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十年最差暑期档,差的不仅是票房

十年最差暑期檔,差的不僅是票房

摩爾金融 ·  09/04 08:21

斑馬消費 陳碧婷

2024暑期檔,電影總票房僅爲116.4億元,同比下降43.5%。

如果想甩鍋,理由有很多,巴黎奧運會分流,《黑神話:悟空》搶熱度,再不濟還有消費降級兜底。

然而,售價最低268元的《黑神話:悟空》,一週銷量破千萬份;票價幾千的演唱會場場火爆。如果電影業真的想反思,根本原因還是供給端。

2020年-2022年的行業特殊時期,確實影響了電影市場的正向循環。但是,面對越來越成熟觀衆,電影業趨於同質化的內容生產,只會讓行業離回歸正常越來越遠。

中秋檔、十一檔、2025賀歲檔,還值得期待嗎?

暑期檔,爲何失利?

今年暑期檔有點難評。電影場次較去年同比增長10.5%,創暑期檔歷史新高,但票房數據卻是十年最差(剔除2020-2022年特殊三年數據)。

貓眼專業版顯示,2024年6月1日至8月31日,我國暑期檔電影票房116.4億元,較去年的高峰206.2億元,下降43.5%;觀影人次2.84億,下降43.6%。

拉長時間來看,2020年之前,暑期檔票房基本能穩定在170億左右,今年直接減少50多億,比2015年的124.5億票房還少了8億,縮水嚴重。

是票價高導致消費者不想去電影院嗎?非也,今年暑期檔票價基本與去年持平,且很多地方的電影票價都在打折,30元出頭的票價並不少見。

暑期檔失利,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拳頭產品的帶動。往年暑期檔,常常是「幾超幾強」或「一超多強」局面,尤其是去年,出現了4部20億+票房的影片,共同拉升大盤;今年,破10億元票房的電影只有2部,破5億的也僅有3部。

比暑期檔票房兩極分化愈發嚴重的是,去年暑期檔票房top10電影中,僅有2部好萊塢大片,今年好萊塢引進片佔了4部,進口片累計票房也創2020年以來同期新高。

這並非因爲中國觀衆又對好萊塢大片感興趣了,而是國產電影沒撐起來。好萊塢大片,也沒能回到當年的票房巔峯。

去年還是國產片票房靈藥的陳思誠、烏爾善,在視覺衝擊上下足了功夫。短短一年時間,竟然也被市場拋棄了,《解密》票房3.3億元,《異人之下》僅僅過億元,均不及預期。

電影市場爲了穩住觀衆的熱情,不得不採取舊片重映的模式。《你的名字》《灌籃高手》《孤注一擲》《食神》等影片相繼重映,試圖吸引觀衆走進影院。

電影市場,斷糧了

電影市場缺乏拳頭產品,且整體票房不佳,這一切都指向一個問題:國內電影市場的供給短缺。

這裏所說的供給問題,不僅指投資變少,製作數量下滑;也是因爲,行業創作模式變得更加功利,越來越跟不上觀衆審美的快速變遷。

2018年之後的影視娛樂行業調整,2020年-2022年的間歇性斷檔,行業資金短缺帶來的供給數量下滑,顯而易見。

根據國家電影局公示,2022年全國電影備案數量僅有1876部,相比2019年的3310部,近乎腰斬。

這其中,還有不少影片完成備案後,並未如期製作完成。以光線傳媒爲例,前兩年備案的《二郎神》《妲己》《姜子牙2》仍在前期策劃中,《紅孩兒》項目據悉已經被砍。

更深遠的問題在於,資金短缺壓力下,影視投資方和整個產業鏈條,都想盡快收回成本。除了抱團取暖,往往選擇與大導合作,爲票房增加保障,行業資源進一步集中。

但頭部生產力也並不靠譜。

一方面是票房成績本身並不穩定,另一方面,他們往往迷信過去的成功經驗,但觀衆的喜好變了。

徐崢曾靠現實主義題材大火,暑期檔上映的《逆行人生》卻被批懸浮不接地氣,票房不到4億元;陳思誠的《解密》雖有創新,但近年觀衆對主旋律題材已然審美疲勞,同樣不及預期。

特殊三年之後,國內電影產業一直深陷「投資減少-供給量下降-觀衆無片可看-票房下降-投資減少」的惡性循環。

去年暑期檔的火爆成績,給行業打了一針雞血。可後面的十一檔、賀歲檔,今年的五一檔、端午檔,現在的暑期檔,還是被打回原形。

好在,行業內仍然有人在努力提升產品供應,比如,管虎新作《東極島》、馮小剛的《抓特務》,賣相都還不錯。

但是,電影市場的頹勢,僅靠一兩部作品還難以推動。市場何時回到「優質產品-觀衆熱情-資本獲利」的正向循環?還得讓子彈飛一會兒。

電影巨頭,誰贏誰輸?

暑期檔長達92天,往往成爲衆多影視公司重要的業績支撐。與往年傳統影視公司佔大頭不同的是,今年互聯網影視板塊的貓眼娛樂和淘票票(阿里影業01060.HK),囊括了所有的頭部項目,成爲妥妥的大贏家。

貓眼娛樂(01896.HK)是票房top1《抓娃娃》的第三齣品方,和淘票票合作出品了票房top2《默殺》,市場參與度越來越高。

票務平台公司之外,今年最大的意外是萬達電影(002739.SZ)。與陳思誠「分手」後,萬達電影主投影片票房失利。好在,轉投中國儒意後,萬達電影釋放出不少頭部項目。暑期檔主控的《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斬獲2億票房;擔任第二齣品方的《抓娃娃》票房32億+。

而曾經的行業王者——博納影業、光線傳媒及華誼兄弟(300027.SZ),均出師不利。

博納影業(001330.SZ)主控的《傳說》票房不足8000萬;華誼打磨的《來福大酒店》《狗陣》票房不足1億;光線傳媒(300251.SZ)也不樂觀,但擔任第二齣品方的《掃黑·決不放棄》票房近2億元,《從21世紀安全撤離》僅破億元大關,於下半年業績也無太多助力。

從2024年全財年的視角觀察,今年影視公司整年的業績仍有很多不確定性。受院線板塊與電影大盤票房影響,上半年,中國電影、萬達電影、橫店影視(603103.SH)、北京文化(000802.SZ)的淨利均出現相應下滑,萬達電影下滑更是高達73%。

如今距離年底僅有4個月時間,頭部影視公司待上映的電影,基本都是大IP的續集。比如中國電影(600977.SH)的《志願軍》第二部、光線影業的《哪吒之魔童鬧海》、博納影業的《紅海行動2:蛟龍行動》。

結合《哪吒之魔童鬧海》一再「爽約」的情況來看,面對電影市場不景氣的現狀,這些大片能釋放多大潛能?能在觀影情緒日漸萎靡的當下,撐起整個大盤嗎?

一切都是未知數。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