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欧洲半导体企业加码“中国制造”

歐洲半導體企業加碼「中國製造」

鈦媒體 ·  2024/12/23 22:40

文 | 半導體產業縱橫

德國芯片大廠英飛凌CEO Jochen Hanebeck近日在接受採訪時透露,英飛凌正在將商品級產品的生產本地化,以尋求與中國買家保持密切聯繫。

雖然意法半導體、英飛凌和恩智浦這些歐洲芯片大廠遵守了對中國半導體行業實施的某些限制,但他們並沒有計劃停止在在中國市場的運營,甚至近年來不斷加碼中國市場。01 歐洲半導體產業以成熟製程爲主

半導體領域除了高通、英偉達這類生產高端手機、電腦芯片的企業之外,還有一類主攻成熟製程市場的芯片企業。他們所生產的模擬芯片、功率半導體、MCU芯片等,一直都是我國工業領域所不可或缺的。

而這些企業的地域分佈相對較爲集中,主要由歐洲、美國、日本三個國家和地區提供。其中,歐洲廠商實力強勁,擁有多家全球知名的企業,如英飛凌、意法半導體、恩智浦等。

英飛凌:英飛凌科技公司於1999年4月1日在德國慕尼黑正式成立,是全球領先的半導體公司之一。其前身是西門子集團的半導體部門,於1999年獨立,2000年上市。其中文名稱爲億恒科技,2002年後更名爲英飛凌科技。英飛凌是全球功率半導體領域的領軍企業。其功率半導體業務在市場份額和營收增長方面均表現出色。英飛凌還是全球最大的汽車MCU(微控制器)廠商,2023年全球市場份額約爲29%。此外,英飛凌還積極擴大產能,以滿足不斷增長的市場需求。

意法半導體:意法半導體(ST)集團於1987年成立,是由意大利的SGS微電子公司和法國Thomson半導體公司合併而成。1998年5月,SGS-THOMSON Microelectronics將公司名稱改爲意法半導體有限公司。意法半導體主要出品MCU、模擬芯片和電源轉換芯片,分立器件、手機相機模塊和車用集成電路等。在功率半導體領域,意法半導體也擁有強大的研發和生產能力。例如,它完成了對瑞典碳化硅晶圓製造商NorSTel AB的整體收購,並計劃未來繼續擴產。

恩智浦:恩智浦半導體創立於2006年,其前身爲荷蘭飛利浦公司於1953年成立的半導體事業部,總部位於荷蘭埃因霍溫。2010年,恩智浦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2015年,恩智浦收購了由摩托羅拉創立的飛思卡爾半導體,成爲全球前十大非存儲類半導體公司,以及全球最大的汽車半導體供應商(Strategy Analytics)。在全球30個國家和地區設有辦事處,總員工人數超30000,2023年全球營收爲132.8億美元。

博世集團:博世集團(BOSCH)是全球領先的技術和服務供應商,在半導體領域也有重要地位。其功率半導體產品包括傳統硅基的IGBT和碳化硅功率半導體等。博世於2019年正式宣佈開展碳化硅的相關業務,並在德國建有車規級生產線。

實際上,歐洲一直是全球半導體產業高度發達地區之一,有着雄厚的半導體底蘊,過去幾十年來,歐洲半導體經歷了大量的整合、兼併、重組、破產等,發展到現在,歐洲的半導體產業大多集中在英飛凌、意法半導體和恩智浦這三巨頭手中,成爲歐洲半導體業界並駕齊驅的三駕馬車,在全球半導體產業中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02 紛紛加碼「中國製造」

不過,最近這些歐洲芯片龍頭頻頻在媒體中透露出加碼在華製造的消息,引發業界廣泛關注。

英飛凌CEO Jochen Hanebeck指出,鑑於中國客戶對於某些難以替換的關鍵部件提出了本地化生產的迫切要求,英飛凌決定調整生產佈局,將部分產品的製造環節轉移至中國的代工廠。實際上,英飛凌早在1996年就在中國無錫設立生產基地,但是該工廠主要是從事後道封裝製造。目前英飛凌在中國並沒有自己的晶圓製造廠。因此,Hanebeck所說的是會將部分芯片的前端製造交由國內的晶圓代工廠來製造。

此外,11月21日,意法半導體在投資者日活動中,正式宣佈與華虹宏力半導體製造公司(華虹宏力)建立合作伙伴關係,聯合推進40nm微控制器單元(MCU)的代工業務,旨在滿足市場需求、優化供應鏈。

儘管由於工業和汽車芯片市場疲弱,意法半導體今年已三次下調年度營收預期。但該公司重申了到2030年營收將達到200億美元、營業利潤率將超過30%的預期。該公司還制定了2027—2028年的中期計劃,目標是在成本節約計劃的支持下,實現180億美元的營收和22%—24%的營業利潤率。該公司在一份聲明中表示:「與目前的成本基礎相比,預計到2027年將節省數百萬美元。」

爲了支持上述目標的實現,意法半導體首席執行官Jean-Marc Chery於當地時間週三宣佈,將與中國第二大晶圓代工廠華虹集團合作,計劃在2025年底在中國本土生產40nm MCU,其認爲在中國進行本地製造對其競爭地位至關重要。

去年,意法半導體還與三安光電宣佈,將在中國成立合資企業,專注於研發、生產和銷售高性能硅基碳化硅(SiC)功率器件和二極管,該項目總投資約32億美元。

恩智浦也透露,恩智浦還在努力尋找一種方式來服務那些需要中國產能的客戶,並表示「我們將建立一條中國供應鏈」。由於恩智浦在天津已有自己的封測廠,因此,這一說法意味着部分芯片的前端製造也將會放到中國。此外,恩智浦宣佈其在中國創立的首個全線上實驗室——人工智能創新實踐平台雲實驗室正式上線運營。

博世中國總裁徐大全也表示,博世中國的銷售額約佔博世全球市場銷售額的20%,中國已經成爲博世技術研發和創新的關鍵基地。

據了解,過去10年間,博世在中國市場累計投資了將近500億元,並在中國投資了電機、電橋、電控等電氣化產品,同時也在開發氫燃料電池和智能座艙等新產品。去年三月在蘇州奠基的博世新能源汽車核心部件及自動駕駛研發製造基地目前已經開始生產,未來幾年預計總投資約70億人民幣;博世的合資公司聯合電子的太倉三期工廠正式開業,將進一步擴大博世電橋和電機的在華生產能力;就在剛過去的十月份,博世與江鈴集團簽署協議成立了合資公司,共同開發和銷售輕型商用車電驅橋系統。03 原因何在?

之所以在華投資加碼,這一變化背後,是越來越重要的中國市場。

2024年1至10月,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977.9萬輛和975萬輛。2024年11月14日,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宣佈,中國新能源汽車年產首次突破1000萬輛,成爲全球首個新能源汽車年度達產1000萬輛的國家。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規模從2017年到2024年逐年上升,預計2025年市場規模將達到23.1千億元。

隨着下游應用領域的快速發展,車用半導體需求快速增長,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汽車MCU在汽車中扮演着至關重要的角色,主要作用包括控制和管理汽車的各種電子系統,提高車輛的安全性和效率。由驅動電機、電機控制器等組成的電驅動系統作爲汽車的動力之源,是整車的核心組成部分,IGBT 功率模塊在電機控制器中發揮了核心作用,直接控制直、交流電的轉換,同時對交流電機進行變頻控制,通過決定驅動系統的扭矩和最大輸出功率來直接影響新能源汽車的加速能力和最高時速。

由於西方電動汽車市場低迷,中國市場對於英飛凌、意法半導體、恩智浦等歐洲主要芯片製造商而言正變得越來越重要。升級在中國的服務體系、研發體系,與中國本土供應商合作,已經成爲共識。

英飛凌財務長施耐德此前曾表示,截至今年9月30日,公司在中國的銷售份額攀升兩個百分點,達到27%,是整個北美和南美銷售額的兩倍多。汽車業務在中國的市場份額高於歐洲,中國業務可以彌補電動汽車在西方國家的銷售疲軟。

恩智浦老闆西弗斯也表示,今年全球汽車產量將下降2%,但電動汽車產量卻增長20%,這主要發生在亞洲和中國。目前,中國的汽車市場規模相當於歐洲和美國的總和。中國無疑正變得「更加重要」。此外,恩智浦執行副總裁Andy Micallef,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電動汽車和電信市場,恩智浦在試圖找到一種方式,爲那些需要在中國境內生產能力的客戶提供服務。

在恩智浦的戰略中,中國顯然是該公司最爲看重的區域市場之一。市場機構預測,由於在物聯網與電子設備方面的需求充沛,中國在該領域仍會有大幅的增長,至2030年將達到2300億美元規模。

意法半導體製造主管 Fabio Gualandris認爲,「在其他任何地方生產芯片都意味着錯過中國快速的電動汽車開發週期。」

不難看出,中國巨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是這些企業絕對加碼的最重要原因。

此外,今年以來,汽車電子行業因全球電動車需求放緩而陷入低迷。由於車企前期囤貨,導致部分汽車芯片,如MCU、功率半導體、電源管理芯片出現供應過剩。同時,電動車降價帶動車企要求零部件供應商降價,使得汽車半導體供應鏈的利潤進一步被壓縮。如何降低成本考驗着這些芯片大廠。

選擇在華製造和研發能更及時的響應客戶需求,也能降低成本。從商業價值角度考慮,把工廠選在中國,將會獲得其他國家無法比擬的優勢。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