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中央重磅会议,定调明年经济工作!6000字详解来了!

中央重磅會議,定調明年經濟工作!6000字詳解來了!

證券時報 ·  12/13 09:01

來源:證券時報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12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舉行。議傳遞出了哪些重要信息和政策信號?來看證券時報記者最新採訪解讀。

財政和貨幣政策持續加力 明年強調打好「組合拳」

2025年,我國將「實施更加積極有爲的宏觀政策」。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作爲宏觀經濟治理體系中的兩大重要支柱,財政政策較以往將「更加積極」,保持政策的連續性、釋放政策加碼決心;貨幣政策將轉向「適度寬鬆」,繼續堅持支持性貨幣政策立場。

財政赤字率是最重要的宏觀政策變量之一,新的一年,財政赤字率的提高將帶來更大的財政加槓桿效應,進一步加大政府投資和基層兜底力度。考慮到2023年納入1萬億元增發國債後,當年財政赤字率最終達到3.8%,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認爲,2025年財政赤字率有望達到4.0%左右。

特別國債被視作「特別之時」的「特別之策」,不計入財政赤字,保障了財政的可持續性。新的一年,增加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將更大程度支持「兩重」「兩新」工作,還將爲國有大行注入資本金。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張明認爲,預計中央政府可能額外發行2萬億元至3萬億元特別國債,用於傳統基建以及民生領域。

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是落實積極財政政策的重要抓手。新的一年,專項債券將繼續發揮政府投資「四兩撥千斤」的撬動作用,資金投向領域繼續擴圍,支持回收閒置存量土地,支持保障性住房項目。若在2024年3.9萬億元新增專項債券額度基礎上繼續增加規模,明年4萬億元新增專項債券規模或值得期待。

從「穩健」轉向「適度寬鬆」,貨幣政策取向的調整更體現宏觀調控思路的適應性轉變。

寬鬆的貨幣政策通常指向降低利率、放鬆信貸、增加貨幣供給。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則依然強調政策的靈活性和審慎性。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所所長田立輝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適度」旨在平衡經濟增長和風險控制。

「珍貴的政策工具應在關鍵階段使用。」光大證券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師張旭對證券時報記者說,在有效信貸需求不足、市場預期偏弱的階段,提振市場的信心;在政府債券加快發行的階段,支持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發力見效,打好政策「組合拳」。

打好政策「組合拳」,既要求發揮政策合力、提高政策效能,又強調防止政策錯位,避免形成「合成謬誤」。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繼續要求,「把經濟政策和非經濟性政策統一納入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這意味着各部門在新的一年需要進一步明確政策評估範圍、完善政策評估流程,科學精準評估包括非經濟性政策在內的政策影響。

以科技創新打破「內卷式」競爭

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在中國信息協會常務理事、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創始院長朱克力看來,這體現出國家對於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堅定決心。

朱克力向記者指出,科技創新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國家通過加大研發投入、優化創新環境、強化知識產權保護等措施,爲科技創新提供強有力保障,持續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高地。

12月12日,商務部新聞發言人何亞東表示,商務部將會同有關部門,建設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示範區。加快培育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和世界級先進製造業集群,推動產業高端化、綠色化和數字化,支持佈局數字產業、未來產業。

記者注意到,相較於去年,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部署開展「人工智能+」行動,這預示着人工智能將從單一領域向更多行業滲透融合。朱克力認爲,對於發展新質生產力,「人工智能+」不僅能夠催生新的經濟增長點,還能夠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爲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活力。

在他看來,在人工智能賦能下,製造業、醫療健康、金融服務、教育等領域預計將最先受益。通過智能化改造,這些行業將實現生產效率顯著提升、成本有效降低以及服務模式創新。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指出,要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規範地方政府和企業行爲。中國上市公司協會會長、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首席專家宋志平此前指出,當前我國部分行業出現了市場內卷現象,企業間的競爭加劇,導致價格戰頻繁發生,這不僅嚴重影響了企業的利潤水平,也對上市公司的股價造成了影響。

朱克力認爲,在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中,應進一步加強市場監管,打擊不正當競爭行爲,引導企業走向差異化、特色化發展道路。完善相關政策體系,爲企業提供創新支持和產業升級引導。

同時,「企業則應注重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加大研發投入,拓展新的市場空間,避免陷入低水平同質化競爭。」朱克力表示,通過政府和企業共同努力,有望推動市場形成更加良性的競爭格局,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提振消費將是經濟工作重中之重

在明年經濟工作的九大重點任務中,「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位居首位。其中,「消費」被擺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緊抓關鍵環節完成好明年經濟工作重點任務,針對需求不足的突出癥結,着力提振內需特別是居民消費需求。

北大國家發展研究院經濟學長聘副教授趙波指出,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我國居民消費在GDP中的佔比經歷了短暫的上升和持續的下降,到2009年左右出現反彈,目前維持在40%左右的水平。

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周清傑在《重視居民消費對擴大內需的關鍵作用》一文中表示,按照國際通行的國民經濟覈算體系,居民消費是GDP中與國內私人總投資、政府購買和公共投資、淨出口並列的「四大支柱」之一。從國際對比看,我國居民消費在GDP中的比例處於相對偏低水平。因此,在我國構建新發展格局進程中,擴大內需戰略的有效實踐更多有賴於居民部門從「內部」發力,讓居民有錢消費、放心消費、自由消費。

今年7月,加力支持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也即「兩新」)的若干措施出台。其中,3000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被視爲「兩新」政策落地見效的關鍵推動力。從落地效果看,這一舉措也在推動消費潛力加速釋放。商務部數據顯示,本輪全國家電以舊換新銷售額突破1000億元耗時79天,從1000億元到2000億元僅用40天;截至12月9日24時,全國汽車以舊換新合計也已突破500萬輛,其中,報廢更新超244萬輛,置換更新超259萬輛。

在具體部署中,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要「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推動中低收入群體增收減負,提升消費能力、意願和層級。適當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提高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提高城鄉居民醫保財政補助標準」。

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此前曾多次表示,消費是收入的函數,促進消費就必須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收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的系列舉措事實上也是學界、業界普遍呼籲的重要方面。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所長張斌曾多次強調,需求不足的本質在於「支出—收入—信貸」之間形成了負向循環。因此,從收入端提振居民消費信心是至關重要的舉措。

同時,會議還確定明年要「加力擴圍實施『兩新』政策」,這也是明年增量政策的重要看點。在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的前期落地過程中,深圳、上海等地已探索將財政補貼範圍從家電8大類產品拓展至3C類產品,安排本級財政資金「擴圍」支持等增量措施。

針對投資,會議再次強調要「提高投資效益」。國家發展改革委投資研究所蔡楊、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郝曉婧撰文指出,所謂「效益」主要有全局性、長期性、適應性三大特徵,在其整理的「擴大有效益的投資指標體系」中,綜合經濟效益、適應人口結構變化、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夯實國家戰略安全是量化投資效益的四大預期性一級指標。蔡楊、郝曉婧認爲,政府要創造良好的宏觀環境、制度環境和市場環境,並適時調整宏觀調控方向和力度,綜合運用各種政策引導社會資源配置,努力爭取實現一系列預期性指標。

穩字當頭 持續推動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

針對明年的房地產市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強調「穩住樓市」,延續了12月9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對2025年房地產的定調,充分說明了穩樓市對於明年保持經濟穩定增長至關重要。

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於房地產的表述內容,與2022年和2023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一樣,放在了「有效防範化解重點領域風險」部分。會議明確提出,「持續用力推動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加力實施城中村和危舊房改造,充分釋放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潛力。合理控制新增房地產用地供應,盤活存量用地和商辦用房,推進處置存量商品房工作。推動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有序搭建相關基礎性制度。」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9月26日的中央政治局會議首次提出要「促進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此基礎上增加了「持續用力推動」的表述。

「這說明中央實現房地產止跌回穩的決心是堅定的,而且準備了足夠的政策工具。」國務院參事、中國社會科學院房地產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尹中立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

廣東省城規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宇嘉也認爲,再次表述「止跌回穩」,意味着止跌的基礎還需進一步牢固,「持續用力推動」的表述意味着下一步將繼續推出增量政策、落實存量政策,以形成政策疊加效應。

對於明年可能的政策方向,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認爲,在「穩住樓市」的要求下,後續金融、財政等領域的地產支持政策有望進一步加碼,例如進一步降低按揭貸款以及公積金貸款利率、加大收儲力度、優化房企融資條件等。

另外,對於會議提出的「加力實施城中村和危舊房改造」,中指研究院政策研究總監陳文靜認爲,在「穩住樓市」目標下,加力實施城中村和危舊房改造已經成爲重點舉措之一。此前住房城鄉建設部已經明確新增實施100萬套城中村和危舊房改造,此次繼續強調要「加力實施」,可見未來城中村和危舊房改造的規模有望繼續增加,整體力度或將加大。未來預計各地將貨幣化安置與房票政策結合、收購存量商品房作爲安置房與城中村改造相結合是重要方向,加大使用房票安置的補貼獎勵,提高居民使用房票的積極性,這將有助於加速城中村改造節奏,並在2025年有望對新房銷售產生實際性的拉動效果。

深化資本市場改革 打牢投融資協調發展基礎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有關於資本市場直接表述包括了兩方面,一是「穩住股市」,二是「深化資本市場投融資綜合改革,打通中長期資金入市卡點堵點,增強資本市場制度的包容性、適應性」。

股市在金融運行中牽一髮而動全身,在促進創新資本形成、助力產業轉型升級、完善社會财富管理、穩定社會心理預期等方面發揮着獨特而關鍵的作用。中金公司研究部首席策略分析師李求索表示,穩住股市一方面有助於直接提升我國居民財富效應,進而提振需求端尤其是居民消費能力和意願;另一方面改善上市公司投融資環境,助力經濟轉型升級,這不僅有助於提振我國投資者信心,也將增強全球投資者對中國市場的信心。

要穩住股市,不僅僅要通過增量政策增強資本市場的內在穩定性,更要通過綜合改革讓投資和融資相協調的資本市場功能更好發揮。證監會主席吳清此前在金融街論壇上,就投融資協調發展提出三方面要求,一是實現量的總體平衡,二是實現質的持續提升,三是實現權責的有效制衡。

如在量的平衡方面,過往一段時間,資本市場在投資端改革方面下大力氣,不僅加快落實中長期資金入市指導意見,大力發展權益類公募基金,分類施策打通中長期資金入市的堵點痛點,構建支持「長錢長投」的政策體系,而且還積極推動股票回購增持再貸款政策工具的落地實施,爲A股市場引入增量資金。

記者了解到,當前證監會研究制定進一步全面深化資本市場改革實施方案,深化資本市場投融資綜合改革,健全推動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和增強市場內在穩定性的體制機制。

中央財經大學資本市場監管與改革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曉認爲,投融資綜合改革或將打牢投融資協調發展基礎,建議加強信息披露透明度,提高市場效率;優化融資工具,豐富融資方式;同時加強投資者教育和保護,提高市場參與度;完善監管體系,防範金融風險。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還提到,加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健全多層次金融服務體系,壯大耐心資本,更大力度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創業投資,梯度培育創新型企業。

據悉 ,證監會後續還將健全股權激勵等制度,着力培育壯大耐心資本,綜合用好股、債、期等各類工具,完善創業投資、私募股權投資「募投管退」支持政策,引導更好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助力優質創新企業發展壯大,爲我國經濟的轉型升級和長期發展提供支持。

有力支持各類經營主體高質量發展

高質量完成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下稱『新一輪國企改革』)、出臺民營經濟促進法、開展規範涉企執法專項行動、對中小微企業實施就業支持計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支持各類經營主體高質量發展作出部署。

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研究員胡遲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明年是新一輪國企改革收官之年,高質量完成改革任務將體現爲國資國企在加強科技創新、構建產業體系、服務國家安全、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等方面取得積極進展。

「按照計劃,國有企業必須普遍推行末等調整和不勝任退出制度,中央企業集團和二級子企業董事會建設需取得重要實質性進展,這些都是明年需要完成的剛性任務。」胡遲說。

明年中央企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收入佔比要達到35%。清華大學中國現代國有企業研究院研究主任周麗莎認爲,在推進上市平台建設、繼續注入資產以進一步提質增效方面,明年中央企業或將採取更爲積極和深入的措施。

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我國第一部專門關於民營經濟發展的基礎性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營經濟促進法》已經結束公開徵求意見。分析認爲,民營經濟促進法的出臺將進一步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保證各類經濟組織公平參與市場競爭。

在嚴格規範涉企執法監管行爲方面,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鄭備近日表示,行政執法更多采取包容審慎監管和柔性執法方式,避免或者減少對經營主體正常生產經營活動的影響,將規範異地行政執法行爲,建立健全異地行政執法協助制度,防範選擇性執法、趨利性執法。

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田軒向記者指出,隨着一系列營造法治化營商環境的法律、條例出臺,區域限制、行政干預、市場保護等壁壘將被逐漸打破,全國統一大市場加快建設,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產權保護等基礎制度持續完善,將有助於要素資源流動,增強市場交易的規範性和透明度,進一步提高市場效率。

中小微企業是吸納就業的主力軍,「隨着民營經濟發展環境的持續優化,中小微企業的經營風險不斷減少,這爲相關主體吸納就業創造出較爲平穩的內部運營基礎。」智聯招聘集團總裁張月佳告訴記者,未來在更多助企幫扶政策支持下,中小微企業將能夠有更多資源和精力投入到生產經營與人才招聘中,切實提升其吸納就業的能力與意願。

編輯/Rocky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