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直接終止項目,源於企業有更長遠的競爭計劃和市場預期。」
全行業階段性虧損,光伏巨頭放緩擴產進程。
12月10日,隆基綠能(601012.SH)發佈《關於部分募集資金投資項目重新論證並延期實施的公告》,決定對蕪湖(二期)年產15gW單晶組件募投項目進行延期。
隆基綠能表示,基於光伏行業當前供需失衡的週期性調整和供給側產能出清時間的不確定性,結合公司發展戰略及現階段的實際經營情況,公司當下若繼續推進蕪湖(二期)年產15GW單晶組件項目實施,項目收益短期內將存在不確定性。
經綜合評估,隆基綠能上述募投項目將延期18個月,從原定於2024年12月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現調整至2026年6月。
行業週期調整 業績由盈轉虧
隆基綠能是全球最大的單晶硅生產製造商,主營業務包括單晶硅棒、硅片的研發、生產和銷售,該公司2012年登陸上交所。
近年,光伏行業湧入大量跨界資本和各類市場資金,製造端產能規模持續擴張。行業龍頭隆基綠能的多項經營指標增長迅速,淨利潤十年間實現了49倍增長。
2020年-2023年,隆基綠能分別實現營收545.83億元、809.32億元、1289.8億元和1294.98億元;歸母淨利潤分別爲85.52億元、90.86億元、148.12億元和107.51億元。
2022年末以來,光伏行業大規模擴張導致市場供需關係失衡。上下游產業鏈各環節價格持續下滑,光伏企業的業績普遍受到影響。
從上述數據也可看出,在2022年達到歷史性高峰後,隆基綠能2023年增收不增利。光伏產品價格持續大幅下降,隆基綠能2024年歸母淨利潤虧損65.05億元,同比下降155.62%。
虧損的不止是隆基綠能,多家光伏上市公司業績不振。2024年前三季度,A股光伏板塊86家上市公司有超過30家處虧損狀態。
「基於對行業現狀的充分調研,且在公司組件環節產能相對富餘的背景下,爲確保投入有效性、更好適應光伏行業週期性波動,公司謹慎使用募集資金,穩步推進募集資金投資項目的實施,因此尚未開展蕪湖(二期)年產15GW 單晶組件項目投入。」隆基綠能稱。
年內23家光伏企業募投項目延期
根據時代財經不完全統計,進入2024年以來,除了隆基綠能之外,天合光能(688599.SH)、晶澳科技(002459.SZ)、東方日升(300118.SZ)、快可電子(301278.SZ)、金開新能(600821.SH)、上能電氣(300827.SZ)、晶盛機電(300316.SZ)、明冠新材(688560.SH)、沐邦高科(603398.SH)、福斯特(603806.SH)、海優新材(688680.SH)、亞瑪頓(002623.SZ)等23家光伏企業也相繼宣佈了募投項目的延期,涉及產業鏈上下游不同環節。
2024年7月,晶澳科技公告,「因公司整體產能規劃」,擬將募投項目「包頭晶澳(三期)20GW拉晶、切片項目」建設期延長至2025年6月。
一個月後,東方日升公告,公司決定將「5GW N型超低碳高效異質結電池片與10GW高效太陽能組件項目」和「全球高效光伏研發中心項目」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的日期分別調整延長至2025年3月和2025年12月。
同年9月,天合光能表示,受行業週期波動影響,公司貫徹富有彈性的、適度垂直一體化佈局,控制了上游硅片環節產能的建設節奏,在一定程度上減緩了募投項目「年產35GW直拉單晶項目」的實施進度,擬將該募投項目中的二期15GW延期建設,使得項目整體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的日期延期至2026年6月。
不久後,裕興股份和芯能科技也宣佈募投項目延期。2024年10月,裕興股份公告稱,擬將高性能聚酯薄膜生產及配套項目中的功能聚酯生產線建設期延長兩年,將項目整體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的日期延期至2027年6月。
2024年10月,芯能科技公告,擬對「分佈式光伏電站建設項目」實施期限進行調整,延長至2025年10月。
中原證券研報顯示,2024年國內光伏市場需求增速有所放緩。具體數據來看,2024年前三季度,國內新增光伏裝機160.88GW,同比增長24.77%,相對於2023年近150%增速已明顯放緩。
另據SMM數據,11月中國企業組件開工率約49.6%,產量環比下降約1.6%,12月中國境內光伏組件開工率約47.2%。
鑑於當前整個行業開工率較低以及相對「富餘」的產能狀況,包括隆基綠能在內的各家企業爲何不選擇直接終止項目,而是採取延期的策略?
「光伏企業秉承保守穩健的投資策略,更符合當下的市場需要。」12月11日,有業內人士告訴時代財經,一方面,(採取延期策略)可以有效實現降本,節約現金流,避免重複投資,加快行業走出「內卷」;另一方面,光伏行業洗牌速度將在明年實現加速,洗牌後的行業更可能分爲:專業化公司和一體化龍頭公司兩類。當大多數落後產能被洗牌後,將展開新一輪技術的角逐,市場也將實現新一輪爆發。
上述業內人士進一步表示:「光伏行業中期10年依然具有極強的增長性。所以,沒有直接終止項目,源於企業有更長遠的競爭計劃和市場預期。只不過未來市場的技術壁壘更強,市場更大,跨界玩家想投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