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7日至10日,美國拉斯維加斯的CES大展如期而至,這場被譽爲消費電子界的「春晚」再次吸引了全球的目光。
在CES 2025的舞臺上, $英偉達(NVDA.US)$ 無疑是最耀眼的明星之一。黃仁勳將親自站臺,展示公司在AI、機器人和加速計算領域的最新突破。
市場猜測,英偉達的機器人戰略或將揭開神祕面紗,人形機器人的商業化落地似乎指日可待。
英偉達副總裁兼機器人業務負責人Deepu Talla此前表示,物理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技術的ChatGPT時刻即將到來。
據《金融時報》報道,英偉達將在2025年進一步加大對機器人技術的投入,在明年上半年推出新一代用於人形機器人的緊湊型計算機Jetson Thor,市場認爲這或將成爲其下一個重要增長動力。英偉達對自己的定位是,「即將到來的機器人革命的領先平台」,以及物理人工智能領域的投資者。
分析師表示,英偉達並不打算直接與特斯拉等製造商競爭,而是計劃爲全球「成千上萬」的機器人制造商提供一種基礎的原始設備製造商解決方案。
事實上,美股機器人概念股在去年12月迎來了一波強勁的走勢,其中,服務機器人領域的領軍者 $Richtech Robotics(RR.US)$ 一個月爆升近265%;專注於機器人系統自主化的軟體公司 $Palladyne AI(PDYN.US)$ 累漲近90%;此前獲英偉達舉牌、「最後一公里」機器人公司 $Serve Robotics(SERV.US)$ 累漲超55%。
不過,Palladyne AI除了受益於機器人概念外,該公司此前宣佈一架第三方小型無人機成功首飛,也催化了股價的上漲。
2025年「機器人時代即將到來」?
目前,機器人技術仍然是一個新興領域,尚未產生可觀的回報。根據美國市場研究公司BCC的數據,目前全球機器人市場價值約780億美元,預計到2029年底將達到1650億美元。
英偉達掌門人黃仁勳此前也曾高呼,「機器人時代即將到來。」
此外,根據特斯拉2024年股東大會,馬斯克預計2025年特斯拉人形機器人有望小批量量產,部署或超1000台。
國信證券表示,特斯拉機器人產品迭代迅速,有望給全球機器人市場帶來「鯰魚效應」,激發人形機器人玩家的活力。在車端與機器人端零部件共通性較高的前提下,疊加大廠入局+技術迭代+政策催化的加持,人形機器人發展有望持續推進,2025 年有望成爲量產元年。
富途資訊整理了美股市場上 $機器人概念股(LIST2653.US)$ ,供牛友們參考:
其中,物流機器人領域: $亞馬遜(AMZN.US)$ 、倉儲機器人龍頭 $Symbotic(SYM.US)$ 、給$優步(UBER.US)$外賣平台提供「最後一公里」送餐的 $Serve Robotics(SERV.US)$ 、 倉庫機器人$ATS CORP(ATS.US)$ 、 $Guardforce AI(GFAI.US)$ ;
機器人軟體領域: $英偉達(NVDA.US)$ 、 $PTC Inc(PTC.US)$ 、 $Palladyne AI(PDYN.US)$ 、 $Mobilicom(MOB.US)$ 、 $高通(QCOM.US)$ ;
工業機器人領域: $特斯拉(TSLA.US)$ 、 $霍尼韋爾(HON.US)$ 、 $泰瑞達(TER.US)$ 、 $林肯電氣(LECO.US)$ ;
機器人自動化領域: $羅克韋爾自動化(ROK.US)$ 、 $斑馬技術(ZBRA.US)$ 、 $康耐視(CGNX.US)$ 、 $UiPath(PATH.US)$ 、 $Pegasystems(PEGA.US)$ 、 $Myomo(MYO.US)$ ;
醫療機器人領域: $美敦力(MDT.US)$ 、 $史賽克(SYK.US)$ 、智能機器人放射外科系統開發商 $精確射線(ARAY.US)$ 、
全球手術機器人龍頭$直覺外科公司(ISRG.US)$ 、手術機器人供應商 $PROCEPT BioRobotics(PRCT.US)$ 、
電生理創新機器人技術的全球領導者 $Stereotaxis(STXS.US)$ 、康復機器人領軍公司 $Lifeward(LFWD.US)$ 、
比爾·蓋茨領投的腔鏡手術機器$Vicarious Surgical(RBOT.US)$ 、藥房配藥機器人 $Omnicell(OMCL.US)$ ;
國防機器人: $AeroVironment(AVAV.US)$ 、 $克瑞拓斯安全防衛(KTOS.US)$ 、 $洛克希德馬丁(LMT.US)$ 、
$諾斯羅普格魯曼(NOC.US)$ 、 $波音(BA.US)$ 、 $通用動力(GD.US)$ 、
$Teledyne Technologies(TDY.US)$ 、 $雷神技術(RTX.US)$ 、 $德事隆(TXT.US)$ 、
$L3Harris Technologies(LHX.US)$ 、 $埃爾比特系統(ESLT.US)$ 、 $Nauticus Robotics(KITT.US)$ ;
專業機器人領域:水下機器人 $國際海洋工程(OII.US)$ 、3D掃描機器人 $法如科技(FARO.US)$ ;
消費機器人領域:掃地機器人 $iRobot(IRBT.US)$ ;
服務機器人:清潔送餐及烹飪服務機器人開發商 $Richtech Robotics(RR.US)$ 。
不過,也有分析師指出,許多機器人初創公司在擴大規模、降低成本和提高機器人產品的準確性方面面臨重重挑戰。美國東北大學Robust Autonomy Lab 負責人David Rosen表示,機器人市場仍面臨重大挑戰,包括如何訓練模型以及驗證它們在實際應用中的安全性。
機器人行業有望彈起?善用「投資主題」功能,捕捉投資機會!
編輯/So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