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突破一万架、超过一万家、迈向万亿级-- "领飞"低空赛道 中国无人机产业整链崛起

Securities Times ·  Nov 21, 2024 00:00

编者按:从飞行于低空的无人机到奔驰于原野的高铁,从掌上的手机到路上的汽车,从走向工厂的机器人到走向现实的AI眼镜……透视这一件件生活中的高科技产品,背后都是一条庞大精深的产业链。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抓紧打造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全链条推进技术攻关、成果应用 ”,产业链自主可控的重要性被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拥有世界规模最大、门类最全、配套最完备的产业链体系,但也还存在“大而不强”“全而不精”“韧中有脆”的问题。本报即日起推出“产业链之光”系列报道,选取整体较为领先或代表前沿方向的产业链,通过深入调研产业链上中下游,走访链主企业与龙头公司,采访行业专家与投资机构,展现经验成果,查找短板不足。首期聚焦最近处于风口的低空经济,讲述无人机产业链的“链式崛起”。敬请关注。

从摄影航拍到灯光表演、从农业植保到电力巡检、从地理测绘到物流运输……如今,无人机已渗透至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由一个稀罕的“黑科技”变成司空见惯的事物。这背后,是中国无人机产业的整链崛起。

最近,工信部在低空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强调,“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发展,培育更多低空产业头部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低空产业形形色色的飞行器中,无人机无疑是领飞的“元老”。

数据显示,我国多年位居世界第一大民用无人机出口国,而且在无人机领域的专利申请量约占全球70%,是全球第一大技术来源国。

中国无人机“飞”向全球的过程中,产业链取得了哪些关键突破、还面临哪些掣肘挑战?调研采访中,证券时报记者了解到了三个与“万”有关的数字——突破一万架、超过一万家、迈向万亿级,或许能作为一个脉络,借以梳理和理解这个庞大的产业链。

中国无人机产业的巨大跃迁

“一万架无人机同时飞,我们是第一家做到的。”在深圳大漠大智控技术有限公司(下称“大漠大”),公司副总经理、技术支持部负责人覃海群向证券时报记者如是说。

今年国庆前,深圳举办了以“天空之城 大有可能”为主题的无人机国庆启幕秀。9月26日晚,10197架无人机同时升空,令全世界瞩目。据悉,这场灯光秀打破了两项吉尼斯世界纪录——“单台电脑控制最多无人机同时升空”纪录和“最多无人机组成的空中图案”纪录。灯光秀幕后的“导演”,正是大漠大。

突破一万架,大漠大用了8年时间。大漠大成立于2016年,是首个中国无人机飞行表演团队的创办者,在当年7月完成了国内首个80架无人机编队灯光秀表演,与深圳高巨创新、天津一飞智控、广州亿航智能(如今亿航智能业务重心已转向eVTOL,基本不涉足无人机编队表演),曾被称为无人机编队表演的“四小龙”。近十年的创业历程,大漠大作为整机企业也见证了产业链的不断完善。“我们的第三代无人机,各个环节都已经做到百分之百国产化。”覃海群说。

记者看到,将一个箱子打开并摊平后,12架无人机紧凑整齐地排列在内。表演前,工作人员只需给无人机装好电池,无人机便能由电脑控制一键起飞,完成表演后还能降落回原位置,实现了运维的半自动化。这不仅节约了面积,让万架级别的表演成为可能,而且也极大降低了人力运营成本。

这一功能的实现,源于公司在这一代无人机中应用了国产的GPS芯片,使无人机拥有GPS定位和RTK定位(载波相位差分技术)功能,加上摄像头辅助,定位精度在5厘米以内。“我们以前用国外的产品,因为没有找到可替代或效果较好的国产GPS芯片。后来随着相关技术的进步,加上我们在算法上进行了优化,最终实现了国产化。”覃海群介绍,应用国产GPS芯片后,不仅成本更低,而且无人机的抗干扰能力也更强。

从最初的80架到如今的10197架,这是中国无人机产业巨大跃迁的缩影。“通过过去十多年的积累,我国无人机产业整体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被誉为“工业无人机第一股”的纵横股份董事长任斌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据《中国通用航空发展报告》和《中国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发展报告》,全国实名登记的无人机已超过200万架。同时,我国已多年位居世界第一大民用无人机出口国,在无人机领域的专利申请量约占全球70%,是全球第一大技术来源国。

企业背后的

全产业链式崛起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0月末,我国无人机经营性企业已超过1.7万家。庞大的企业数量,正是无人机全产业链式崛起的直观体现。

世界无人机大会主席、深圳市无人机行业协会创会会长杨金才告诉记者,无人机产业链由上游原材料和零部件、中游整机生产制造与系统集成、下游应用领域构成。具体来看,一架无人机主要由机架、飞行控制系统、动力系统、传感器系统、通导系统等几大核心部分组成,从飞行到应用阶段缺一不可。“机身相当于骨骼,飞控系统如同大脑,动力系统可视为心脏,传感和通导系统则保证数据回传等指令。”杨金才说。

由于应用场景不同,不同用途的无人机,各部分零部件的重要性及要求也有所差异。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作为“大脑”的飞控系统是所有无人机不可或缺的关键核心部分。飞控系统集成了处理器、传感器和执行器,负责监测无人机的飞行状态、调整飞行姿态,保证飞行的稳定可靠。

“公司2015年开始创业的时候,业内飞控技术还不太成熟。我们的创始人在中国科学院做了十几年的研究,掌握了很多核心技术,带着团队将技术应用在了无人机上,实现了突破性的发展。如今,公司已构建起集研发、生产、运营于一体的产业链体系,业务广泛应用于无人机编队表演、智能安防、物流运输和无人机系统定制等多个关键领域。”一飞智控总经理张云告诉记者,特别是编队表演方面,公司基于自主研发的集群控制系统可支持10万架无人机同时飞行,2024年龙年春晚首次成功搭载2500架无人机进行烟花表演,创造全国最大规模的无人机烟花秀。

纵横股份也是其中一个案例。“公司早期聚焦于飞控系统,为‘大飞机’研发提供飞控验证平台,这为公司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任斌说。基于前期的技术积累,纵横股份于2015年切入工业无人机整机赛道,如今业务涉及产业链各个环节,具有全产业链协同发展优势。同时,作为成都的无人机链主企业,公司还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推动上游零部件和技术的研发,又引领下游应用场景的拓展,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任斌表示。

“总体而言,上下游产业的协同发展推动了无人机产业链条制造进步。”杨金才说。但与此同时,业内人士普遍向记者表示,无人机产业链在部分芯片、传感器方面,国产化水平仍然不足,中大型、大型、长续航无人航空器的设计制造水平还有待提升,未来还需行业各方共同努力加以改进和完善。

产业链升级

与行业应用相辅相成

“中国目前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无人机市场。2030年,中国有可能成为第一个无人机破万亿市场的国家。”中国低空经济联盟执行理事长罗军说。

事实上,消费级无人机虽然数量多,但价格并不贵;而工业级无人机虽然造价高,但数量总体有限。无人机何以成为万亿级的大市场?答案其实在无人机之外。

“无人机只是飞行载具,低空经济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于飞行器本身,而在于在各行各业的应用带来的技术创新及经济效益。”成都睿铂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睿铂科技”)董事长杨润告诉记者。据介绍,作为中国最大的航空测绘相机制造商,中国70%的测绘无人机都配备了公司的主要产品。在杨润看来,睿铂科技虽然属于无人机产业链的航空相机载荷环节,但公司主营业务产生的价值均来源于地理信息产业。

一方面,无人机在各行各业的应用,必将推动产业链各环节的迭代升级。张云告诉记者,过去这些年,飞控作为最核心的技术,经历了从单机到集群应用、从人为控制到自主感知的变化,可靠性和稳定性在持续提升。随着其成熟度的不断提升,大家开始越来越强调飞控系统怎样集成更多功能性应用,与场景更好地结合。例如,在交通巡检场景中,过去无人机只负责拍摄图像,现在还可以叠加AI算法,“通过大数据训练,无人机飞过去以后,AI就可以自动识别是否出现交通故障、判断道路拥堵情况,不再需要人工识别。”张云表示。

另一方面,产业链各环节越来越成熟,也将让更多的场景应用成为可能,让无人机产生更高的市场价值。以大漠大的第三代无人机产品为例,因为GPS芯片实现了高精度的自动定位功能,两架无人机在地面部署的距离从原来的1米减少至如今的40厘米。“以前在楼顶场地,飞100架就到顶了,现在可以飞五六百架。”覃海群表示。

近年来,随着各地加大对低空经济的支持,相关政策及法规日渐完善,低空空域管理逐步放开,低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速,这些因素都为无人机扩大行业应用创造了有利条件。

The above content is for informational or educational purposes only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ny investment advice related to Futu. Although we strive to ensur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and originality of all such content, we cannot guarantee it.
    Writ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