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在醫藥板塊方面,港股展現出較之A股更具性價比的投資價值。
從2024上半年表現來看,受宏觀經濟、上年板塊高基數及美國生物安全法案出臺等多重因素影響,AH兩地醫藥板塊均出現回調。但又因兩地市場投資者結構及流動性存在差異,導致回調程度不一。截至2024年6月30日,中信醫藥指數、恒生醫療保健和$恒生香港上市生物科技指數 (800805.HK)$分別較2023年年末指數下跌20.0%、27.6%和27.8%。
而在今年下半年,AH兩地醫藥板塊的波動表現也並不相同。從今年Q3季度表現看,截至9月30日,中信醫藥指數和$恒生醫療保健指數 (800804.HK)$分別下跌5.6%和4.9%,在三個月的時間,港股醫藥跌幅縮窄幅度遠大於A股跌幅,說明港股較A股更早走出市場底部;而截至12月27日,中信醫藥指數和恒生醫療保健指數跌幅分別爲10.75%和19.48%。從下探幅度來說,目前港股醫藥無疑更具配置性價比。
究其原因,或在於港股醫藥板塊中對政策、利率變動更敏感的18A企業權重較A股更大,疊加港股相對更具優勢的籌碼結構,最終使得港股醫藥擁有更高的值博率。
港股醫藥IPO轉暖的背後
近期,港股醫藥IPO有了明顯轉暖跡象,與上半年形成鮮明對比。今年上半年僅有5家醫藥公司在港股成功闖關上市,顯示出IPO審批環境的低迷態勢,但下半年這一情況卻得到顯著改變。
智通財經APP觀察到,截至12月27日,港股醫藥企業IPO審批動態遞表企業總數達51家較上年的39家增長超30%,首次遞表數量25家則基本與上年的24家持平。
從今年各季度表現看,實際上2024年的前三季度港股醫藥遞表公司數量基本與上年同期持平,直到Q4季度,得益於9月份以來中國資本市場政策刺激的影響,遞表企業數量才出現大幅上升。11月9家醫療健康企業遞交招股書,12月前半月再增5家,創下全年最高紀錄。
港股醫藥IPO轉暖的表象背後,或與AH兩地政策動向以及港股整體IPO發行表現相關。
一方面從政策端來看,自2023年8月證監會宣佈階段性收緊IPO節奏後,IPO准入愈發嚴格,IPO申報受理、上會等都明顯減緩。此前A股科創板修改醫藥企業上市覈准標準,將醫藥企業最近三年研發投入金額累計在「6000萬元以上」改爲「8000萬元以上」;「發明專利5項以上」改爲「7項以上」;「最近三年營業收入複合增長率達到20%」改爲「25%」。並且除了運營和財務表現之外,銷售合規性和創新屬性也成爲科創板上市審核的重點。
政策調整下,部分排隊上市的生物醫藥公司,選擇申請主動撤回。數據顯示,截至目前A股總共25家新股上市,其中醫藥板塊僅有2家,而三大交易所中選擇終止審核的醫療醫藥企業則超過50家。在突然增長的IPO需求面前,港股無疑成爲解決需求的一個重要選項。
而在港股方面,今年4月19日,中國證監會發佈5項資本市場對港合作措施;10月18日,香港證監會與港交所聯合宣佈,將優化新上市申請審批流程時間表。上述舉措爲內地醫療健康企業赴港上市提供了政策支持和便利條件,促使更多醫療保健企業選擇港股作爲IPO路徑。
另一方面,今年下半年以來,隨着港股市場表現好轉,IPO新股也更多地獲得了市場的積極回應,對於醫藥企業來說,這一市場表現趨勢將有利於消解既往融資高估值與市場投資者積極性的矛盾。
數據上來看,雖然根據目前已在港市啓動招股的情況,整個2024年度預計通過IPO登陸主板的公司數量或將在67-69家,與上年度68家基本持平,但對應募集資金淨額卻有大幅上漲。截至12月第三週,港股已上市主板的IPO新股公司共62家,對應募集資金淨額爲716.28億港元,高出上年度377.08億港元達89.95%。此外,
今年下半年,港股IPO國際配售認購倍數均值達到了4.19倍,高於上半年的1.56倍,也足以說明市場活躍程度已顯著提升,成爲國內醫藥企業選擇港股的重要參考因素。
18A分化明顯,資金看中頭部價值
正如前文提到,港股醫藥擁有更高值博率的原因很大程度來源於18A板塊,但擠進18A並不意味着高枕無憂,相反只有顯現頭部價值才能獲得資金青睞。
智通財經APP了解到,目前港股醫藥板塊約8成爲市值10億港元以下的小市值企業,板塊內市值體量差距較爲懸殊。此雙重因素作用下,大多數個股交易流動性極差,這一現象在18A企業中表現更甚。
尤其在2021年之後的近3年內,港股醫藥板塊月成交額平均數、中位數分別爲1466億港元和1281億港元,對應日均成交額僅66億港元,直到今年Q4才增至日均88億港元。對於18A來說,這就是「狼多肉少」的問題,而這也讓港股資金更看重企業顯現出的頭部價值,加劇18A內部分化。
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已上市的66家港股18A公司中,市值低於10億港元的公司總共20家,佔比達31%;市值10-30億港元的爲21家,佔比32%。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頭部3成的企業,剩下7成18A企業估值都較歷史高值下跌超50%,多數企業日均成交額不足百萬港元,更甚者僅有數萬港元。
根據西南證券數據,選取的50家18A樣本企業的2024年上半年收入總額295億元,歸母凈利潤虧損120.8億元;今年上半年收入增速-2.83%,歸母凈利潤增速26.4%,扣非凈利潤增速40.8%。今年上半年實現收入正增長的公司有27家,佔比54%;15家公司實現收入利潤正增長,佔比30%。
雖然頭部企業的業績表現不一,但基本都處於創新、稀缺性、防禦屬性較強、高股息高分紅的細分賽道上。例如,這兩年港股18A中,$百濟神州 (06160.HK)$作爲一家初步成熟的Biopharma,目前已成爲港股18A市值最高的公司;另外,諸如$雲頂新耀-B (01952.HK)$、$復宏漢霖 (02696.HK)$、$亞盛醫藥-B (06855.HK)$、$科倫博泰生物-B (06990.HK)$等港股頭部18A創新藥企,在自身創新價值持續釋放的同時,也均取得了股價上的亮眼增長。
國信證券研究指出,從供給端看,行業正經歷較爲劇烈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望於2025年進入新一輪增長週期。2019年以後行業虧損比例逐年提升,今年已經穩定在30%以上,醫療行業持續受到宏觀經濟、地緣政治、醫保控費政策等外部因素的影響,龍頭公司在這一輪行業出清週期中體現出較強的韌性,進一步提升市場份額,在行業見底回升後,有望展現更強的競爭力。
編輯/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