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国内电池产能被低估?摩根大通:潜在额外产能达700GWh,至少需要3年才能消化

國內電池產能被低估?摩根大通:潛在額外產能達700GWh,至少需要3年才能消化

華爾街見聞 ·  09/12 17:49

摩根大通認爲,超700GWh的「在建固定資產」需2027年底才能完全消化,這一現象在二線電池製造商中尤爲明顯。三線企業可能會在未來幾年耗盡現金並悄然退出市場。然而,考慮到市場已經集中,這些企業的退出幾乎對行業競爭格局沒有影響。

近年,隨着市場供需變化,中國主要電池製造商開始調整產能擴張計劃。

近日,宜春某大型鋰雲母企業證實,寧德時代在宜春的礦山確實已停產;國內碳酸鋰巨頭志存鋰業集團「檢修」的消息在業界傳開,不少業界人士將此視之爲行業「減產保價」信號。

據新浪財經,在電池上游領域的正負極、電解液、結構件等環節,寒銳鈷業、中元股份、新宙邦、多氟多、震裕科技等諸多企業從2023年下半年開始陸續公告終止、縮減了部分投資計劃。

然而,摩根大通表示,儘管產能擴張放緩,但仍有超過700GWh的潛在產能未被消化,一些二線電池廠商行業消化產能仍需時日。

超過700GWh的電池產能仍處於「在建固定資產」,預計2027年底消化

摩根大通在最新研報中指出,目前業內人士指導的2025年的產能計劃將比兩年前設定的目標下降25-80%。根據公司指引,2025年的產能預測較2022年底減少了35%。這反映出電池製造商們對市場需求變化的謹慎態度。 行業產能利用率正在改善, 預計2025年行業整體產能利用率將提高2-3個百分點。

那麼,計劃中的產能項目去了哪裏?摩根大通認爲,有大量的產能現在被擱置爲「在建固定資產」。

目前中國有超過700GWh的電池產能仍處於「在建固定資產」狀態,這些項目大多尚未啓動或處於待轉固狀態。

摩根大通預計,這些產能需要到2027年底才能完全消化。這一現象在二線電池製造商中尤爲明顯,例如中創新航在2023年底的固定資產建設規模已達460億元人民幣,高於寧德時代的250億元人民幣。

二線廠商的挑戰

摩根大通還指出,二線電池製造企業爲了避免在財務報表中計入折舊費用,選擇推遲將「在建固定資產」轉化爲正式的固定資產。但是,這也導致了這些企業的設備供應商,如無錫先導和杭科的收入受到影響。據計算,其收入在2024年上半年同比下降了10-20%。

具體來看,二線企業在2024年上半年將「在建固定資產」轉化爲固定資產的比例不到20%,而行業龍頭寧德時代的轉換率則達到了約40%。

市場集中度提升、海外擴張,國內產能競爭加速

儘管行業面臨產能過剩的壓力,但龍頭企業寧德時代依然保持着穩定的市場地位。

摩根大通的報告顯示,中國前五大電池製造商(CR5)的市場份額從2015年的約50%提高到目前的87%。其中,寧德時代和比亞迪的市場份額始終穩定在73-74%左右。CR10則從60%升至97%。預計未來三到五年,集中度可能繼續上升。

過剩產能主要來自三線廠商,摩根大通指出:

三線企業可能會在未來幾年耗盡現金並悄然退出市場。然而,考慮到市場已經集中,前10名以外的企業退出與行業的競爭格局幾乎無關。

除了國內市場外,中國電池製造商也在加速佈局海外市場。

報告指出,寧德時代、億緯鋰能等企業計劃於2026年後在匈牙利等地啓動新的生產線,這將對國內產能利用率形成一定壓力。隨着國際產能逐漸釋放,這可能加大對國內產能利用率的壓力。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