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横跨30余年,老将基辛格向英特尔说再见

橫跨30餘年,老將基辛格向英特爾說再見

藍鯨財經 ·  12/03 19:36

藍鯨新聞11月29日訊(記者 朱儁熹)這是一個臨危受命但壯志難酬的故事。

當地時間12月2日,半導體巨頭英特爾宣佈其CEO帕特·基辛格退休並辭去董事會職務,自12月1日起生效。公司正在尋找接替基辛格的新任CEO,在過渡期間,執行副總裁兼CFO David Zinsner和產品負責人Michelle Johnston Holthaus將出任臨時聯席CEO。

上個月在回應英特爾可能被收購的消息時,63歲的基辛格還表示,自己依然充滿「精力和熱情」,並得到了董事會的支持,希望保持公司的完整。然而據多家媒體援引知情人士說法稱,雙方的衝突在上週的董事會會議上達到了頂峯。

董事會認爲,基辛格未能帶領英特爾扭轉在芯片市場中的落後局面,給出了主動退休或被免職的選項。顯然,基辛格選擇了主動離開。對於董事會提出的留下來協助繼任者的要求,他也毫無興趣,這促使董事會決定在週末就結束其任期。

「今天對我來說當然是五味雜陳,因爲英特爾幾乎貫穿了我職業生涯的大部分。」基辛格在公司通告中表示,「對我們所有人來說,這是充滿挑戰的一年,因爲我們做出了艱難但必要的決定,以使英特爾適應當前的市場動態。」

老將的歸來與離任

「老將」基辛格在英特爾的職業經歷橫跨30餘年。1979年,18歲的基辛格從技術學校畢業後就加入了英特爾,成爲一名質量控制技術員。此後一路晉升爲英特爾史上最年輕的高級副總裁、首位首席技術官,主持設計了80486等多個重要微處理器,鞏固了英特爾在個人計算機芯片領域的領導地位。

2009年,基辛格選擇離開英特爾,先後就任於存儲設備廠商EMC、雲計算公司VMware。在他的領導下,VMware成功完成轉型,年營收在八年時間內實現近三倍的增長。但在這一時期,老東家英特爾的處境卻不甚理想,多項強勢業務面臨蘋果、高通、英偉達、AMD等競爭對手的猛烈衝擊,開始失去原有的技術優勢

於是,當技術出身的基辛格在2021年宣佈回歸英特爾出任CEO時,市場對其如何重建復興之路的期望頗高。受其任命消息提振,當天股價曾漲超7%。

然而在接近四年之後,基辛格不得不面對當下慘淡的現實。今年以來,英特爾股價已累跌近50%,市值縮水至1032億美元,11月更是被剔除出道瓊斯指數。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老對手英偉達、AMD等芯片廠商均乘上了生成式AI的東風。英偉達市值已漲至3.36萬億美元,是英特爾的三十多倍,今年股價累漲188%。「萬年老二」AMD在CEO蘇姿豐的帶領下,市值也躍升至英特爾的兩倍,呈現出追趕英偉達的勢頭。

英特爾投資者和董事會對基辛格的不滿並非無跡可循。今年8月,半導體行業資深人士陳立武選擇辭去英特爾董事會職務。路透社報道稱其與基辛格的分歧是原因之一,陳立武對英特爾的冗員問題、風險規避文化以及落後的AI戰略感到失望。

基辛格退休的消息公佈後,市場最先表現出積極的反應。當地時間12月2日,英特爾股價一度上漲6%,隨後有所回落,收跌0.5%報23.93美元/股。

重回巔峯的「代工夢」

相較於其他芯片廠商,英特爾的獨特之處在於旗下還擁有代工業務。它不僅從事芯片設計,也具備製造能力,並非完全外包給台積電、三星等晶圓代工廠。但在過去數年內,相對落後的製造業務進一步加重了英特爾的頹勢。

面對市場希望英特爾縮減製造業務、專注芯片設計的呼聲,初執掌公司的基辛格很快做出了決定:堅持發展製造業務,奪回台積電等競爭對手搶走的領導地位。

2021年3月,基辛格正式公佈了英特爾「IDM2.0」戰略。他野心勃勃地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投資200億美元在美國亞利桑那州新建兩個晶圓廠,單獨組建英特爾代工服務事業部,旨在打造世界一流的英特爾代工服務,計劃成爲歐美代工產能的主要供應商。按照基辛格制定的五年路線圖,英特爾將在2025年憑藉18A等先進工藝重回巔峯。

但基辛格的美好願景很快在內憂外患下遭受重創。疫情後對PC的市場需求開始下滑,導致芯片供過於求,英特爾的PC芯片收入出現大跌。在數據中心和AI業務方面,英偉達、AMD等繼續搶佔份額,就連谷歌、亞馬遜這類巨頭客戶也開始積極發展自研芯片。

至於被英特爾寄予厚望的18A(1.8納米)製程節點,前景仍不明朗。自9月起,有媒體陸續報道稱,18A、16A等英特爾最先進的製造工藝要遠遠落後於台積電。一些客戶在測試後發現,台積電生產的30%的尖端2納米芯片是沒有任何缺陷的,而英特爾生產的18A芯片中,只有不到10%的芯片無缺陷。半導體巨頭博通得出的測試結論是,18A製造工藝尚不適合大批量生產。

投行高盛分析師Toshiya Hari直言,當台積電持續爲客戶提供良好服務時,客戶幾乎沒有動力去押注英特爾的製造工藝。「如果你關心的是今天、明天、明年或未來幾年內的性能,你就不會押注英特爾。」

英特爾的頹態直接體現在接連交出的糟糕業績上。在10月發佈的三季度業績中,英特爾當季營收同比下滑6%達133億美元,虧損錄得166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代工業務營收爲43.5億美元,同比下降8%,仍以內部客戶爲主。

在此前二季度,基辛格宣佈了一系列降本重組計劃。包括年底前裁員1.5萬人,佔員工總數的15%,是英特爾歷史上單次裁員中規模最大的一次。英特爾計劃在四季度暫停分紅,這也是32年來首次暫停派息。爲縮減開支,英特爾還推遲了在德國建廠的計劃。

英特爾何去何從?

自出任英特爾CEO以來,基辛格在推進代工業務方面一向展現出堅決的戰鬥意志。但二季度慘淡的業績引發大範圍負面輿論後,基辛格終於在給員工的內部信中鬆口,稱將剝離芯片代工業務Intel Foundry,設立爲內部的獨立子公司,未來代工業務和英特爾產品的業績也將分開。此次基辛格的突然退休,則給危機中的代工業務蒙上了更多不確定性。

彭博情報分析師在分析報告中指出,領導層變動增加了英特爾剝離業務的可能性。基辛格堅決反對拆分公司,但漫長且代價高昂的轉型過程考驗了股東的耐心,可能迫使英特爾重新考慮。

但若英特爾有意完全拆分其芯片製造業務,將可能受到美國政府的牽制。來自政府的高額補貼是基辛格對英特爾復興大計中的關鍵一環。11月底,美國商務部宣佈通過《芯片與科學法案》向英特爾提供78.6億美元的直接資助,以推進英特爾在亞利桑那州、新墨西哥州等美國多地的半導體制造業項目。這一金額雖然低於此前商議的85億美元,但官員強調與英特爾今年的困境無關,這也是美國相關計劃中最大的一筆直接補貼。

英特爾在一份證券文件中披露了政府對補貼的限制條件,其中包括對芯片製造部門控制權的要求。據路透社報道,政府要求,在芯片代工業務作爲私人控股公司分離時,英特爾必須至少持有50.1%的股份。如果英特爾代工廠成爲一家上市公司且英特爾不是其最大股東,每個單一股東的持股比例不得超過35%。同時,任何控制權變更都可能需要英特爾尋求美國商務部的許可。

除了前景不明的代工業務,英特爾還需要面對在人工智能領域顯著掉隊帶來的持續不利。早在2005年,英特爾曾有機會以20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當時規模尚小的英偉達,但董事會最終否決了這一提案。如今,英偉達憑藉其高性能GPU芯片一舉成爲本輪AI浪潮的最大受益者,佔據着AI芯片市場80%以上的份額。

英特爾雖然也推出了Gaudi系列AI芯片,但仍處於競爭的起步階段。基辛格曾坦承,對手們在AI競爭中遙遙領先,考慮到英特爾面臨的其他挑戰,短期內不會參與競爭。

無論接替基辛格的人選是誰,可以確定的是下一任CEO將繼續面臨艱難的挑戰,帶領這一老牌芯片巨頭走出泥濘。英特爾董事會獨立主席、臨時執行主席Frank Yeary在公司聲明中表示,「儘管我們在恢復製造競爭力和建設成爲世界級代工廠的能力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但我們知道公司還有很多工作要做,並致力於恢復投資者的信心。作爲董事會成員,我們首先知道的是,我們必須將我們的產品團隊置於一切工作的中心。」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