豬肉生產商,也是全球規模最大的生豬生產商及豬肉供應商。公司在全球範圍內擁有50,200名員工,年收入達到140億美元,並在墨西哥、波蘭、羅馬尼亞、德國、斯洛伐克和英國等地設有生產設施,每年加工約2,700萬頭豬,生產超過60億磅豬肉。
具體來看,公司擁有包裝肉類業務部門、新鮮豬肉部門以及垂直整合供應鏈和生豬生產部門。其中包裝肉類板塊爲公司業務核心以及財務支柱,擁有Smithfield、Eckrich、Nathan's Famous等多個品牌,產品包括培根、香腸、熱狗、熟食、午餐肉等即食食品和預製食品,其總銷量在美國市場排名第二,佔據約20%的市場份額。通過該業務,史密斯菲爾德成爲沃爾瑪、山姆會員店、Costco、麥當勞、賽百味等知名超市及快餐店的供應商。
招股書顯示,截至 2024 年 9 月,包裝肉類業務部門和新鮮豬肉部門銷售額均爲59億美元,各佔總銷售額的58%,部門利潤分別爲8.55 億美元和1.96億美元,佔總營業利潤的109%、25%。
但近年來,受豬肉市場競爭影響,公司的財務波動不小。根據招股書,在過去的2021年、2022年、2023年,史密斯菲爾德食品的收入分別爲150.09億、161.99億、146.40億,相應的凈利潤分別爲3.89億、8.11億、-1.33億。而在2024年前九個月,公司營收爲101.90億美元,較上年同期的106.42億美元降4.2%;淨利5.81億美元,上年同期淨虧損爲200萬美元。
截至2024年9月,公司共擁有2.78億美元的現金以及現金等價物,總資產約爲106.5億美元,較2023年12月31日分別減少60%和20%。據國外媒體報道,2022年和2023年,史密斯菲爾德已經關停部分養殖場並縮減生豬出欄規模,以減少成本。
始於一筆跨國併購案
當年雙匯收購史密斯菲爾德的故事,仍爲創投圈津津樂道。
時間回到2013年,由於全球豬肉價格走低,已經於1999年登陸紐交所的史密斯菲爾德銷量一路下滑,公司難以抵擋壓力,尋求出售。正巧此時,國內最大的肉食品加工企業雙匯國際,受到國內培育跨國公司政策影響,正預備配置整合海外資源,加入全球肉類企業的循環與競爭中。
史密斯菲爾德迅速吸引了雙匯國際的目光。雙方在2009年就開始互通意向,但苦於價格無法達成一致,一直沒能交易。據悉,當年對史密斯菲爾德的收購競爭十分激烈,泰國正大集團旗下正大食品和巴西肉製品企業JBS集團都曾被允許參與競價。
直到2013年5月,雙匯國際宣佈以每股34美元的價格,現金收購史密斯菲爾德所有股票,另承擔其24億美元的債務,總額71億美元,一舉創下當時中國企業在美收購金額的最高紀錄。交易完成後,史密斯菲爾德從紐交所退市,成爲雙匯國際旗下子公司。
在外界看來,當時此舉無異於豪賭——一方面,史密斯菲爾德2012年營業收入達到131億美元(約合人民幣950億元),而雙匯國際旗下上市公司雙匯發展同期收入僅爲397億元,妥妥的「蛇吞象」。同時,史密斯菲爾德在協議前最後一個交易日的收盤價僅25.97美元/股,雙匯給出的收購價格足足溢價31%,加大了交易風險。
但雙匯國際董事長萬隆信心十足,「雙匯國際和史密斯菲爾德將實現優勢互補,實現全球擴張戰略。」 公司業務就此發展爲三大板塊:A股上市的雙匯發展、非上市的物流及其他附屬產業,以及以史密斯菲爾德爲首的美國及國際業務。
事實證明,史密斯菲爾德給雙匯帶來了驚喜:不僅彌補了後者生豬養殖環節薄弱的問題,使其沒有了供應鏈的後顧之憂;還使其成爲全球最大的豬肉食品集團,事業橫跨中美墨等國,開啓國際化道路。
後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2014年,雙彙整合旗下企業組成萬洲國際,成功在香港上市。值得一提的是,此次IPO讓雙匯背後投資方鼎暉投資、高盛、淡馬錫等投資機構收購不俗回報。
這幾年,萬洲國際仍在通過併購拓展海外事業。2023年,萬洲國際完成了對羅馬尼亞肉製品生產商Goodies 100%股權的收購。同年11月宣佈史密斯菲爾德食品歐洲業務將與西班牙肉類生產商Argal集團建立戰略聯盟,併購買後者50.1%的股份。
回過頭看,這筆收購帶來了不少爭議與風波,至今仍是創投圈的研究案例之一。但隨着IPO鐘聲, 「雙匯系」旗下上市公司數量達到三家。截至發稿前,雙匯發展與萬洲國際兩家市值合計超過1600億元,加上史密斯菲爾德帶來數百億市值,一個2000億巨無霸誕生。
河南老鄉
正在排隊敲鐘
85歲河南大佬萬隆,如今更多是退居幕後。
1940年,萬隆出生於河南漯河,曾在高中時期被選爲鐵道兵,轉業後被分配到漯河肉聯廠工作,從此與豬肉結緣。此後數十年裏,雙彙集團正式成立,日後成爲家喻戶曉的國民食品品牌。
透過萬隆,我們看到了這樣一群河南老鄉——
本月初,蜜雪冰城更新招股書:開店4.5萬家、賣出74億杯、零售額478億……身後創始人張紅超從家鄉商丘來到鄭州,在1997年開設一家名爲「寒流刨冰」的小店,開啓了蜜雪冰城的創業之路。
另一位河南老鄉劉鳴鳴,則選擇在家鄉以外開創事業。上世紀80年代,劉鳴鳴還是鄭州工業大學的一名教師,後來投身商海。2001年,他成立安井食品,十幾年間成長爲全國速凍食品巨頭,如今市值超過200億元。不久前,安井食品宣佈啓動H股上市計劃,並最近提交上市申請書。
這只是一縷縮影。
一桌熱氣騰騰的年夜飯擺上餐桌時,背後可能串聯着許多河南老鄉創立的食品品牌:牧原股份的冷鮮肉;三全食品、思念食品的速凍餃子;千味央廚、鍋圈的預製菜;蓮花健康、仲景食品的調味料……不勝枚舉。
坦蕩開闊的平原地理和悠久沉緩的文化節奏,塑造出河南人吃苦耐勞、踏實肯幹的鮮明性格。當田間地頭的務實智慧遇上市場經濟,便催生出食品餐飲行業最鮮明的上市隊伍。
所謂民以食爲天,淳樸肯幹的豫商們在廣袤的中原大地上築造了中國糧倉,也書寫了一個個樸實的商業故事。
評論(0)
請選擇舉報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