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半導體行業併購令人目不暇接。
11月26日晚間,友阿股份披露,公司正籌劃購買尚陽通控制權並募集配套資金,後者聚焦高性能半導體功率器件研發、設計和銷售。11月23日,匯頂科技宣佈籌劃購買雲英谷的控制權,後者爲顯示芯片獨角獸。11月18日,希荻微復牌,公司公告擬購買誠芯微100%股權,拓寬在電源管理芯片等領域技術與產品佈局。11月15日,華海誠科亦宣佈擬收購華威電子30%股權,交易價格爲4.8億元……
據證券時報記者初步統計,今年以來,A股公司併購半導體資產的案例不斷湧現。截至12月1日,已有約40家產業鏈及相關企業披露重大重組事件或進展。
對於上述半導體產業併購浪潮的起因,中關村物聯網產業聯盟副秘書長袁帥向證券時報記者分析,這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政策層面,新「國九條」「科創板八條」「併購六條」等政策的相繼發佈,爲半導體產業的併購提供了有力的支持,這些政策不僅優化了併購重組的市場環境,還提高了併購的效率和成功率,降低了企業併購的成本,有助半導體產業強鏈補鏈、做大做強。行業週期方面,半導體行業正處於快速發展和變革之中,市場競爭日益激烈,企業通過併購可以獲取先進的技術和人才,增強自身的競爭力。同時,前期一些半導體標的經歷了估值回調,這也加速了成熟的平台型企業選擇通過併購來實現進一步發展。
產業整合加速推進
據觀察,產業鏈整合仍是諸多上市公司併購重組的重頭戲。例如,華海誠科與華威電子,便是半導體材料細分領域頭部企業之間的合併。11月11日晚間,華海誠科宣佈正籌劃收購華威電子100%股權,並募集配套資金。華威電子從事半導體及集成電路封裝材料研發及產業化。據機構統計,2023年華威電子在全球環氧塑封料企業中銷量位居第三,銷售額位列第四,在國內環氧塑封料企業銷售額和銷量均位於第一。
華海誠科認爲,華威電子深耕半導體集成電路封裝材料領域二十餘年,在市場、客戶、技術、產品、供應鏈等方面可以與公司形成優勢互補,本次收購後,對公司財務狀況及經營成果有積極影響。
再如,10月1日,國內半導體封測大廠長電科技公告稱,近日完成對Western Digital Corporation (簡稱「西部數據」)旗下晟碟半導體80%股權收購,交易對價約爲6.24億美元(約合人民幣44.73億元)。晟碟半導體是全球規模較大的閃存存儲產品封裝測試工廠之一;長電科技表示,本次收購將擴大公司在存儲及運算電子領域的市場份額,提升智能化製造水平,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
東芯股份在今年8月中旬宣佈增資上海礪算。兩者的業務同樣具有一定的協同性。上海礪算研發的圖形渲染芯片需要DRAM存儲器的支持,並配備了DRAM存儲器的接口。東芯股份已經佈局了標準型及利基型DRAM產品,雙方可以通過協同設計,通過軟硬件適配、工藝優化等合作方式,促進雙方產品在性能、功耗等方面進行優化和提升。
與上述企業此輪外延式併購不同,芯聯集成收購控股子公司芯聯越州72.33%股權、賽微電子收購賽萊克斯北京28.5%股權、紫光股份收購新華三30%股權等,均通過收購子公司剩餘股權,提升公司對子公司的控制力,提高管理效率,擴大主營業務市場佈局,發揮協同效應。
「產業鏈的併購整合不僅可以擴大相關公司的規模和市場份額,提高競爭力和盈利能力;還將加速半導體行業的技術創新和產品升級,促進行業的整體發展。」薩摩耶雲科技集團首席經濟學家鄭磊對證券時報記者說。
天風證券副總裁兼研究所所長趙曉光在今年7月的某併購論壇上指出,目前中國半導體行業正處於週期底部,處於產業併購的「黃金時期」。一是AI有望驅動新一輪半導體行業週期上行,資產價值未來有望重估;二是部分上市公司賬上現金充裕,併購有助於快速增強市場競爭力;三是IPO階段性放緩、一級市場面臨退出壓力;四是併購融資助力措施增多,「科創板八條」再提鼓勵併購。
「中國半導體產業進入了一個關鍵節點,將進入優勝劣汰的併購時代。對優秀的企業來說,不管是通過自身的擴張,還是外延式的健康擴張,都是一個非常好的發展機會。」趙曉光彼時認爲。
模擬芯片領域表現突出
在產業鏈整合中,模擬芯片這一細分領域表現尤其突出。按定義,模擬芯片是主要用於處理連續函數形式的模擬信號(如聲音、光線、溫度等)的集成電路。具體可分爲通用和專用芯片,通用芯片中電源管理類佔比超過60%。專用模擬芯片中,通信消費市場佔50%,汽車佔28%,其餘還包括工藝類、消費電子和計算。常見的模擬芯片包括電源管理芯片、射頻芯片等。
從海外經驗來看,在模擬芯片領域,行業領軍企業德州儀器(TI)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先後完成了30餘次併購;英飛凌和意法半導體亦通過持續併購重組,快速擴充團隊和產品線。
據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數據,2023年中國模擬芯片自給率約爲16%,總體水平仍較低。同時,國內目前已上市的模擬芯片公司約34家,而未上市公司數量遠超這一數字。「相較於海外市場,我國模擬芯片行業整體呈現出多而不強的特點,符合條件的模擬芯片企業併購相應企業一方面能提升料號數量,拓寬產品線,另一方面也能避免無效競爭,加速高端產品的國產替代。可以說,併購是國內模擬芯片企業做優做強的必經之路。」袁帥說。
在此背景下,今年以來,A股有關模擬芯片併購案例此起彼伏,最近的一場併購交易來自模擬芯片領先企業希荻微,11月18日,該公司復牌並公告擬購買誠芯微100%股權,拓寬在電源管理芯片等領域技術與產品佈局。
希荻微認爲,本次交易完成後,公司將「大衆消費」市場納入上市公司整體業務發展戰略中,與公司在現有的手機、PC及可穿戴設備市場積累的優勢形成合力,鞏固公司在消費電子市場的行業地位。除此之外,公司將發揮誠芯微在汽車、智能家居、安防、儲能等市場的優勢,將雙方現有車規及工規芯片產品進行組合,爲客戶提供更爲完善的整體解決方案。
併購模擬芯片資產不僅是希荻微的選擇,也是其他芯片公司(包括非模擬芯片廠商)的共同想法。
例如,11月6日,兆易創新宣佈,擬以5.81億元收購蘇州賽芯70%股份,將公司業務由存儲芯片、MCU等延伸到模擬芯片領域。9月12日,思瑞浦購買創芯微100%股權的方案獲證監會同意註冊的批覆,成爲「科創板八條」實施後首單獲批的半導體企業重組項目。思瑞浦表示,通過此次併購,能夠迅速填補公司在電池管理芯片領域的空白,與現有產品信號鏈、電源管理芯片和嵌入式微處理器協同發展,助力公司下游應用領域從通信、工業、新能源汽車拓展至消費電子,創造新的利潤增長點,加速向綜合性模擬芯片廠商邁進。
納芯微此前拋出收購磁傳感器廠商麥歌恩的案例亦受到關注。公司董事長王升楊近日在媒體溝通會上表示,中國芯片市場已經結束了週期性的震盪波動,企業需要更多參與到產品定義中,去引領行業發展。在模擬芯片領域,行業產品品類很多,可以走向聯合、產業整合、資源協同,頭部企業也是經由這條路逐步發展起來的,未來併購整合勢在必行。
跨界併購與海外標的
比重增加
細觀本輪半導體併購浪潮,除了產業鏈整合以外,還存在跨界併購案例增多、海外標的比重增加等新特徵。
具體來看,伴隨「併購六條」等政策出臺,今年與半導體有關的跨界收購佔比明顯增多。包括富樂德、雙成藥業、百傲化學、光智科技等上市公司選擇跨界併購或投資半導體資產,佈局公司多元化之路,以打造第二增長曲線。
這其中不乏與實控人相關的關聯交易。例如,雙成藥業的併購對象——奧拉股份系同一實控人下的優質的半導體企業,該交易完成後,雙成藥業將從化學合成多肽藥品的生產轉變爲以半導體行業中的模擬芯片及數模混合芯片的研發、設計和銷售業務爲發展重心;光智科技則擬通過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方式購買先導電科100%股份,交易對方之一先導稀材爲上市公司實控人朱世會控制的企業等。
在海外標的方面,11月1日,有研硅擬以支付現金方式收購株式會社RS Technologies(RST)持有的株式會社DG Technologies(DGT)70%股權;9月30日,艾森股份宣佈收購INOFINE公司80%股權,有助於進一步夯實公司在溼電子化學品領域的領先地位,快速佈局東南亞市場;7月,希荻微宣佈以約1.09億元收購韓國集成電路設計上市公司Zinitix Co.,Ltd.(尚未盈利)合計30.91%的股權,後者主要產品包括觸摸控制器芯片、自動對焦芯片、觸控驅動芯片等,希荻微預期此舉可拓寬公司技術與產品佈局等;長電科技以6.24億美元收購晟碟半導體80%股權則是今年規模最大的海外標的併購交易。
熱潮之下挑戰不容忽視
整體而言,業內人士對本輪半導體併購趨勢表達樂觀之餘,也提出些許隱憂。
「從海外半導體整體產業經驗來看,英特爾(Intel)、阿斯麥(ASML)、德州儀器(TI)、新思科技(Synopsys)等半導體巨頭都是通過一次次的產業併購發展壯大的。國內這輪半導體產業的收購整合浪潮也將給相關公司以及行業整體帶來顯著的影響和機遇。同時,相關併購後的整合風險不容忽視,包括企業文化差異、管理團隊融合、技術整合等方面的挑戰。如果處理不當,這些風險可能對併購效果產生負面影響,需要企業謹慎應對。」袁帥認爲。
另有投行人士向證券時報記者提示了跨界併購的隱憂,儘管跨界併購能讓交易雙方、投資者、中介機構在短期內形成共贏,但後續整合難度不容小覷,這取決於上市公司大股東對新業務的理解能力以及對新團隊的管理能力;同時,監管政策仍會關注併購行爲的規範性和商業邏輯的合理性,以防止市場出現無序擴張和違法違規行爲。
證券時報記者留意到,有關部門還通過編髮案例等方式持續加強併購重組監管。例如,上交所11月初發布《併購重組典型案例彙編》,其中專門選取了「標的公司財務造假」「蹭熱點式重組炒作股價」「盲目跨界標的失控」等多種負面類型對應的案例,旨在提醒上市公司在併購重組過程中樹立正確的發展觀念,警惕相關風險。
深交所此前編髮的《併購重組導刊》亦提出,深交所將繼續鼓勵上市公司聚焦主業實施併購重組,支持傳統產業企業併購新質生產力資產轉型升級。但對於規範程度相對較差、交易執行能力較弱的「殼公司」盲目跨界併購交易從嚴監管,嚴厲打擊「借重組之名、行套戥之實」等市場亂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