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新能源车的2025,风往哪里吹

新能源車的2025,風往哪裏吹

創業邦 ·  01/09 15:48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 財經無忌,作者:無鏽鉢,創業邦經授權發佈。

對於新能源車市來說,2024註定是冷熱交織的一年。

「冷」來自於橫貫全年頭尾的幾大新勢力停擺消息。

從年初被曝停工停產的高合,到年底傳出原地解散消息的極越,再算上自救失敗的威馬,整個2024,太多的新勢力倒在了黎明前夜。

「熱」則是源於行業大盤的增長。

這一年,新能源市場首度達成了兩個「千萬級」成就:銷量破千萬,交付破千萬。

中汽協提供的數據顯示,2024年新能源汽車年產量首次突破1000萬輛,全年銷量或接近1300萬輛,同比分別增長11.1%和37.6%。

這種冷熱共存的現象表明,新能源市場正處於激烈分化的態勢中,高速增長的宏觀趨勢和大浪淘沙的微觀洗牌正在同步進行。

這一態勢,也正是我們理解並預測行業2025走勢的關鍵。

回首過往,新能源行業幾乎每隔3-4年,就會誕生新的趨勢節點。

2018是新能源的「開張之年」,各大車企拼的是誰能「多賣一輛」;

2021是新能源的「量產之年」,規模化的主流思想下,車企比的是誰先下線「第10萬臺車」;

從這個角度來說,闊步走來的2025,或許可以被定義爲新能源的「盈利之年」:

在市場仍舊存在不確定性的背景下,能否在這一年裏扭虧爲盈,將會直接影響行業的洗牌結局。1、理想之後,下一個盈利的新勢力會是誰?

過去一年裏,兩件事的發生影響了資本市場對新能源行業的整體態度:

第一件是小米汽車的熱銷,這場耗時3年整的豪賭,向全球生動展示了當前國內新能源供應鏈的高度成熟化,這樣的供應鏈基礎上,「造不出車」已經徹底成爲了僞命題。

第二件則是理想的盈利,作爲新勢力裏第一家盈利的車企,理想的造血成功,將特斯拉和比亞迪所探索出的規模效應,放大到了中高端市場。也進一步表明了,無論是定位什麼價位的品牌,只要能多賣車,都可以迅速改善毛利,甚至止虧爲盈。

將這兩件事組合起來看,對應的則是市場對車企自我造血的迫切需求:

如果還有品牌打算在未來三年虧掉100億,那麼不如就地解散,推倒重來。

而在這股趨勢之中,下一個扭虧爲盈的車企會是誰?

答案還要從業績和銷量數據中去尋覓。

截至2025年1月,國內主流新能源品牌的三季報數據顯示,絕大多數車企仍未能實現凈利潤轉正,但虧損的幅度各不相同。

零跑汽車虧損最少,單季度虧損6.9億元,緊隨其後的極氪、小鵬,單季度分別虧損11.39億元、18.1億元,蔚來的虧損幅度較高,約爲50.6億元。與此同時,已經官宣復工的哪吒雖未公佈具體業績數據,但考慮到其全年銷量仍掙扎在10萬線附近,短期內也不太可能實現盈利。

相較於虧損程度,毛利率數據更能反映車企整體的經營情況。

作爲參考,一般公認的毛利基準線在20%左右,即車企毛利達到20%,就有初步盈利的希望。

在這項數據上,零跑汽車成爲了一匹黑馬,對比上半年1.1%的悲慘數據,三季度整體毛利回升至8.1%,漲幅較大,雖然距離盈利線仍有不小差距,但考慮到品牌以27.19萬輛的銷售成績位列新勢力第三,其毛利水平有望在新一年得到進一步改善。

與此同時,極氪和小鵬則維持了一貫的穩定的表現,三季度毛利率分別爲16.0%和15.3%,對比上半年14.9%和14%的毛利率,均有改善,且全年銷量分別位居新勢力榜單第四和第七,發展態勢不斷向好。

相比之下,蔚來在成本控制方面則顯得不盡如人意,其全年累計銷售20.53萬輛,位居榜單第五,但其第三季度綜合毛利率僅徘徊在10%附近,仍有較大改善空間。

而小米汽車,雖然僅憑一款產品就創造了躋身銷量榜單的神話,但由於其尚處於發展早期,仍然在不斷投入擴產,討論利潤表現還爲時尚早。

因此,綜合來看,在維持發展節奏的前提下,極氪和小鵬,或許會成爲2025年率先實現盈利的新勢力品牌。

再將時間線進一步拉長,後勁十足的小米同樣有望再破行業盈利記錄,至於其他一衆品牌,或許要懷揣着緊迫感,繼續努力。2、新能源車企打響「交付戰爭」

在這基礎上,如果說盈利表現,是決定2025年新能源行業洗牌的明線,那麼潛藏在深處,影響行業格局的「暗線」,則是供應鏈。

從2018年不到百萬的零頭銷量,到如今佔據國內汽車銷量的近半壁江山,國產新能源車的銷量在短短6年裏,翻了13倍。

高速上漲的數字背後,是不斷拉開的交付缺口。

從宏觀數據來看,2024年,新能源車的交付量和銷量就差出了300萬輛的規模。

市場「只買油車」的觀念已經基本得到轉變,下一個階段,比起「賣車」,「交車」或許才是高懸在各大品牌頭頂的達摩克里斯之劍。

對比經歷多輪內卷的前端市場,當前各大主流價位段的車型,在產品力已經基本趨同、無可挑剔,用戶權衡之下,交付速度反而成爲了影響成交的關鍵因素,與此同時,各地區紛紛推出的限時置換補貼,更是進一步放大了用戶的提車焦慮。

這一點,在過去的幾個月裏,已經由小鵬M03、小米SU7等熱門車型爲市場做出了演示。

在車間打地鋪的雷總,也以實際行動詮釋了什麼叫做「大定一時爽,交車火葬場」。

與此同時,各大車企們交付難的原因也是多種多樣,除去產能分配和產能不足的問題,從缺芯到缺人、缺配件,甚至於極氪的「缺油漆」都可能成爲壓垮交付的最後一根稻草。

這並不是什麼新奇故事,事實上,「產能危機」一直與新能源品類相伴相生,即便是強如硅谷鋼鐵俠馬斯克,也有過工廠督戰的慘痛回憶。

現階段,爲了保障供應鏈的穩定,車企們也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主要的策略包括:

·自研:諸如特斯拉、蔚來、零跑等車企,很早就開啓了對電機、芯片等部件的自研、自採;

·同盟:諸如賽力斯等品牌,則是直接加入鴻蒙智行生態,背靠強大供應鏈乘涼;

·合資:小米等車企,在關鍵的電池部件上,和寧德時代成立合資公司,保障產能供應。

而在上述各式各樣的供應鏈合作模式背後,最終決定這場「交付戰爭」勝負的「彈藥」,仍是各大車企賬面的現金。

此前就有媒體報道過,小米汽車能夠在短短一年內完成產能爬坡的「多級跳」,靠的正是雄厚的現金儲備,和60天一結算的超短賬期。

無獨有偶,特斯拉副總裁陶琳此前發佈的一條微博也表明,特斯拉保障供應鏈穩定的關鍵措施,正是不斷縮短供應商的付款週期。

參考彭博社發佈的數據,特斯拉的平均賬款結清天數已經逐步縮短至100天左右的水平,而榜單中其他列出的車企,則普遍高達200天以上。

從這個角度來說,比起公關層面的道歉作文,如何腳踏實地和供應商構建互信、共贏的關係,無疑決定着這場交付戰爭中,車企們能「把後背安全交給誰」。3、2025,新能源行業還有哪些變數?

上述經營層面的變量之外,2025年,來自產品、行業和資本側的新趨勢,同樣值得關注。

首先是產品層面,新的一年,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競爭將會更加激烈。

已經曝光的各大新車型裏,包括小米YU7、特斯拉新款Model Y、Model Q、小鵬G7、問界M8、極氪EX1E、尊界S800、阿維塔06等產品,作爲各大品牌的旗艦主力,不僅承載着車企們2025的銷量表現和用戶關注,也直接影響着新勢力新一年的盈利表現。

與此同時,行業側的整合態勢也已愈發顯露。

繼鴻蒙智行的生態式整合後,去年12月24日,寧德時代發佈的磐石底盤,則是開啓了動力電池廠商逆向整合行業的新模式。

截至目前,該模式已經得到了江淮、阿維塔等品牌的積極響應。

這種被業內戲稱爲「預製車」的技術,能否在新的一年裏搭建更多合作生態,同樣關乎新能源行業的格局。

最後的資本層面,一個顯著的變化是,不同於身處寒冬期,不斷收縮興趣的市場資本,配合各地打響的新能源產業「名牌」,本地國資成爲了接棒支持新能源品牌的關鍵力量。

去年年底輪番上演的新能源品牌融資裏,背後就站滿了各地國資的身影。

披露完成94億元B輪融資的智己汽車,背靠的是臨港集團、張江高科等上海本地國投;與智己汽車的投資人結構相似,阿維塔110億元的融資中,重慶本地國資同樣擔綱了投資主力。

再算上去年9月底,合肥國資對蔚來的33億增資,新能源品牌盈利前的最後一個黑夜裏,各地城市國投成爲了支撐行業發展的亮光。

而在這之外,2025年新能源車市場,無論是贏家通吃,還是百家齊放,戰爭不會停止,對玩家們而言,這一年是更艱難的一年,也是最好的一年。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