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全食在線
01百事可樂再關三家廠
據外媒報道,在突然關閉芝加哥工廠後,百事可樂又關閉了俄亥俄州、賓夕法尼亞州和佐治亞州的瓶裝工廠,而隨着這三家瓶裝工廠的關閉,將導致300多人失業。
同時百事公司表示,每個工廠將繼續運營倉庫。
其正在投資更靈活、更優化的製造網絡,以最好的滿足不斷變化的消費者需求,而受此原因,百事可樂才停止了四個工廠的生產運營。
而關閉瓶裝工廠的原因,百事公司給出的聲明表示,百事可樂在2024年北美的飲料銷量下降了3.5%。
近期百事可樂下調了今年的銷售預期,原因是消費者在價格上漲的情況下減少了購買飲料的行爲,截止目前,事實上在全球食品飲料行業裏,今年都面臨關閉工廠的窘境,而百事可樂是最新一家關閉工廠的公司,之所以企業選擇關閉工廠,是因爲各企業都在尋求提高生產網絡效率,使供應鏈與需求保持一致。
當然關閉工廠也並不意味着企業增長陷入了瓶頸,相反在關閉一些工廠化,可能會在其他地方開設新的工廠。
比如百事公司正在科羅拉多州建造一個佔地120萬平方英尺的製造工廠,這將是其在美國最大的工廠。
那麼百事可樂關閉海外工廠,會波及中國嗎?
02 中國市場怎麼樣
顯然並不會,目前百事可樂在中國擁有20家灌瓶廠,這些工廠分佈在北京、上海、廣州、福州、重慶等20個城市,從工廠區位上來看,都佈局在百事可樂動銷較大的城市周邊,所以從供應鏈優勢上來看,百事可樂在中國的工廠都是非常完美的。
2024年前三季度,百事集團營收爲640.7億美元,同比上升0.7%,淨利潤爲80.9億美元,同比增長3.3%。
早在今年10月份,擁有百事可樂的百事公司發佈了2024年前三季度業績,數據顯示,其中三季度百事公司淨營收233億美元,有機增幅爲1.3%,淨利潤爲29億美元,低於去年同期的30.9億美元。
在業績中三季度包括中國在內的亞太地區實現淨營收11.95億美元,營業利潤爲2.62億美元,前三季度,亞太區域淨營收爲33.62億美元,營業利潤爲7.18億美元。
從躍然紙上的數字,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百事集團的整體增長正在放緩,當然這和整個全球消費經濟有必然的聯繫。
事實上,從百事公司的業績中我們也可以看到,百事可樂頭把交椅的位置可能不在了。
至少在中國市場,百事公司的食品業務份額在增加,尤其在樂事薯片的帶領下,這離不開百事旗下薯片品牌樂事在中國市場的深耕,除了推出具有創新性的口味職務,對於經銷商的支持力度也不斷加大。
現在,樂事薯片在中國休閒食品市場的份額已經高達52%。
百事公司大中華區首席執行官兼亞太區首席增長官謝長安表示,百事在華食品業務保持增長,當季,該業務表現相較整體品類展現了積極的增長優勢。
然而食品業務的高歌猛進,也映襯出百事可樂的疲軟,近年來在中國市場百事可樂的增長也逐漸放緩,且在2024年上半年出現下滑的趨勢。
據康師傅業績數據顯示,2021-2024年上半年碳酸飲料機其他業務營收分別爲164.93億元、175.61億元、183.55億元、97.46億元,同比增長爲23.32%、7.89%、2.88%、3.2%。
當然百事可樂在中國銷量的下滑,可能並非只是產品的問題,因爲可口可樂三季度在亞太地區的單箱銷量下降2%,而可口可樂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其增長被瓶裝水、運動飲料、即飲咖啡和茶、果汁、乳飲料、植物基飲料下降所抵消。
由此可見,巨頭們也面臨業績增長的壓力。
03 誰搶了碳酸飲料的風頭
事實上隨着減糖和健康食飲趨勢的流行,消費者對碳酸飲料的需求也有所降低,據尼爾森數據顯示,2023年碳酸飲料市場銷售出現近五年來首次下滑,市場份額也從第一滑落至第二。
除了百事可樂、可口可樂之外,國產汽水們也面臨業績增長的壓力,那麼誰搶走了碳酸飲料市場呢?
首先是無糖茶飲料,近年來無糖茶在中國市場迅速崛起,這個曾經被消費者認爲難以下嚥的飲品如今成爲瓶裝水的平替,這是因爲在千茶大戰下,無糖茶飲料在價格上和渠道上有着絕對的優勢,能夠激發消費者復購。
其次是咖啡,無論是現制咖啡還是即飲咖啡,這個舶來品如今成爲年輕一代消費者的剛需飲品。
再者是能量飲料、電解質飲料、草本植物飲料的創新產品出現,讓消費者有了多重的體驗。
碳酸飲料在中國市場的萎縮,其實是中國飲料體系的發展,多元化的產品讓消費者有了更多更好的選擇。
當然碳酸飲料短期內也並不會嚴重下滑,因爲碳酸飲料的本質是通過二氧化碳來給人生理上的情緒價值,尤其在夏天,碳酸飲料依舊是消暑的不二選擇,其次在餐飲渠道、戶外場景、宴請場景中,碳酸飲料依舊是高頻剛需的產品。
而隨着廠家推出無糖碳酸飲料和添加純果汁碳酸飲料的創新產品,或許在不久的將來,碳酸飲料依舊會迎來新的增長。
尾聲
百事可樂關閉幾家工廠後,可能對當地的就業市場帶來了一定的影響,但隨着新工廠的誕生,也會誕生新的就業崗位。
我們並不能從企業關閉工廠的行爲上就來判定企業到底行不行,事實上企業關閉工廠的決心來自於該工廠的供應鏈能否滿足當下的市場,當地的消費需求能否支撐工廠的產能。
在利潤面前,企業有權利選擇最優解。聲明:本文內容僅代表該投稿文章作者觀點,不代表藍鯨號立場。未經授權不得隨意轉載,藍鯨號保留追究相應責任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