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如愿A+H,美的集团国际化危与机

如願A+H,美的集團國際化危與機

藍鯨財經 ·  09/20 14:29

作者:銠財研究院 古道

港市近三年最大IPO來啦。

9月16日,美的集團公佈配發結果:全球發售約5.66億股H股股份,香港公開發售佔約5.0%,國際發售佔約95.0%。最終發售價每股54.8港元,全球發售淨籌306.68億港元。

9月17日,美的集團上市首日上漲7.85%,收盤報收59.10港元。19日再漲5.15港元。兩個交易日大漲16.56%,相比之下A股僅累漲2.79%。H股與A股漲幅差異巨大,這不僅讓人生疑,到底是H股太便宜還是A股被低估?

如願「A+H」可喜可賀,但值注意的是,此次H股發行價摺合人民幣約49.96元,相較9月13日美的A股63.51元收盤價折價超20%,此番國際化出海相當於打了個八折。手心手背都是肉,美的港股上市兩天,A股與H股冰火兩重天的走勢值得深思。

去年8月,美的集團宣佈基於公司深化全球戰略佈局。招股書稱,本次募資用於全球研發投入,智能製造體系的持續建設及供應鏈管理的升級,完善全球分銷渠道和銷售網絡,提高自有品牌的海外銷售,以及運營資金及一般公司用途。

龐大市場、誘人增量,海外故事確實很香,只是能否如願、配不配上這份資本熱情,還需時間作答。

折價發行 真的不差錢?

折價發行H股,是A股企業赴港上市的老問題。比如天齊鋰業就曾出現「對摺」上市情況。背後是流動性緊、估值低、融資難的現實。2023年9月香港特區政府宣佈成立促進股票市場流動性專責小組,用以全面檢視影響香港股市流動性的因素。

此番選擇逆勢上市,美的集團勇氣可嘉。只是也需警惕發行新股是否造成利潤稀釋、權益攤薄,進而影響A股估值。

2021年—2023年,美的集團營收增速分別爲20.18%、0.68%、8.1%,淨利增速分別爲4.96%、3.43%、14.10%。

可以看到,營利增長均存一定波動性。好在2024上半年,營利取得久違的同步雙位數增長,前者2172.74億元,同比增長10.30%;淨利208.04億元,同比增長14.11%。

表面看,公司並不「缺錢」印象。2024年4月股東大會上美的相關負責人表示,赴港上市不是爲募集資金,現在美的集團一年分紅200多億元,減少分紅就可以解決資金問題,最根本原因是港股具備突破性、便利性和快速性。

截至2024年6月末,公司貨幣資金規模1019.5億元,應收賬款438.59億元。總負債3303.47億元,其中應付賬款849.66億元,短期借款185.45億元,長期借款398.32億元。

資產負債率呈增長態勢,2022年—2024年6月末分別爲64.05%、64.14%、65.2%。同期,另一家電龍頭海爾智家僅爲59.85%,58.2%、58.60%。

行業分析師王婷妍表示,家電企業資產負債中包含大量的經營性負債,雖不能簡單用其高低來衡量企業債務狀況,卻仍是整體評估財務健康狀況的重要指標。尤其當消費市場增長乏力時,適當合理地控制負債與資產規模增速,是企業穩健經營策略的一種重要體現。

看看逐年攀升的應收賬款,不算苛求。2022年—2024年6月末分別爲282.38億元、328.85億元、438.59億元,同比增長14.62%、16.46%、20.31%,增幅均高於同期營收。除了佔用流動資金,還對資金週轉、運營效率、財務成本等構成挑戰,更需警惕壞賬減值風險。折射出市場話語權、產品競爭力亟待提升。

綜合以上幾項財務指標來看,美的集團並非高枕無憂,也在負重前行。後續如何利用好港股優勢,成爲具有國際化視野與基因的企業是一大看點。

構建第二主場多迫切

資本國際化僅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業務國際化關鍵還看產品競爭力。

目前,美的集團主要依靠智能家居業務(ToC)與商業及工業解決方案(ToB)兩大業務。前者產品包括空調、冰箱、洗衣機、廚房電器等日常家用電器,是傳統基本盤。工業解決方案業務包含新能源及工業技術、智能建築科技、機器人與自動化,承擔着美的高端製造轉型、第二成長曲線重任。

2024上半年,工業解決方案營收467億元,同比增加7%。其中,新能源及工業技術、智能建築科技、機器人與自動化分別貢獻171億元、157億元、139億元,同比增長26%、6%、-9%。機器人自動化下降主因工業機器人仍處去庫存階段,需求不足。

至於智能家居業務,伴隨消費市場內卷、存量紅海競爭,日子同樣不輕鬆。2024上半年,美的集團國內市場收入1261.98億元,同比增長8.37%,較上年同期11.09%增速有所放緩。海外市場則同比增長13.09%,至910.76億元,這也是美的堅定加速出海的一個重要原因。

細分產品看,2024上半年的家用空調、乾衣機、冰箱等市場份額均出現不同程度下滑,分別下行2.5%、0.3%、2.2%。要知道,美的不涉及電視業務,上述日常消費大件一直是美的傳統強項,下滑自然是不利信號。

截至2024年6月30日,美的存貨規模403.29億元,同比大幅增長19.70%。2020年—2023年分別爲310.77億元、459.24億元、460.45億元、473.39億元,呈逐年上揚態勢。

當然,這非一家之痛。奧維雲網推總數據顯示,上半年國內白色家電零售市場規模2319億元,同比下滑7%。

面對市場頹態,2024年1月舉行的美的集團經營管理年會上,美的集團董事長兼總裁方洪波表示,全球突破是當下最核心的戰略之一,要在海外市場構建第二個主場,堅定自主品牌優先戰略。

全球市場夠大、競爭同樣更激烈。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顯示,2017年至2023年,全球家電市場銷售額CAGR僅爲3.5%。因此想要構建第二主場,硬核產品力是繞不過的核心。

行業分析師王妍婷認爲,產品國際化不僅依賴高質量的產品本身,還包括有效的渠道策略、優質的售後服務、適應當地需求的產品設計以及深入的市場分析和適應性調整。這些因素共同作用,影響着美的第二曲線的養成、構建第二個主場的勝算。

商譽超299億元,全球化不只是「買買買」

審視美的全球化佈局,庫卡集團是關鍵一子。

公開資料顯示,庫卡是全球四大工業機器人制造商之一,2017年美的斥資300億元將其收入旗下。然而第二年庫卡業績便開始變臉,訂單收入33億歐元,同比下滑8.5%;營收32億歐元,同比下滑6.8%。淨利潤只剩9966萬,同比大滑85%。

2020年,庫卡集團淨利更由盈轉虧、虧額高達8.0892億,直至2021年才有所好轉。2023年報中,美的稱庫卡集團的訂單量與營收均創歷史新高,其中中國表現尤突出,收入貢獻由2020年的15.0%升至2023年22%以上。庫卡中國專項推動海外產品製造本地化,目前在國內設有3家工廠,機器人年產能超10萬台。

行業分析師孫業文表示,中國地區業務成爲庫卡業務扭轉的關鍵。考量在於,藉助國外優勢技術發展國內市場,並非美的出海的應有之義,也讓構建第二個主場的戰略初衷打些折扣。

截至2024年6月末,美的集團商譽賬面餘額299.87億元,其中庫卡集團佔比近80%。上半年計提商譽減值準備5.46億元。

除了庫卡,2016年美的集團收購東芝家電業務主體「東芝生活電器株式會社」 80.1%股權;同年10月底又完成意大利 Clivet80%的股權收購。

以2023年爲例,OBM業務收入已佔美的海外智能家居業務收入40%以上,主要以東芝、美的及Comfee品牌爲主,在衆多海外市場已展現出較強競爭力。

放眼歐美成熟市場,當地品牌認知度、渠道壁壘較高,國內企業想要分羹奪食,多數會採取自主品牌+收購當地品牌模式,OBM業務佔比較高。

好處在於可快速擴展市場,對產品擁有完全控制權,研發力與品牌運營力是一次不錯提升。考驗在於,需要投入大量的資源,包括研發、生產、營銷、渠道建設等。2024上半年,美的銷售費用高達214.56億元,同比增長25.23%,分析認爲國際化鋪路是考量之一。

梳理可見,美的集團全球化出海之路起步很早,但多以買買買爲主。看似省時省力,實則是充滿挑戰的一條路。中外企業在管理方面存在較大差異,併購後的整合融合、業務協同是一個相對漫長過程。一旦標的成色不足、當地市場政策環境變化、自身賦能運管力跟不上,金瓜也可能變暗雷,反成爲業績發展包袱。

努力講透國際化故事

2024年7月,美的集團2024年第二次臨時股東大會選舉方洪波、王建國、伏擁軍、顧炎民、管金偉、趙軍爲董事。何享健、何劍鋒父子均不在其列,一度引發廣泛關注。

有輿論分析認爲,何劍鋒退任雖出乎意料,卻或正是美的集團戰略調整的一部分。長期以來,其在董事會角色更多代表家族利益,退出可能標誌着公司將向更專業化、現代化、開放型治理邁進。

細觀,管金偉、趙軍是首次當選董事。獨立董事中,許定波、肖耿、劉俏、邱鋰力也均爲新人。10名董事會成員中,6人是新面孔,堪稱一次大換血。

肖耿,現任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實踐教授及政策與實踐研究所所長;許定波,現任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法國依視路會計學教席教授並擔任副教務長;劉俏現任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邱鋰力現任微軟亞洲研究院副院長。

都說流水不腐、新人新氣象。新董事會疊加港股上市,美的集團正在開啓一個新徵途。與狼共舞中,更多機遇與更多挑戰交織,前景究竟如何、能否硬核實力秀肌、講透講好國際化故事,不妨讓子彈再飛一會。聲明:本文內容僅代表該投稿文章作者觀點,不代表藍鯨號立場。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