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或將成爲承載IPO市場變革、券商投行業務洗牌的歷史性節點。
截至12月30日,2024年IPO撤否數達到436單,創下歷史最高紀錄。強監管壓力倒逼IPO企業主動撤回,全年撤否項目中主動撤回的佔比接近99%。
一位投行人士認爲,當前的IPO節奏在未來三到五年或將成爲常態。
受此影響,保薦市場僧多粥少,不少中小機構「無項目可做」。據同花順iFinD數據,年內全行業僅31家券商有IPO承銷保薦收入,合計金額僅爲去年同期的五分之一,12家頭部券商佔據超八成市場份額。中小投行不僅項目儲備少,還面臨高撤回率帶來的執業質量風險。
IPO常態化收緊下,券商投行往何處突破?北交所成爲衆多企業與投行眼中的「香餑餑」,年內超八成擬上市輔導企業選擇北交所,中小券商也搶佔了不少機會。與此同時,港股IPO環境逐步寬鬆,內地企業和內地券商合力赴港上市成爲新常態。
從大排長隊到主動撤回
據同花順iFinD數據,截至2024年12月30日,年內IPO共撤否436單,較去年同比增長50%。全年IPO僅50家過會,不及去年五分之一。
撤否企業中,絕大部分爲主動撤回。據銀柿財經統計三大交易所數據,年內IPO撤否企業中,主動撤回的有431家,在全年撤否中佔比接近99%。隨着排隊企業主動四散而去,IPO排隊「堵車」局面也有所紓解,截至2024年12月30日,滬深京三大交易所IPO排隊企業共207家,較2023年底的551家減少超六成。
分板塊來看,創業板成爲IPO終止「重災區」,年內創業板有151家企業終止審核,佔比達到35%。主板位居其次,共132家企業終止審核,佔比30%。一位投行人士向銀柿財經表示,創業板、主板撤否密集,主要原因還是上市規則修改後,業績不達標的企業只能主動撤回。
今年4月30日,滬深交易所發佈《股票發行上市審核規則》等九項配套業務規則,新規要求主板上市最近三年累計凈利潤指標從1.5億元提高至2億元,最近一年凈利潤指標從6000萬元提高至1億元;創業板上市最近兩年凈利潤指標由5000萬元提高至1億元,並新增最近一年凈利潤不低於6000萬元的要求。
行業分佈上,光伏、半導體、動力電池、軟體和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等領域企業撤否密集。有業內人士提到,這類熱門行業近年來產能迅速擴張,行業競爭激烈,部分企業存在盈利能力不足或業績波動較大等問題,導致IPO過審率降低,也有不少企業因業績不滿足要求主動撤回材料。
從交易所問詢內容看,業績波動、毛利率、募投情況、信披質量、研發投入、關聯交易、定位問題、收入確認、突擊分紅等問題是終止的IPO企業在問詢過程中被頻繁提及的主要問題。
從時間維度看,2024年上半年,延續2023年「827新政」的寒意,294家IPO企業撤否,其中二季度達到高峰,單季度撤否208家;下半年,累計撤否132家,撤否節奏明顯放緩。一位投行人士認爲,隨着不達標企業陸續主動撤回,當前的IPO節奏在未來三到五年或將成爲常態。
馬太效應漸顯,中小投行「受傷」重
IPO撤否潮之下,券商投行業務受到明顯拖累,中小投行受影響尤甚。
據同花順iFinD數據,截至2024年12月30日,年內僅31家券商有IPO承銷保薦收入,合計承銷保薦費42.04億元,僅爲去年同期所有券商承銷保薦費收入的五分之一。
其中,中信証券(600030.SH)全年承銷保薦收入達到5.64億元,位列第一;另有華泰聯合證券、國泰君安(601211.SH)等11家年內承銷保薦收入也過億,上述12家券商合計承銷保薦收入34.63億元,在今年全行業IPO承銷保薦收入中佔比超過八成。
從保薦項目來看,全年共100家IPO企業成功發行,其中中信証券保薦11單,中信建投(601066.SH)保薦10單,華泰聯合證券、國泰君安等7家也各保薦超5單;上述9家券商合計保薦62單,已經佔據全年IPO發行量的近三分之二份額。除了頭部券商外,也有投行實力強勁的民生證券,在年內IPO發行項目中保薦了5單。
一位投行人士向銀柿財經表示,中小券商一般沒有太多IPO項目儲備,IPO收緊後新項目就更少了,很可能在未來幾年都面臨沒有項目可做的情況。
無項目可做的同時,中小券商還面臨項目高撤回率帶來的執業質量風險。2024年7月,中證協修訂《證券公司保薦業務規則》,將項目撤否率納入保薦代表人A類分類名單;9月,中證協修訂《證券公司投行業務質量評價辦法》,其中明確提到,如保薦項目被否決、撤回,投行將被扣分。
雖頭部券商項目基數大、撤回數量多,但項目數量少的中小券商項目撤回率明顯更高。據同花順iFinD數據,年內有14家券商IPO項目撤回率100%,其中撤回數量最多的是中原證券(601375.SH),年內保薦的6個項目均撤回;其餘太平洋(601099.SH)、湘財證券、華林證券(002945.SZ)、西南證券(600369.SH)等多家全年僅保薦1個項目又遭撤回,撤回率同樣是100%。保薦數量較多的頭部券商,整體撤回率則在50%~60%之間。
上述投行人士指出,相較於頭部券商,中小券商的項目整體成色參差不齊,也是失敗率較高的一個原因。撤回率過高確實會對監管考覈造成一定影響,也將倒逼投行嚴篩項目。
北交所成「香餑餑」,跨境上市有機會
IPO常態化收緊下,投行去何處尋找突破口?多位投行人士向銀柿財經表示,目前內地IPO業務中,北交所已是重心;此外,港股IPO環境逐步寬鬆,部分券商發力動作明顯。
據同花順iFinD數據,今年以來,共365家企業公告IPO輔導備案,其中公開了擬上市板塊的183家公司中,擬在北交所上市的達到149家,佔比超八成。
中小券商抓住了不少機會,多家中小券商新增輔導項目數量居前。如開源證券年內新增10個北交所IPO輔導項目,位列第一;東吳證券(7個)、國投證券(6個)、中泰證券(6個)、長江證券(5個)等也有多個新增北交所輔導項目備案。此外,頭部券商如國泰君安、申萬宏源也各新增9個北交所IPO輔導備案。
IPO企業爲何扎堆北交所?有業內人士指出,北交所上市標準對企業的財務要求相較於滬深交易所更加寬鬆,考察指標更多元,審核效率也更高。此外,北交所建立了科技型中小企業上市的綠色通道,能優先支持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的科技型企業上市融資。
對此,券商投行也積極搶佔戰略高地。開源證券此前就在其年度策略會上表示,將緊緊圍繞「一流北交所特色券商」和「最佳中小企業綜合金融服務商」的戰略目標,堅定服務實體經濟、服務中小企業。
另一方面,今年以來,港交所IPO回暖,一批重點佈局跨境業務的券商投行也分得一杯羹。今年4月,證監會提出五項資本市場對港合作措施,其中明確提出支持內地企業赴港上市;10月,港交所與香港證監會共同宣佈進一步優化上市申請審批流程時間表,已經在A股上市的企業,如果符合一定的條件,在香港交易所申請上市時可以進入快速審批流程。
多家內地企業已經完成「打樣」。據同花順iFinD數據統計,年內在港交所上市的內地企業達到58家。其中,「先A後H」成爲熱門範式,2024年12月26日,寧德時代宣佈將赴港上市。而年內已成功在港交所上市的有美的集團、順豐控股等多家A股龍頭;「棄A轉H」的企業也不在少數,如內地美妝品牌毛戈平,自2016年起兩次向上交所提交招股書未果,今年1月,毛戈平撤回A股上市申請,轉戰港股;12月正式在港交所上市,成爲「港交所國貨彩妝第一股」。
這些港股IPO企業背後不乏內地券商的身影。年內在港交所上市的58家公司中,由中金國際(香港)擔任主承銷商或參與承銷保薦的達到17單,中信証券(香港)10單,華泰金融控股(香港)6單,海通國際5單;中信建投(香港)、國泰君安、中銀國際等多家內地券商香港分公司,年內也參與多個港交所IPO項目。
畢馬威中國香港資本市場組主管合夥人劉大昌指出,中國內地旨在改善整體資本市場,着重於提升已上市公司的質量,因此A股明年的IPO活動預計將保持平穩。尋求上市的中國企業或將轉向香港,不僅能善用港股通機制與A股市場建立的緊密聯繫,並能透過香港作爲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接觸更多國際投資者。
此外,也有不少券商正在併購重組業務方向尋求突破。一位中型券商投行人士認爲,併購業務對中小券商來說性價比凸顯:「一個併購項目如果帶配套募資,收入也有可能達到做一個北交所IPO項目的水平,但流程會更短,現在市場上機會也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