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回顾2024:美股涨势为何让华尔街都惊掉下巴?

回顧2024:美股漲勢爲何讓華爾街都驚掉下巴?

財聯社 ·  12/03 19:08

①美股今年表現強勁,標普500指數年初至今累計上漲約27%,有望創下多年來最佳表現,遠超華爾街年初時的預期。②那麼,美股究竟是依靠着哪些因素,來實現如此強勁的漲幅呢?

財聯社12月3日訊(編輯 劉蕊)美股今年的漲勢可以說氣勢如虹,不斷地走在創新高的路上,令華爾街上的大多數人都驚掉了下巴。

儘管目前距離年底還有大約一個月的時間,但美股今年已經有望創下多年來最好的表現:年初至今, $標普500指數 (.SPX.US)$ 已經累計上漲了約27%,比去年該指數創下的24%的漲幅還高。如果該指數能在接下來的一個月保持當前漲幅,這將是該指數自2019年以來表現最強勁的一年。

回想今年年初時,華爾街很少有人能預料到今年的美股能這麼猛:今年年初,華爾街最看好美股的策略師是Yardeni Research的埃德•亞德尼(Ed Yardeni),他當時預計標普500指數將上漲17%,目標價爲5400點。而大多數華爾街策略師當時預計標普500指數今年將僅上漲8%,至5000點左右。

然而美股的實際表現卻遠遠超出華爾街的預期:標普500指數年內至少50次刷新收盤新高,也迫使華爾街策略師們不斷追趕,頻頻提高全年的股市目標價。截至本週一,標普500指數再次刷新新高,創下6047點的紀錄高位。

那麼,美股究竟是依靠着哪些因素,來實現如此強勁的漲幅的呢?

美國經濟運行良好

在今年年初時,人們一直擔心美國2024年可能會出現經濟衰退,但這些擔憂最終被證明有些多慮了。

從數據來看,美國經濟總體表現良好,GDP增長接近3%,勞動力市場也似乎狀態不錯:就業人數創歷史新高,幾乎沒有裁員,零售銷售數據也持續強勁。最重要的是,美國今年以來通脹率一直在穩步下降,逐漸接近聯儲局2%左右的長期目標。

在穩健的經濟背景下,美國企業盈利穩健增長,以標普500指數的每股盈利來衡量,美股企業盈利今年有望創下新紀錄。

利率正在走低

隨着2022年的高通脹率基本得到控制,並趨於回歸正常水平,聯儲局今年開啓了自2020年3月新冠疫情爆發以來的第一次減息週期。

今年以來,聯儲局已經減息75個點子,市場普遍預計,在本月晚些時候的政策會議上,聯儲局還將減息25個點子。

利率下降顯然對經濟有刺激作用,通常也會對股價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同時,利率下降也可以幫助企業提高利潤,提高估值。

總統大選結果的快速出爐

上個月的美國總統大選呈現「一邊倒」局勢,也爲美股消除了一大不確定性。

在選舉前夕,大多數市場專家都預計這將是一場勢均力敵、曠日持久的競爭,最終的選舉結果可能要到選舉結束幾周後才會揭曉。

但令不少人意外的是,實際的計票結果卻呈現「一邊倒」局勢:美國主要搖擺州大多數由共和黨的特朗普獲勝,僅僅在投票後的第二天上午,特朗普就已經明顯贏得了此次大選。

這樣乾脆利落的選舉結果消除了市場不確定性,幫助美股在11月實現了今年以來最好的月度漲幅:11月份$道瓊斯指數 (.DJI.US)$和標普500指數分別上漲了7.5%和5.7%。

在選舉結果出爐後,不少投資者對於特朗普第二任期的利好承諾(包括降低稅收和放松管制)充滿期待。與此同時,儘管不少經濟學家警告特朗普的關稅計劃將破壞美國經濟,但不少市場人士都懷疑特朗普的關稅威脅只是在虛張聲勢。

AI熱潮仍如火如荼

從2023年開始的人工智能熱潮一直延續到2024年,目前幾乎沒有放緩的跡象。

年初至今,「AI寵兒」$英偉達 (NVDA.US)$的業績表現都不斷給人驚喜,不但維持住了自身的超高估值,也維持住了AI熱潮的熱度,推動其他與AI相關的公司創下歷史新高。

今年以來,英偉達、$戴爾科技 (DELL.US)$$博通 (AVGO.US)$的股價分別上漲了181%、63%和48%,這些公司都被視爲人工智能的大受益者。

華爾街分析師預計,隨着英偉達下一代Blackwell GPU芯片的交付開始,這場AI盛宴將持續到2025年。

2025年還能繼續上漲?

和今年年初時不同,站在2024年的年末,華爾街上的策略師們普遍對美股明年的走勢持樂觀態度。

包括德意志銀行在內的一些投行的資深策略師已經預計,美股2025年將再上漲20%,使標普500指數升至7000點以上。與此同時,自2022年底以來一直看空股市的摩根大通也突然轉爲看多,預計明年美股將上漲8%,目標價爲6500點。

在今年漲勢已經驚豔華爾街的美股,在明年能否繼續大漲,不辜負華爾街機構策略師們的高度期待呢?我們拭目以待。

編輯/jayden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