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留给上汽的时间不多了

留給上汽的時間不多了

讀懂財經 ·  2024/11/22 19:18

作者:陳海

中國汽車市場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產品牌強勢崛起,外資品牌節節敗退。

在此大背景下,過去多年依靠與外資合營躺贏的上汽集團無法獨善其身:業績持續不振,燃油車業務萎縮,新能源也沒有接棒。

如果後續新能源轉型再無起色,上汽將面臨越來越大的考驗與壓力。

本文持有以下觀點:

1、上汽集團遭遇業績考驗。三季度,其營收同比暴跌26%,淨利潤同比下降40%。盈利能力也在惡化,其淨利率降至2%,創下2008年以來最低。

2、上汽的挑戰還在繼續。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已越過50%,其逆風局面越來越大。同時,其被給予厚望的海外市場也面臨高額關稅的壓力。

3、上汽已錯失借華爲大力轉型的絕佳契機,未來行業會進入智能化競爭的下半場,經營壓力與現在相比過猶不及。

/ 01 /

面臨「量價齊跌」的逆風局

2018年是上汽業務發展的拐點,自那以後業績不斷波折下滑。最新營收較2018年同期累計暴跌36%,歸母淨利潤累計暴跌75%,絕對值創下2009年以來同期最低。

上汽業績持續萎靡,源於量價齊跌。今年9月,上汽銷量31.3萬輛,同比驟降35%。其中,合資燃油車「大戶」持續滑鐵盧——上汽大衆當月銷量9.4萬輛(2018年9月爲17.87萬輛),同比下滑21.7%,上汽通用僅2.2萬輛(2018年9月爲15.47萬輛),同比暴跌78%。

要知道,這兩個合資品牌曾經可是中國汽車業霸榜前三的常客,但最近幾年下滑勢頭如此之快,令人唏噓不已。

與此同時,上汽盈利能力也在惡化,其最新淨利率僅爲2%,已經創下2008年以來最低記錄。

究其原因,一方面源於毛利率持續下探,其最新毛利率僅8.9%,較2017年高峰下行超4.5%。原因是燃油車在國內市場大打價格戰背景下,上汽跟隨降價。

另一方面上汽三費費用率也居高不下——銷售費用率變化不大,管理費用率逐年走高,從2018年的2.36%提升至2024Q3的3.46%,一定程度上說明企業運營效率不佳。

因基本面表現不佳,資本市場給予了上汽越來越低的估值水平。據Wind,公司最新PB僅爲0.68倍,基本處於上市以來最低水平。橫向對比,上汽估值亦是中國車企集團中最低,顯著低於比亞迪(5.4倍PB)、賽力斯(14.5倍PB)等新生崛起力量。

未來,局面會好轉嗎?

/ 02 /

國內轉型不利,海外有關稅壓力

展望未來,上汽前景不樂觀。

上汽營收大頭的燃油車業務將持續承壓。該業務主要系與德國大衆、美國通用等外資品牌的合資,但在國產新能源車崛起的大背景下,外資品牌佔比持續大幅下滑。

據乘聯會數據顯示,今年9月,中國自主品牌市佔率達到67.6%,德系、日系、美系、韓系、其他歐系、法系的市佔率分別爲13.7%、10.6%、5.5%、1.5%、1%、0.2%。要知道,2020年,國產自主品牌佔比僅38.4%,短短不到4年時間,市佔率提升了29.2%。

今年3月,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在業績發佈會上表示,目前新能源行業已進入淘汰賽,2024-2026年是規模、成本和技術的決戰。中國車企新能源產品加速投放將會蠶食合資品牌市場,未來3-5年,合資品牌份額將從40%降到10%,其中30%是中國品牌未來增長的空間。

如果按照王傳福預測去演化的話,那麼上汽大衆、上汽通用等合資品牌業務在未來3-5年還將加速萎縮。

對上汽而言,新能源汽車業務放量才是拯救自己於水火的良方。

2024年上半年,上汽新能源車銷量爲52.2萬輛,佔比全集團銷量的24.6%。從佔比數據來看,上汽轉型速度還是比預期更慢。

拆分看,上汽通用五菱新銷售24.9萬輛,佔到新能源汽車業務的半壁江山。但該子公司主力車型爲五菱宏光MINIEV,售價僅3萬元左右,屬於走量車型,並不賺錢。

除此之外,上汽乘用車上半年總銷量爲12.8萬輛,佔比24.5%,主要車型包括榮威、名爵,整體售價偏低。而中高端定位的智己、飛凡,則存在各自問題,並沒有出現如期的爆火。

2021年,智己汽車發佈L7、LS7,主打30萬—40萬元的中高端市場。但伴隨着新能源車企價格戰,智己汽車售價不斷下探——如今主推的智己LS6和L6兩款車型售價僅20萬元出頭。

該價格帶競爭尤爲激烈,暢銷車型包括問界M5、特斯拉Model Y、理想L6、小米SU7等。相較於對手,智己汽車的性能配置、空間、顏值等表現均中規中矩,更沒有上述部分暢銷車型優秀的智駕能力(比如問界M5)、亦或是夠硬的品牌溢價力(特斯拉Model Y),終端銷量始終不溫不火。

國內市場「落魄」,上汽海外市場更有韌性一些,成爲擺脫當前經營困境的一個努力方向。

2023年,上汽海外銷售120.3萬輛,佔比集團比重的24%。其中,收購的MG是其海外出口主導品牌,佔整體出口比例的60%。之所以能夠取得良好成績,一方面源於MG自帶英倫基因,在西歐市場有不錯品牌影響力,另一方面也源於上汽收購MG之後的本土化運營。

今年前三季度,上汽海外銷量達80.6萬輛,同比增長5.5%,相較於國內市場萎縮現狀要好不少。但接下來,上汽海外市場伴隨關稅升級也面臨着不小壓力。

今年10月,歐盟委員會結束了反補貼調查,上汽集團將被徵收35.3%的高額關稅。加之已經實施的10%基礎關稅,上汽純電動汽車在歐洲關稅將高達45.3%。

總之,上汽國內燃油車業務加速萎縮,接棒的新能源汽車業務增長態勢仍然乏力,加之海外市場又遇關稅升級,恐怕在中短期內難以擺脫經營壓力。

/ 03 /

錯過了最佳轉型時間

今年10月,中國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已經超過50%,較去年同期大幅提升14個百分點。這可比監管部門規劃2035年達到50%的目標足足提前了11年之久。

超預期滲透之下,中國新能源汽車淘汰賽已經拉開了序幕。上半場,車企比拼的是電池、電機、電控等電動化硬件性能,各大車企基本不存在代差懸殊。

伴隨着時間推移,新能源汽車進入下半場,從電動化競爭逐步演變爲智能化、網聯化,終端消費者對於自動駕駛等軟件性能越來越看重,也將成爲車企未來站穩市場腳跟的關鍵因素。

華爲在自動駕駛領域技術處於全球領先水平,逐步拉開與第二梯隊的差距。有了華爲智駕加持賦能,問界M7、M9持續爆火,讓賽力斯站穩了中高端市場。此外,華爲還與北汽聯合打造享界、與奇瑞打造智界,也取得了不錯戰績。這讓業界大爲震撼。

2021年,上汽原董事長陳虹在股東大會上面對「在自動駕駛方面,是否考慮與華爲等第三方公司合作」的問題時,拋出了大名鼎鼎的「靈魂論」。這也讓上汽錯失了依靠華爲自動駕駛技術大力轉型的絕佳契機。

短短几年下來,華爲賦能的賽力斯,烏鴉變鳳凰,市值一度超越上汽。華爲的技術也獲得了業界的高度認可,諸多車企主動伸出橄欖枝,包括長安、奇瑞、北汽、江淮,就連比亞迪也都合作了。之後,百年品牌的奧迪也把「靈魂」交給了華爲。

今年9月,上汽旗下的智己汽車正式交付了全國都能開的NOA(無高精地圖自動駕駛),基於的是與外企momenta聯合開發的IM AD智駕系統,但與市場公認最強的華爲乾崑智駕ADS 3.0系統還存在明顯差距。現在,國內多家汽車同行紛紛倒戈華爲,讓上汽處境頗爲尷尬。

不得不強調的是,智能化、網聯化將是接下來新能源車戰場的核心競爭焦點。上汽憑什麼站穩汽車一哥的位置?

可以預見的是,海內外汽車市場的競爭會越來越激烈,市場集中度也會大幅提高。餘承東就曾坦言,未來中國汽車市場的主要玩家可能就在一隻手數得過來。他判斷,未來能活下來的企業每年的產量達不到500萬台以上或者達不到1000萬台以上,就很難在時代中立足。

未來,上汽能夠在汽車新時代立足嗎?這很難預料,但現實狀況確實不樂觀。

今年10月,上汽新任總裁賈健旭語出驚人,「要一鳴驚人地幹,同時也要學會『跪着做人』,低調做人、高調做事。同時,要着手推動公司內部的深層次改革。」這與當時高調的「靈魂論」相對,謙卑了很多,可能也是對當前巨大壓力的真實寫照吧。

總之,留給上汽大力轉型的時間不多了。或許只有拿出破釜沉舟之勇氣,才能絕境逢生。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