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专访达利凯普董事长刘溪笔:投资人蜕变企业掌舵者 投资"当"过山海关

專訪達利凱普董事長劉溪筆:投資人蛻變企業掌舵者 投資"當"過山海關

證券時報 ·  11/12 09:54

【編者按】今年是首批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設立40週年。40年前,大連拔得頭籌,設立了全國第一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大連經濟技術開發區。四十載斗轉星移,如今的「神州第一開發區」已從海邊的小漁村,蛻變爲我國面向東北亞區域開放合作的「海上門戶」,肩負着引領東北地區全面振興、體制機制創新與自主創新等重任。

作爲經濟活力的源泉,企業是洞察區域發展水平和質量的最佳窗口,而其中,上市公司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樣本。近日,證券時報記者走近渤海海峽之畔,對話上市公司掌門人,近距離感受大連經濟技術開發區40年的歷史變遷和傳奇故事。

在大連經濟技術開發區(金普新區),有一家備受矚目的「新字號」企業——達利凱普,它與金普新區共同成長,歷經風雨,實現蛻變。

自2011年成立以來,達利凱普從租賃廠房到自建工廠、從專注內部研發到拓展海外市場、從建立研發中心到發展中試產線、從最初的萬元級利潤到突破1億元大關,每一步都得到了金普新區的大力支持和關注。同時,達利凱普也成功吸引了衆多外地優秀人才落戶金普新區,爲當地打造千億級電子信息產業集群注入新的活力。

2023年年底,達利凱普以射頻微波MLCC領軍企業的身份,正式踏入資本市場,成爲該領域的「第一股」。目前,在射頻微波MLCC市場中,達利凱普不僅技術領先,還在收入、出口額及盈利水平上位居第一。作爲背後的操盤手,達利凱普董事長劉溪筆功不可沒。

85後的劉溪筆曾是一名專業的投資經理。在對企業完成投資後,她常常思考,如何用投資人的力量幫助企業打通後面的路。通過經驗積累和能力挖掘,她毅然轉型,成爲上市企業的掌門人,帶領團隊持續優化顯性管理模式。隨着人才競爭日趨白熱化,劉溪筆對於招攬人才、留住人才也有獨到的見解和策略。

證券時報記者:達利凱普是一家土生土長的大連經開區(金普新區)企業。生於斯,長於斯,能否談談金普新區對公司的影響?

劉溪筆:公司從2011年註冊之日起就始終扎根於大連經開區(金普新區)。成立之初,公司是一家由丹東市人民政府通過國資平台在經開區異地投資的混合所有制企業,由此也可以看出大連經開區(金普新區)對東北地區資本的吸引力。此後,公司經歷了國有資本退出、民營化改革等階段,並實現了上市。這其間,公司實現了和這片土地相互促進、共同成長的良好互動。

首先,金普新區通過金融手段陪伴公司成長,而公司對金普新區當地就業、財政均作出了一定貢獻,也讓戰略投資者實現了良好收益。2020年後公司謀劃上市,開展了唯一一次戰略性融資,金普新區的國資平台大連匯普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和中信產業基金均成爲公司股東,用真金白銀推動公司進一步壯大。從公司上市後的市場表現來看,上述戰略投資者均實現了數倍的財務回報。

其次,在發展過程中,公司深刻感受到了金普新區區位優勢帶來的便利。例如,在項目建設上,金普新區爲達利凱普提供了高端電子元器件產業化項目的用地支持,確保了項目的順利實施。項目在2020年3月正式開工建設,2022年一季度全線試投產成功,項目總體建設較原三年計劃提前一年完成。

達利凱普還發揮了良好的人才平台效應。統計數據顯示,公司員工(一線操作工除外)中,近一半都來自於山海關以南地區(筆者注:即非東北地區)——這在東北地區是極其罕見的,卻在金普新區實現了。

證券時報記者:投資機構寧波梅山保稅港區豐年致鑫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豐年致鑫)爲達利凱普第一大股東。據了解,您曾供職豐年致鑫,從2017年起擔任達利凱普董事長至今。從專業機構的投資人到上市企業的掌舵人,您是如何實現轉型的?

劉溪筆:作爲土生土長的東北人,我出生、成長都在瀋陽。在瀋陽完成高中學業後,我來到大連念大學。2007年,我在大學畢業後離開東北,在北京工作、生活了10年時間。在北京的這段時間,我曾在「四大」工作,前前後後完成了十幾家公司的IPO;之後,我成爲了投資人,並逐漸向企業管理領域轉型拓展。

當時,我面臨一個問題,即對企業的投資完成後,怎樣進一步幫助企業穩步向前走,這其中也離不開我們投資人親力親爲。當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時,我要幫助企業「更上一層樓」,從公司規模的擴張,到團隊的建設和能力提升,再到企業戰略佈局和調整,我的能力圈也不斷拓寬。在知識和能力的積累達到一定程度後,我開始接手這家公司,成爲掌舵人。

證券時報記者:經歷過專業機構投資人和上市公司掌舵人兩種角色,您認爲兩者最大的不同點是什麼?在身份轉型的過程中,您有哪些心得或經驗?

劉溪筆:金融業和實業(製造業)並非涇渭分明,但老話講隔行如隔山,二者還是有較大差異的。在投資人時期,我只要做好情報蒐集工作和戰略層面的分析,就能開展工作。

製造業的提升是一個細緻且逐步的過程,它不是簡單地引進一套管理模式就能解決所有問題的。我們曾嘗試引進日本和美國的管理方式,但經過一年半到兩年的實踐,我們發現這種方法並不適用。製造業的改善需要循序漸進,每一步都至關重要,不能跳過。

我才意識到,製造業的升級首先要將隱性管理轉變爲顯性管理。在許多中小企業中,管理往往是隱性的,缺乏明確的流程和制度。顯性管理之後,我們需要流程化,這是企業治理制度化的前提。制度化管理之後,我們追求管理過程中顆粒度的對齊,以及可追溯性,這是管理精細化的關鍵。

作爲投資人時,我堅持看方向和看人的投資邏輯。我知道企業家需要有想法和資源,但這還遠遠不夠。當我真正坐在企業管理者的位置上時,我發現除了想法和資源,還需要更多。企業已經積累了一些要素,團隊也具有基本的穩定性,我的任務變得更加清晰:一方面,要將更多的生產要素引入企業;另一方面,要帶領企業進行階段性的改善和提升,找到一套適合我們自己的發展路徑和管理邏輯。這些深刻的理解,是我作爲投資人時所未能體會到的。

證券時報記者:剛才您提到,公司有近一半的人才來自山海關以南,這在東北地區確實不可思議。能否談談您是怎樣做到的?有哪些獨到的經驗可以分享?

劉溪筆:我們將達利凱普的人才發展分爲兩個階段。在第一階段,技術人才資源較爲緊張,起初公司只有4—5個專業技術人員。當時,我還在擔任投資人,有比較多的機會接觸到電子產業企業、外資企業、民營企業等。當我以投資人的身份同他們交流產業等問題時,會得到較好的反饋,進而成爲朋友。隨着取得的共識越來越多,這些朋友漸漸被達利凱普吸引,就來到這裏工作。這是俗稱的「挖牆腳」,卻是公司吸引人才必不可少的一種手段。

被我們「挖牆腳」的不僅有國企和民營企業,還有外資企業。不管是日資企業,還是美資企業等等,公司始終對人才抱着開放的態度。因此,公司團隊的文化背景差異非常大,人才結構十分多元。

公司能夠吸引到行業優秀的的人才,也得益於金普新區的獨特環境,這裏有全球化的企業和開放的營商氛圍,讓我們自然而然地接觸到多元化的人才。

當然,多元化的人才團隊,也會帶來文化差異等問題,這需要管理者帶頭對團隊進行磨合,這就迎來了第二階段,即人才體系和企業價值體系的建立。達利凱普的做法是,通過充分的溝通形成共識,並從這套共識中提煉出企業的價值觀、方法論和目標。從本質上說,達利凱普的包容性和金普新區的包容環境是異曲同工的,都是在一個大的共識框架內,鼓勵人才的互動、協調、創新和試錯。

證券時報記者:您一直在說,公司的成功同金普新區是息息相關的。能否再具體講講,新區的哪些特有的政策或優勢,讓公司實實在在受益?

劉溪筆:公司所處的行業特點是資本密集和技術壁壘高,研發投入巨大。隨着自媒體的興起,「酒香也怕巷子深」,即使是B2B企業也需要重視網絡宣傳。2017年前,公司產品品質已實現一流,卻始終沒有知名度。2018年,公司在全國雙創比賽中獲得全國冠軍,在業內「一炮而紅」,知名度和行業地位均實現飛躍,而參加比賽其實是在新區的支持下得以實現的。經過了這次比賽,大家發現,原來在長三角、珠三角之外,還有一家東北的企業也擁有成熟的電子元器件技術,這側面幫助公司進一步打開國內市場。

科創型企業往往聚焦於研發和產品,卻容易忽略企業宣傳和市場聲譽。有爲政府不在於直接爲企業提供多少訂單,而是幫助企業「補位」,讓悶頭幹實事的企業真正發光發熱,金普新區無疑做到了這一點。

證券時報記者:在行業存在天花板的情況下,公司要如何突破限制,贏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劉溪筆:中國在全球射頻MLCC市場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有約700億元的市場。國內每年消耗全球60%至70%的MLCC,其中,中國自主產品僅佔10%的份額。這意味着,如果中國企業的產品能夠替代進口MLCC,至少有600億元人民幣的市場空間。

公司專注於射頻技術和陶瓷技術的積累,並結合先進產業應用場景,開發新產品並整合資源,以滿足客戶的需求。我們不僅致力於進口替代,還配合客戶適應新的競爭模式,包括產品小型化、低損耗、高功耗和高可靠性等要求。同時,我們也在探索如何在保證性能的同時降低成熟產品的成本,以滿足全球市場對性價比的追求。通過不斷的技術創新和成本管理,我們期望在射頻MLCC市場中實現持續增長。

此外,出海也是公司拓展第二增長曲線的一大舉措。目前,達利凱普的射頻微波MLCC產品在全球市場上的市佔率位列第五位。公司的產品和服務已經輻射到40餘個國家和地區,並陸續在日本、新加坡等地註冊了公司。未來,達利凱普將繼續深耕海外市場,不斷拓展新的業務領域和市場空間。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