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机构:美联储降息落地后,港股的反弹空间有多大?

機構:聯儲局減息落地後,港股的反彈空間有多大?

Kevin策略研究 ·  09/23 09:20

來源:Kevin策略研究 作者:劉剛 張巍瀚等

摘要

受聯儲局「非常規」減息50bp提振,港股上週大幅走高。正如我們持續提示,港股因爲對外部流動性更爲敏感,以及聯繫匯率制度下香港跟隨減息等緣故,短期內相比A股體現出更大的彈性。那麼,減息帶來的影響有多大,後續還有多少反彈空間?

1)爲何港股彈性更大?觀察聯儲局減息影響邏輯主要在於外圍寬鬆效果如何傳導進來。港股由於港幣掛鉤美元的聯繫匯率制度,使得聯儲局貨幣政策傳導更爲直接

2)港股哪些板塊短期內有望跑贏?首先,利率更爲敏感的成長板塊有望直接受益;其次,香港本地分紅、消費甚至地產有望受益於香港金管局和本地銀行直接降低融資成本;最後,部分出口鏈也有望受益於美國利率敏感部門如地產需求的潛在提升;

3)資金面情況如何?歷史經驗顯示在決定外資流向的三個因素中(海外流動性、地緣政治與國內基本面),國內基本面與政策發力往往更爲重要;

4)本輪反彈還有多少空間?聯儲局減息可以帶來階段性的更大彈性,但長期持續的上漲仍來自國內增長與政策。假設美債利率3.7-3.8%,風險溢價回到近年均值7%,對應恒指19,500-20,500點。更大空間則需後續政策發力推動基本面修復。

短期內,港股因爲對外部流動性敏感以及香港跟隨減息,彈性依然大於A股。行業層面,可以繼續關注對利率敏感的成長股(互聯網、科技成長,生物科技等),港股本地分紅和地產、以及受美國地產需求拉動的出口鏈。但中期維度,不宜將短期的彈性過於線性外推,類似於4-5月的反彈邏輯,在看到更大力度的財政支持前,寬幅區間震盪的結構性行情(高分紅+科技成長)依然是主線。

正文:減息落地後的反彈空間有多大?

市場走勢回顧

受聯儲局「非常規」減息50bp提振,港股市場上週大幅走高,其中恒生指數單週上漲5.1%重回18,000點以上,恒生科技更是大漲6.4%。恒生國企與MSCI中國指數也分別上漲5.1%與4.4%。與此同時,港股出現了久違的板塊普漲行情,其中直接受益於聯儲局與香港本地減息的板塊,以及海外需求潛在修復出口相關的房地產(+7.8%)、原材料(+6.6%)可選消費(+6.3%)等領漲,而多元金融(+1.5%)與信息技術(+1.7%)漲幅較低。

圖表:上週MSCI中國指數明顯反彈,其中地產與原材料領漲,但多元金融與信息技術漲幅相對有限

資料來源:FactSet,中金公司研究部
資料來源:FactSet,中金公司研究部

市場前景展望

上週全球投資者最爲矚目的事件莫過於聯儲局減息大幕的正式開啓,這是自2020年3月新冠疫情聯儲局大幅寬鬆以來的首次減息,同時也宣告着自2022年3月以來聯儲局快速大幅加息以應對通脹的緊縮週期的結束。雖然減息早已是市場共識,但到底是減息25bp還是50bp,直到「靴子落地」那一刻前仍處於兩可之間,且各有利弊。最終結果超出華爾街的普遍預期,以並不多見的50bp「非常規」減息開局。

「非常規」減息的好處是可以迅速以應對「可能但還未顯現」的增長壓力,但壞處是容易讓市場擔心「做實」了衰退擔憂。畢竟,從歷史上看,這種「非常規」減息一般都是非常之舉,如2001年互聯網泡沫、2007年金融危機,2020年疫情。正因如此,聯儲局主席鮑威爾才努力通過強調沒有衰退跡象,不能線性外推減息路徑,自然利率高於歷史,點陣圖遠端路徑比市場預期得更爲平緩等「多管齊下」的方式,營造出一種「領先於市場」、隨時可以做更多,但又不是因爲衰退壓力而被迫着急做得更多的形象。

從短期全球市場的反應來看,情緒是積極的,寬鬆交易更佔上風,美股標普500指數創下歷史新高,成長風格漲幅更大。這一背景下,正如我們曾在多篇報告中提示,港股因爲對外部流動性更爲敏感,以及聯繫匯率制度下香港跟隨減息等緣故,短期內彈性更大,上週港股大幅反彈「收復失地」,A股依然「不溫不火」的差異表現便是很好的例證。那麼,減息帶來的影響有多大,後續還有多少反彈空間?

1)爲何聯儲局開啓減息後,港股爲何彈性更大?對於包括港股在內的中國市場而言,觀察聯儲局減息的影響邏輯主要在於外圍寬鬆效果如何以及能否傳導進來,即聯儲局提供了寬鬆條件後,國內政策在這一環境下如何應對。

相比A股,港股由於港幣掛鉤美元的聯繫匯率制度,使得聯儲局貨幣政策傳導更爲直接。聯儲局減息後,香港金管局隨即將基準利率從5.75%下調至5.25%,香港商業銀行也相應下調最優貸款利率25bp降低香港本地的融資成本,直接改善港元流動性環境,使得聯儲局寬鬆效果得到更爲直接的傳導。

對比之下,受到利差、匯率等多方面的約束,週五9月LPR「意外」按兵不動,使得海外的寬鬆環境無法有效傳導,這也解釋了這兩天A股和港股市場的明顯差異。此外,港股行業結構差異導致盈利更好(《尋找盈利亮點和超預期領域:港股2024年中報業績預覽》)、估值和倉位出清更爲徹底,也都是港股具有更大彈性的原因。

圖表:近期港股市場與A股呈現明顯分化走勢,聯儲局減息後的表現更加明顯

資料來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資料來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香港金管局跟隨聯儲局減息,香港商業銀行上週同樣下調最優貸款利率25bp

資料來源:Bloomberg,中金公司研究部
資料來源:Bloomberg,中金公司研究部

2)港股哪些板塊短期內有望跑贏?基於同樣的邏輯,行業層面的受益程度也取決於對於寬鬆傳導的敏感程度。

首先,聯儲局減息下,對於利率更爲敏感的成長板塊,如恒生科技,生物科技、科技成長等有望在市場表現上直接受益,這也是自7月美債利率快速下行以來,生物科技板塊領漲的邏輯。

其次,聯繫匯率制度下香港金管局和本地銀行減息也將直接降低香港本地的融資成本,香港本地分紅、消費甚至地產有望受益,MSCI香港指數上週幾乎領跑全球各主要指數,其中可選消費與金融等領漲。

最後,由於我們判斷本輪美國減息週期並非深度衰退,利率快速下行可以提振美國利率敏感部門如地產需求的提升,因此對相關出口鏈也有提振效果,近期部分出口地產鏈相關如家電板塊同樣表現不俗。

圖表:上週MSCI香港本地指數幾乎領跑全球各主要指數,其中可選消費、工業與金融板塊領漲

資料來源:Bloomberg,中金公司研究部
資料來源:Bloomberg,中金公司研究部

3)資金面情況如何,外資是否流入?從傳導機制上看,聯儲局減息週期中,美國與他國利差收窄與美元階段性走弱有助於緩解新興市場資金流出壓力。此外,減息雖然未必代表「衰退」但往往也伴隨着美國階段性的增長下行,可能提供一定資金外出尋找更高回報的動力。

上週港股市場的反彈中,我們注意到南向資金加速流入,受EPFR統計口徑只截至週三的原因,無法捕捉減息後周四和週五兩天的資金變化,上週的海外主動資金依然流入A股和港股,只不過流入規模收窄,但我們認爲應該有部分交易型資金的重新流入。本週的數據將提供更爲清晰的情形。

至於更爲長期的資金流入,則並非只是減息單一因素所決定的,歷史經驗顯示在決定外資流向的三個因素中(海外流動性、地緣政治與國內基本面),國內基本面與政策發力往往更爲重要。2019年聯儲局減息外資繼續流出市場寬幅震盪,而2017年聯儲局即便加息外資依然流入中國市場指數級別上漲就生動地說明了這一點。

圖表:2019年聯儲局減息期間,外資在國內基本面相對疲弱以及中美貿易摩擦等因素影響下依然流出中國

資料來源:EPFR,Bloomberg,中金公司研究部
資料來源:EPFR,Bloomberg,中金公司研究部

4)本輪反彈還有多少空間?90年代以來6次聯儲局減息週期的歷史經驗顯示,短期內港股彈性更大,減息後1個月恒指平均上漲3.8%,但這種不區分宏觀背景的簡單歷史只能做一個粗略參考,更應該關注與當前類似的歷史階段。

我們認爲,當前更類似2019年週期,即美國衰退和國內強刺激都不必然。在2019年週期中,A股和港股大幅反彈恰恰是2019年初鮑威爾表示停止加息的1-3月,而非正式減息的7-9月。究其原因,在2019年初鮑威爾表示停止加息時,中國也決定降準,內外部形成共振。

相反,4月後政策重提「貨幣政策總閘門」與聯儲局寬鬆反向,因此即便聯儲局7月正式減息,A股和港股也整體維持震盪。參照2019年經驗,減息後成長股走強,醫療保健、可選消費、信息技術板塊領漲;人民幣匯率並未大幅走強;外資也持續流出,直到2020年9月後才轉爲流入。換言之,聯儲局減息可以帶來階段性的更大彈性,但長期且持續的上漲依然來自國內增長與政策。

圖表:以2019年爲例,1-3月國內政策寬鬆市場大幅反彈,但4月後即便聯儲局減息市場依然呈現結構性行情

資料來源:Bloomberg,中金公司研究部
資料來源:Bloomberg,中金公司研究部

MSCI中國指數上週4.4%的反彈中,風險溢價是主導,貢獻了超4ppt,無風險利率小幅貢獻約0.3ppt。我們測算:

1)考慮到當前10年美債利率降至3.6-3.7%已充分計入減息預期,假設美債利率維持在3.7-3.8%,風險溢價回到過去5年均值的7%(當前爲8.7%,今年5月低點約6.7%,而2023年初低點爲6.1%),對應恒指約19,500-20,500點

2)更大的空間則需要後續政策發力推動基本面修復,當前我們自下而上測算全年增長2%(市場一致預期約10%可能過於樂觀)。不過,這一預期短期並未兌現,上週9月LPR減息預期落空也說明了預期「強刺激」的門檻依然較高。後續存量房貸利率下調、能否進一步減息以及更大力度的財政支持都是需要關注的方向。

圖表:過去一週港股市場反彈過程中,無風險利率貢獻約0.3ppt而風險溢價回落貢獻超4ppt

資料來源:Bloomberg,中金公司研究部
資料來源:Bloomberg,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若10年期美債維持3.7-3.8%,風險溢價回落至2018年以來均值,港股有望反彈至19,500-20,500水平

資料來源:Bloomberg,中金公司研究部
資料來源:Bloomberg,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更大的空間則需要後續政策發力推動基本面修復與盈利增長

資料來源:Bloomberg,中金公司研究部
資料來源:Bloomberg,中金公司研究部

操作上,短期內,港股因爲對外部流動性敏感以及香港跟隨減息,彈性依然大於A股。行業層面,可以繼續關注對利率敏感的成長股(互聯網、科技成長,生物科技等),港股本地分紅和地產、以及受美國地產需求拉動的出口鏈

但中期維度,我們也提示不宜將短期的彈性過於線性外推,類似於4-5月的反彈邏輯,在看到更大力度的財政支持前,寬幅區間震盪的結構性行情(高分紅+科技成長)依然是主線

首先,高分紅作爲應對長期整體回報下行的穩定「現金」回報資產,依然具有長期配置價值,可以借近期回調機會再擇機介入,只不過內部跟隨經濟環境沿着週期分紅、銀行分紅、防禦分紅、國債和現金的順序依次傳導。

其次,部分政策支持或景氣向上板塊仍有望受到利好提振而體現出較大彈性,如具有自身行業景氣度(互聯網、遊戲、教培)或者政策支持的科技成長(科技硬件與半導體)。

圖表:以2019年爲例,1-3月國內政策寬鬆市場大幅反彈,但4月後即便聯儲局減息依然市場呈現結構性行情

資料來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資料來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歷次減息後A股上證指數表現

資料來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資料來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歷次減息後港股恒生指數表現

資料來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資料來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減息初期港股反彈明顯跑贏A股,上漲概率也更大角度

資料來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資料來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具體來看,支撐我們上述觀點的主要邏輯和本週需要關注的變化主要包括:

1)聯儲局減息「靴子落地」,50bp非常規開局部分超出市場預期。北京時間9月19日,聯儲局如期開啓減息,但減息幅度讓市場意外,以50bp「非常規」的方式開局,使聯邦基準利率降低至4.75%-5%。歷史上,減息50bp起步的情形只有在經濟或市場緊急時刻才出現,例如2001年1月科技泡沫、2007年9月金融危機,2020年3月疫情等。與此同時,更新的「點陣圖」預計,年內將再減息兩次共計50bp,2025年減息4次100bp,2026年2次50bp,加上此次50bp 減息,使得整體減息幅度達到250bp,利率終點爲2.75-3%。同時,爲了努力打消市場對於當前減息路徑的線性外推,鮑威爾還強調,沒有設定固定利率路徑,可以加快,也可以放緩,甚至選擇暫停減息,會根據每次會議情況而定。並且強調沒有看到任何衰退跡象,勞動力市場降溫,但通脹問題上並未取得勝利。

2)中秋假期旅遊消費情況修復程度較好。2024年中秋假期國內人均旅遊消費相比2019年的恢復度創新高。據文化和旅遊部數據中心測算,全國國內出遊1.07億人次,按可比口徑較2019年同期增長6.3%;國內遊客出遊總花費510.47億元,較2019年同期增長8.0%;人均旅遊消費恢復到2019年同期的101.6%,超過今年元旦、春節、清明、五一、端午的恢復度,創恢復程度的新高。尤其今年中秋在華東地區遭遇強颱風的背景下,依然能夠實現較好的修復。後續即將到來的十一黃金週修復情況同樣值得關注。

3)9月LPR暫時按兵不動。9月20日央行公佈的LPR報價數據顯示,9月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報價分別保持在3.35%、3.85%不變。此次LPR暫時按兵不動可能是考慮到近年來銀行淨息差持續下行以及人民幣匯率等約束後的結果。近期央行貨幣政策司司長鄒瀾也明確指出受「存款搬家」以及銀行淨息差收窄幅度等因素影響,短期減息可能仍面臨約束[1]。因此,央行需要綜合考量後續下調房貸利率以及減息等政策工具對於銀行淨息差的衝擊。

4)本週南向資金持續流入,海外主動資金繼續流出。具體看,來自EPFR的數據顯示,截至9月18日,海外主動型基金繼續流出海外中資股市場,流出規模約爲1.5億美元,相較於此前一週的2.5億美元有所收窄,已連續71周流出。與此同時,海外被動型資金流出增加至1.8億美元(此前一週流出1.0億美元)。不過聯儲局減息後的外資流向需要等待下週數據才能體現。南向資金本週延續流入,僅有的兩個交易日中流入規模爲60.0億港幣,相較此前一週流入125.3億港幣有所收窄。

圖表:截至上週三。海外主動資金持續流出海外中資股市場

資料來源:EPFR,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資料來源:EPFR,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編輯/lambor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