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为什么投资中的损失,总被看作“失败”?

爲什麼投資中的損失,總被看作「失敗」?

紅與綠 ·  10/03 22:49

成功學、投資大師的成功之道、成功選股法……暢銷書們一般都會用類似的標題,因爲股票市場上,那些賺了大錢的投資人的案例往往吸引了幾乎所有人的注意力,失敗者的案例往往更重要,但卻常被忽視。

畢竟如芒格常說的:如果知道我會死在哪裏,那我將永遠不去那個地方。

正巧,What I Learned Losing a Million Dollars,中文名翻譯成《止損》這本書,講的就是一位交易員如何賠光全部身家並做了深刻反思的書。

作者吉姆·保羅,在不到1年的時間裏,從芝加哥交易所叱吒風雲的明星到一無所有,甚至失去了父母。

保羅認爲他早期在市場上的成功,是因爲他聰明,或者說是因爲他願意打破規則。直到他賠光所有家當還欠了一屁股債之前,他都沒想過自己之前的所向披靡完全是運氣好。

保羅在輸光所有錢並負債後,才明白成功交易絕非來自賺錢秘訣,而是要先搞清楚怎樣會導致賠錢。因爲他發現,成功的交易員各有各的方法,但輸錢的方式就那幾種。

比如,他認爲大部分投資人會將自我過度代入市場,將「市場倉位主觀化」,市場虧損應該是外部而客觀的損失,一旦把個人情緒帶進去,它才會變成主觀損失。

這本書也被視爲交易心理學的經典之作。塔勒布在推薦這本書時也很直接:「只給乾貨,不裝腔作勢,投資理財書中的珍稀之作。」

節選第六章《虧損的心理動態演變》,分享給大家,祝開卷有益!

「我現在不能棄守,因爲已經虧太多了。」——賠錢者最常說的話

1983年10月中旬,黃豆油倉位正讓我焦頭爛額的時候,我接到媽媽的電話:「你爸正在醫院準備動手術檢查癌症。他們說沒什麼問題,沒什麼大不了的,但還是要檢查一下。」

隔天手術後,她又打電話來說,癌細胞已經蔓延到我爸爸身體各部分,只剩6個月的時間。醫生幫他做了一個大腸終端造口,也要他馬上進行放射線化療。

兩個月後我接到爸爸的電話:「你媽不見了。不知道跑哪兒去。她昨晚出去,到現在還沒有回家。」後來才知道,我媽媽自殺了。她跳進俄亥俄河,溺水而死。

唯一的好消息是,她根本不曉得我破產了,因此原因不是我。

她尋短見是因爲父親病況嚴重,就快死了,她無法接受。如果她是因爲我才尋短見,我想我也撐不下去了,但他們並不曉得我也是狀況悽慘,只是外表看不出來,我們一家還是住在原來的房子,只是沒做原本的工作。他們知道我換了工作,但不知曉原因。

那個時候我爸爸住在療養院,請了一位全職護士照顧。每個週末,我和我弟弟輪流去看望他,我忙前忙後,陪伴着父親,眼見着他逐漸走向死亡。最後,他在1984年8月過世。

從1983年8月到1984年8月,我賠光所有的錢又負債40萬美元,失去了交易所會員、工作、董事席位和執行委員的資格,最後也失去了雙親。我失去所有對我很重要的一切,除了我太太和孩子。那真是非常糟糕的12個月。

說起這些事情,不是想博取各位的同情,而是想借此表達我對虧損本質的重要觀察。

我在市場上的虧損,與我個人生活上的損失並不相同;在拉斯維加斯賭輸錢,與市場上的虧損也不同,這些損失與我失去雙親不一樣,也與我失去交易所董事席位有異。

大家可能都知道,不管你做什麼生意,總是會有損失發生。燈泡製造商知道,每300個燈泡中總有2個是壞的。水果經銷商知道,每100個蘋果裏面總會有2個會爛掉。這樣的損失不會造成困擾,但若是意料之外的損失甚至是失去平衡,那就嚴重了。

知道做生意一定會有損失,和在市場上認賠、承認虧損,則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市場上的人通常很難主動(相對於水果販、燈泡商則是被動地接受)認賠(也就是接受並控制虧損,才不會拖累整個買賣活動)。

這是因爲損失總是被看做「失敗」,在生活中其他任何領域裏都一樣,「損失」這個詞都帶有負面含義。我們往往把損失等同於錯誤、不好和失敗,而將勝利視爲正確、良善和成功。

比方說,在學校的考試答錯了,就會失分。同樣地,我們在市場上虧了錢,也會認爲自己做錯了才會賠錢。

在《美國傳統英語字典》中,「lose」的意思是:(1)因爲死亡而被剝奪;(2)未能取勝(即輸掉比賽,或者被擊敗)。我們說「輸了」大多是指比賽輸了,但不知道怎麼搞的,輸/贏、對/錯,最後也跟賺錢/賠錢混爲一談。

然而參加比賽輸了,未必是因爲你做錯什麼,也許只是被擊敗而已。要是你沒參加比賽,只是個旁觀者,卻還是輸了,那你一定是對於比賽結果投注了(或者表達了自己對比賽結果的預測),那麼對於這場比賽你也許是賠了錢(或者預測錯誤),但你並未被擊敗。

01 外部損失與內在損失

「損失」有許多不同的類型。廣泛來說,掉了鑰匙是失去,遊戲或比賽輸了也是失去,包括錢、理智、自尊、自我控制、父母、賭注和工作等等,也都可能失去或輸掉。

但總而言之,「損失」可以分爲兩類:一是內在損失,例如自我控制、尊嚴、愛、理智;二是外部損失,例如賭注、遊戲或比賽、金錢。

外部損失是客觀的,內在損失是主觀的。也就是說,外部損失並非是主觀認定或個人詮釋,它是一個客觀事實。而內在損失則是根據個人(即主體)經驗來界定。

換句話說,要是一項虧損對你、我或任何人來說都一樣,這是客觀損失。要是這項虧損讓每個人的感受都不同,純粹是個人經驗來界定,那就是主觀損失。

比方說,每天都有幾萬人過世,但不是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損失」了什麼,除了少數親友和個人相關者。這種損失是內在損失,源自個人經驗的感受和反應。它是主觀的,而且只能通過個人來經歷。

至於,肯塔基輸了一場籃球比賽,不管對於球隊成員或旁觀者來說,都是一個外部的客觀事實。

這個客觀損失,不會因爲你的感受或反應而改變,只能被接受。不過對於球員或觀衆而言,若將球隊的成敗跟自己的尊嚴聯繫在一起,那麼這個外部損失就會被個人感受所取代,於是被內在化。

我們常常把損失、錯誤、不好、失敗看做是同一件事,因此「損失」在日常用語中,被視爲負面含義,也就不足爲奇了。但是在交易市場上,虧損應該被看做是之前說過的壞燈泡或爛蘋果,只是業務的一部分,必須淡定處之。

虧損不見得是錯誤,損失也未必是壞事。就算是一個很好的決策,也可能產生虧損。

同樣地,只是根據小道消息做買賣而賺到錢,反倒是件不好的事情,因爲你可能因此更加依賴那些不可靠的訊息。

市場虧損應該是外部而客觀的損失,一旦你把個人情緒帶進去,它才會變成主觀損失。自我過度涉入,讓你用一種負面的方式來看待,這個虧損就成爲一項失敗,是一個不好的事情,是一個錯誤。

我們的心理因素與自我都有關係,要是你在決策過程中能夠排除自我意識作祟,那麼你就能開始控制這種因爲心理因素造成的虧損。要防止市場虧損轉化爲內在損失,就要先搞清楚這種情況是怎麼發生的,然後才能避免。

02 市場虧損轉化爲內在損失

了解外部虧損轉化爲內在損失的關鍵,是要先分辨「事實」和「意見」的細微差別。

根據《美國傳統英語字典》的定義,「fact」(事實)是指已獲客觀證實的事物。而「意見」是一種個人的評估和盤算,意見的對錯則取決於是否符合事實,所以,有對、錯之分的是「意見」,「事實」沒有。

對於業務經營和市場交易來說,用「對」「錯」來形容是不合適的,也不該說是「贏」或「輸」。進市場做買賣,無關對錯或輸贏,而是你怎麼做決策。

決策是謹慎考慮、求取結論的過程,也就是在幾個不同方案之間下判斷、做抉擇,因爲在決策進行的當下,事實還沒發生,也不可能發生,必須仰賴日後諸多事件的揭示才會逐漸成形。

因此,決策不是在對與錯之間做選擇。日後等塵埃落定再回頭來看,決策是有優劣之別,但沒有所謂的對錯。

在交易市場裏,只有表達出來的意見才有對錯,而市場倉位也只是可以獲利和不能獲利,僅此而已。但由於前面說過的語意上的混淆,很容易把在市場上賠錢看成是一個錯誤。

如此一來,你把那個和金錢有關的決策(外部),看做是自己的名譽和尊嚴(內在)。

這就是自我意識介入交易倉位,開始以個人情緒看待市場,於是虧損也從客觀存在變成主觀認定,這就不再只是損失一筆金錢而已,而是一種個人的內在損失。

有個市場倉位情緒化的例子是,很多人常常會把賺錢的倉位出清,而賠錢的倉位卻死抱不放。這是因爲他們把賺錢和賠錢看做是自己智力或自我價值的表現,要是認賠就覺得是自己愚蠢或犯錯。這就是混淆了金錢價值和自我價值。

用「對」「錯」來形容市場倉位或交易,可分爲三種狀況:

(1)這是一種意見表達,也是我們都能做的;

(2)代表市場倉位和交易活動已經被個人情緒化;

(3)任何虧損(或成功)都會被內在化。

還記得一天賺24.8萬美元時,我是怎麼得瑟的嗎?「我」爲自己和別人賺了那麼多錢,「我」好聰明。

我當時並不知道,但那時候「我」所做的就是把市場倉位內在化。

03 內在虧損五階段

雖說,把市場虧損和人命死亡做比較,看起來會有點奇怪,通常我們也不會覺得市場虧損等同生死大事,但是經歷市場虧損,跟人在面對死亡時的心理過程竟是驚人地相似。

父親病危的時候,有位朋友送我一本討論絕症病人的書,叫《論死亡與臨終》,作者是伊麗莎白·庫布勒·羅斯。她採訪過200位絕症病人,確立了病人在得知病情之後的五個心理階段。

我們在很多人面對個人重大不幸事件時,例如配偶或孩子過世時,也都會看到相同的五個階段。我認爲虧損內在化的過程也與此相似。

而本書既是討論市場交易,就稱之爲「內在虧損五階段」。以下扼要介紹每個階段,並參照我個人在黃豆油交易時的相同特徵。

1.否定

聽到自己身罹絕症,病人的即刻反應是:「不,我沒有。不可能。」有些病人還會「貨比三家」尋求更多醫生的診斷,希望找到別的意見來安慰自己,刻意忽略那些和原來一樣的診斷,而強調比較樂觀的意見。

1983年9月到10月間黃豆油逐步低挫時,我的反應也是如此。那時候我正在賠錢,卻一味地否認行情已經反轉。

我只是覺得很火大,以爲這應該是讓我獲利千萬的好買賣,記得嗎?10月時我的虧損已經到了賠掉本錢的地步,但我甚至都不曉得自己是賠了多少。

這就是個人情緒化的否定。要是賺錢,一文一毛你都算得清清楚楚,賠錢卻不願或不敢坐下來算清自己賠掉多少錢,那麼你就是在否認虧損。

我當時也會去問別的交易員對行情的看法,這也是「貨比三家」、病急亂投醫。而且,當然,那些看漲的我才聽,看跌的就自動忽略。

2.憤怒

當事情再也否認不了時,代之而起的是生氣、或者憤怒、忌妒、怨恨。怒氣擴散至四面八方(例如護士、家人、醫生、治療),隨機投射到任何情境。我對挫折鬱積的怒氣,主要就是發泄在家人身上。有一陣子帕特和孩子們看到我像看見瘟神似的。

3.討價還價

在無法面對現實的第一階段和怨天尤人的第二階段後,病人會想要透過某種妥協來推遲必然的結果:「如果上帝決定把我從這個地球帶走,而且不願響應我的憤怒,也許他是要我好好地請求。」

1983年9月,我跟自己約定,只要行情反彈回升到8月底的水平,我就會平倉離場。到了11月,我只求不會賠本就好,希望自己可以回到之前沒做黃豆油交易的時候。

4.抑鬱

抑鬱是一種複雜的心理失調,對之長篇大論恐怕會逾越本書範疇。一般來說,揮之不去的悲傷情緒、疏離自我和親人、飲食和睡眠習慣的改變、欠缺活力、注意力不集中、優柔寡斷和拒絕聽從建議等等,都是抑鬱的症狀。

我當時沒去看醫生,所以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罹患抑鬱症,但1983年那個秋季我的確有許多類似症狀。黃豆油倉位讓我精疲力竭,睡不着、吃不下,四個星期就瘦了15磅,對過去喜歡的事情全都興趣缺乏,時時刻刻都覺得非常疲倦,無法專注於工作,更不願聽從那些叫我趕快認賠出場的意見。

5.接受

最後,病人會屈服於必然的結果。在這個階段中,溝通比較不依賴語言。庫布勒·羅斯指出,「接受」幾乎是不帶任何感情,只看到屈服和放棄。有些病人會戰鬥到最後一刻,始終抱持希望,幾乎不可能到達接受的階段。

越是努力躲避必然的死亡,越想去否定它,就越難抵達最後這個階段,可是誰也躲不掉啊,最後終究還是會到來。

同樣地,交易員最後也要面對無法逃避的現實,「接受」虧損,可能是自己「覺醒」了才認賠出場,或者是旁人迫使他不得不出清倉位。

以我的狀況來說是後者。如果不是旁人的逼迫,我絕對不會接受,認賠出場。

絕症病人在歷經各個階段時,往往還是會抱着希望。即使是最認命的病人都會盼望着一絲希望,也許是發現新藥物或新療法,或者期待着什麼新研究在最後一刻成功。

他們對那些帶來希望的醫生抱持無限的信心,儘管聽到壞消息,還是會從中找尋希望。我和別的交易員交換意見時,往往只注意那些跟我的倉位有關,尤其是有利的訊息。

04 內在虧損五階段和市場參與者

市場倉位內在化而出現虧損時,交易員就不知該如何是好(就像絕症患者聽到噩耗之後手足無措),然後就會進入內在虧損的五個階段。

他會否認這是個損失,認爲這套交易仍然有利可圖,只是還沒步上正軌。他會對經紀人生氣,對老婆發火,怨天尤人地咒罵市場,然後就開始跟老天爺或者市場討價還價,只要行情回升不讓他賠本,他一定馬上平倉離場。

接着,對於賠錢的倉位感到沮喪抑鬱。最後,就該認命啦,可能是自己清醒過來,也許是終於聽從分析師的建議賣出,或者是按金催繳員幫他斷頭強行平倉。

市場參與者並不一定會按照順序抵達接受階段,有些人可能在行情短暫回升之際獲得緩解,一再地跳回否定階段。

市場稍見反彈,他就認爲行情終於反轉了。等到行情再次滑落,他也再度陷於否定,然後感到憤怒,如此循環反覆。每次短暫回升,都讓他一再重複這些階段,而在此過程中虧損也越來越大。

就算是倉位仍然賺錢時,交易員或投資人也可能經歷這五個階段。

比方說,市場倉位雖然還是賺錢,但已經賺得沒以前多時的情況。這種狀況出現時,投資人可能還是念念不忘之前的高價,那時候這個倉位的獲利最多。他會否認行情已經結束,當市場屢現賣壓時,他的反應是生氣、憤怒。

然後他不知道要跟誰討價還價,發誓說只要行情再回到高點,他一定馬上獲利了結。接着,他會因爲沒有及時脫身而感到沮喪抑鬱,猶豫遲疑,甚至拖到賺錢的倉位反而出現虧損。

於是乎又回到否定階段,怨天尤人,等等,陷於惡性循環,導致虧損一再擴大。

我的黃豆油交易就是這樣。每次市場反彈,我就鬆了一口氣,以爲跌勢已經停了。捱過每段下跌之後,我彷彿才剛進入市場,倉位才剛建立,以爲自己會從新角度、新標準來檢視、判斷市場行情。

05 個別事件與連續過程

從本章前述可知,有些人真的會把外部損失內向化,球員和觀衆都可能把球賽結果,視之爲個人尊嚴或成敗在此一舉。

因此把原本應屬於外部的損失內化爲心理情緒,但要對一場籃球比賽的結果經歷否定、憤怒、討價還價、沮喪和接受等各個階段,雖不能說是不可能,但還是比較難以想象。爲什麼呢?因爲球賽是個別事件,有明確的結束。

至於另一種沒有明確結束點的活動所造成的損失,要把它從外部轉而內向心理化就容易得多。這是因爲連續過程中所產生的損失,和任何內在損失一樣,沒有預定的結束點,因此也就容易內化。

在這個連續過程中,參與者必須不斷地做決策,而這些決定都會影響到賺賠。反之,個別事件(如一場足球賽、賭輪盤、21點或其他賭場遊戲)都有明確結局,這正是外部損失的特徵。

個別事件造成的損失很明確,不能讓你任意解讀。要是我賭肯塔基籃球隊贏球,但它卻輸掉比賽,那我就是賭輸,這是個別事件造成的外部損失,沒什麼可以用嘴爭辯的。或者,我賭輪盤押在黑色21,球落在紅色17,那我就是輸了,沒什麼可說的。

交易市場則屬於連續過程的範疇,因爲市場倉位並未設置預定的結束點。

當然市場每天都有確定的開盤、收盤時間,但市場倉位並不因此而消失,實際上是可以永遠持續下去。

儘管市場虧損應該是外部損失,但因爲它是個連續過程的結果,也就容易被情緒內化。

在連續過程中,市場倉位沒有明確的結束點,既不知何時,也不知道會在什麼狀況下結束,這種對於未來的不確定,很容易觸發內部損失的五個階段,意即這個損失會逐漸被個人內化和主觀看待,因爲在市場中賠錢是個連續過程,沒人逼你承認它是個損失。

在這裏就只有你和你的錢,而市場則變成一個默不作聲的小偷。只要你不認賠出場,你可以自欺欺人地以爲那個倉位會賺錢,只是還沒步上正軌而已。

那個倉位可能正在賠錢,但你會告訴自己,還沒賣掉就不算賠錢,投資股票的人尤其會有這種想法,因爲你真的擁有那些股票,又不必應付什麼按金催繳,就更沒人逼你承認這是個損失。

從歷史的角度考慮問題,投資者的理性就會將超越他們的情感。這也是成功投資的唯一途徑。

編輯/ping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