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機器人行業捲起來了,國產人形機器人MagicBot「進廠打工」,但一個人形機器人單價約50萬元,成本如此高昂,何時才能實現大範圍部署?
上週機器人指數跑贏大盤,中證機器人指數上漲6.6%,跑贏$上證指數 (000001.SH)$4.3個百分點,跑贏$滬深300指數 (800122.HK)$5.2個百分點,跑贏$創業板指 (399006.SZ)$4.7個百分點。
週一亞盤初,A股人形機器人板塊異動拉升,$五洲新春 (603667.SH)$7連板,$申昊科技 (300853.SZ)$漲20%,$三豐智能 (300276.SZ)$、$新時達 (002527.SZ)$、$凱爾達 (688255.SH)$、$雷賽智能 (002979.SZ)$等跟漲。
港股方面, $速騰聚創 (02498.HK)$ 一度漲11%, $優必選 (09880.HK)$ 一度漲超10%。
12月2日,國內一家人形機器人公司魔法原子,發佈視頻顯示,國產人形機器人MagicBot「進廠打工」,視頻中機器人可以進行貨物搬運、精細抓取細小零件,以及協助產品質量檢測。此外,一些工作場景中,多個人形機器人還可以協同工作。
對比$特斯拉 (TSLA.US)$的Optimus,後者完成的工作都只有一個環節,或者是使用同一臺機器完成多個環節。兩者的區別是單機智能與多機協同的區別。這也是魔法原子人形機器人的強大之處。
據介紹,MagicBot人形機器人進行了特殊的輕量化處理,處於運動和操作狀態下的續航能達5小時;雙臂搬運負重最高可達20公斤,全身負重可達40公斤,全身42個自由度。
此外,MagicBot配備了多個不同類型的傳感器,這些感知數據會被算法融合濾波,讓機器人360度感知周邊環境,並具備語義識別能力。
據悉,魔法原子將於2025年第一季度正式發佈新一代MagicBot人形機器人產品,同步實現小規模量產,並於工業、商業服務場景進行落地應用。
馬斯克在7月的X大會上表示,特斯拉的人形機器人Optimus預計將在2025年底前投入生產,但只用於特斯拉工廠內部,到2026年,產量可能會增加,以滿足外部客戶的需求。
上週,$英偉達 (NVDA.US)$已接觸了多家臺灣機牀和關鍵零部件製造商,目標包括徵求關鍵零組件的技術與規格,並探索合作企業加入人形機器人供應鏈的可能性。
英偉達機器人和邊緣計算副總裁Deepu Talla曾表示,英偉達瞄準的是一個由「數十萬」家機器人制造商組成的分散市場,而不是由少數幾家主要參與者主導的集中式智能手機市場,
「我們爲機器人提供平台,而不是製造機器人」。
人形機器人行業有點卷
人形機器人,被美國時代週刊稱爲2024年最偉大發明之一。海內外企業爭相佈局,特斯拉、華爲人形機器人產業鏈生態初步建立。不少行業內人士表示,當前人形機器人行業確實有點「卷」。
D-Robottics開發者生態負責人胡春旭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表示,「卷」是因爲目前人形機器人的成本太高。他表示,目前一個人形機器人目前平均單價近50萬元,其中關節、電機、減速機和整個結構件等硬件成本比例大概70%。
「所以供應鏈上的廠家都在卷價格、卷性價比」。
在他看來,這是行業發展前期的必然階段。但要想解決高成本的問題,最主要還是實現大規模量產。對此胡春旭表示,
「如果要起量,我們判斷成本基本要降到10萬元以下,降到現在的五分之一左右。」
英偉達機器人和邊緣計算副總裁Deepu Talla預計,到2025年,大規模部署生產級人形機器人的可能性不大。但不可否認的是,在中國和美國的大型公司引領下,人形機器人正在迅速發展。
信達證券認爲,在全球機器人浪潮下,人形機器人產業化落地有望加速。
編輯/Rock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