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晚間,科創板上市企業海爾生物發佈公告稱,爲打造一流的綜合性生物科技龍頭、完善血液生態產業鏈佈局併發揮協同價值、推動公司高質量發展,公司與上海萊士血液製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萊士」)正在籌劃由海爾生物通過向上海萊士全體股東發行A股股票的方式換股吸收合併上海萊士併發行A股股票募集配套資金。
這是一場「蛇吞象」模式的併購交易:截至最新一個交易日,發起併購的海爾生物市值僅爲112億,而被併購的上海萊士,則市值高達479億人民幣。
本質上,這場併購的操盤手,是海爾生物背後的「海爾系」。
早在去年底,「海爾系」就已經涉足上海萊士。
2023年12月29日晚間,上海萊士公告,海爾集團將以總價125億元收購基立福所持有上海萊士血液製品股份有限公司20%股份,併合計獲得26.58%的表決權。
該項交易預計將於2024上半年完成,交易完成後,海爾集團將成爲上海萊士實際控制人。
上海萊士成立於1988年,是國內血液製品行業爲數不多的龍頭企業,長期以來佔據着中國血液製品消費的高端市場
2008年,上海萊士成功在深交所上市,彼時上海萊士創始人美籍越南人黃凱和鄭躍文的科瑞集團分別持股37.5%,爲並列第一大股東,是A股罕見的兩大控股股東共同控制的上市公司。
2013年起,上海萊士開始了連環收購,先後併購了鄭州萊士、邦和生物、同路生物、英國BPL以及浙江海康等公司。這些收購直接讓上海萊士一躍成爲中國血液製品龍頭企業。
巔峯時期,上海萊士的市值超過1700億人民幣,是A股市場當之無愧的「血茅」。
2023年前三季度,上海萊士實現收入59.4億元,同比+19.9%,實現歸母凈利潤17.9億元,動態PE僅僅22倍,應該說這個估值很具有性價比。
但是便宜僅僅是一個次要因素,血液製品這個賽道最具魅力的地方,是在當下日益內卷的醫藥產業下,其具備的極高的政策壁壘。
這是一個具備特殊資源屬性的行業。
血液製品,是指由健康人血漿或經特異免疫的人血漿,經分離、提純或由基因工程技術製備的血漿蛋白製品。
採集健康人的血液,要在漿站進行採漿作業,而新漿站的設立要求是非常高的,只有經監管部門批准設立的血液製品生產企業,才有資格設立採血漿站,而每設立一家新的採血漿站都需要經過嚴格審批。
1998年,我國對血液製品行業率先實行GMP認證制度,只有通過GMP認證的企業才能生產經營血液製品。自2001年起,我國未再批准設立新的血液製品生產企業。截至目前,國內正常經營的企業不足30家。
因此20多年來,這個行業的競爭,就集中在現有的30家左右的血液製品生產企業的採血漿站擴增的競爭,主要爲天壇生物、上海萊士、華蘭生物、泰邦生物、派林生物、博雅生物、衛光生物、博暉創新等血液製品企業。
僅僅屬於有限玩家的遊戲,新的競爭者無法進入,這是血製品較高的行業護城河帶來的特殊資源稀缺性。
這種稀缺屬性,甚至使得血液製品曾經出現漲價參與集採的案例。
2022年1月19日,廣東11省集採聯盟的276個品種集採正式稿落定,此次集採首次將血液製品和基礎輸液納入集採。
在公示的報價中,部分血液製品的「最高限價」竟比以往的招標價還要高,這在集採項目中非常罕見。
比如,人血白蛋白常用規格10g的最高有效申報價爲601.8804元,較廣東上一次招標價378元漲了59%;靜丙常用規格2.5g的最高有效申報價爲917.5元,較此前600元的均價「漲價」53%。
市場認爲,這和血液製品由於原料稀缺,生產廠家有限,難以複製仿製藥「以量換價」邏輯有關。
也正是因爲這個特殊因素,血液製品行業近年來頻頻引發各路資本的跨界併購。
如果此次海爾生物成功併購上海萊士,或許將面臨主營業務的變更。
2023年,海爾生物實現營業收入22.81億元人民幣,歸母凈利潤爲4.06億元人民幣。相比之下,上海萊士2023年實現營業收入79.64億元人民幣,凈利潤爲17.79億元人民幣。
藥渡媒體商務合作
媒體公關 | 新聞&會議發稿
張經理:18600036371(微信同號)
點擊下方“藥渡“,關注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