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學安
人工智能作爲重要驅動力,正在創造性地改變教育,也促進了教育事業的變革與發展。得益於強大的文本、圖像生成功能,生成式人工智能不僅能夠幫助學生進行資料檢索與自主學習,還能爲學生提供良好的互動體驗,更能協助教師提升教育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此前,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通知,強調要在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台開設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欄目,廣泛匯聚優質教育資源,實現優質資源共建共享。分批設立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基地,推動高校、科研院所和高科技企業的人工智能實驗室、展廳等場館向中小學開放,開發適合中小學生的人工智能教育資源。
教育從工業時代進入數字時代,人工智能支持下的教育生態向三個方向發生變化:情景化、個性化和數據驅動。生成式人工智能作爲人工智能的一個重要分支,具有較大潛力解決這些教育問題。通過深度學習和生成模型,爲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學習路徑,根據學生的學習進度和興趣生成相應的內容資源。數字化與智能化的充分融合,讓因材施教的夢想成爲可能,成就技術變革教育的夙願。
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對教育而言,顯然不僅僅是意味着增加了一個新的工具。生成式人工智能如同一柄雙刃劍,在帶來巨大教育技術紅利的同時,囿於成本大、技術要求難以滿足等,將影響教育資源分配的公平性。尤其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生成完整且符合邏輯的語句,導致學生形成技術依賴,忽略批判性思維和喪失解決問題的能力。一旦缺乏技術倫理及學術道德,不僅影響受教育者自主寫作能力的提升,還可能導致學術作弊及學術誠信的問題。
教育也是一個相對特殊的領域,人工智能如何最大程度上趨利避害,確保循着社會期待的方向發展,還有賴於全社會的關注和探索。促進人工智能技術與教育融合,推進教育數字化轉型,激勵教育高質量發展,需要從法治層面逐一提出應對措施,實現全流程、全鏈條、全方位防治教育異質化風險。一方面,高度關注在教育領域中應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的潛在安全、倫理風險,細化人工智能倫理規範,通過規制定製人工智能和訓練數據豐富擴大數據庫,使其避免偏見,且富有多樣性。另一方面,通過制定相關教育企業的指導方針,梳理教育領域生成式人工智能科技發展的相關規制銜接數據保護法規、政策,用法治爲人工智能教育發展錨定航向並描繪兜底紅線。
當前,人工智能在全球進入應用落地快速發展期,其對各個領域的滲透將是大勢所趨,教育領域自然也難以例外。人工智能技術應服務於教書育人,在讓其「授業」「解惑」的同時,必須堅持教師「傳道」的主體地位,要學會善用技術,努力提升信息應用能力,讓人工智能更好輔助教學。同時,教育領域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需要加強監管和指導,建立完善的監管機制,對技術的應用進行審批和監督,確保其應用符合教育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要將人工智能教育納入示範應用場景,爲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提供指導和支持,才能探索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經驗,推進人工智能教育不斷碰撞出新的火花,爲教育變革創新注入強勁動能。
本版專欄文章
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