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
2024 年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37.95 億元,同比增長11.43%,實現歸母淨利潤1.51 億元,同比增長1228.25%,實現扣非歸母淨利潤爲1.51 億元,同比增長5899.21%。Q1、Q2 營收分別爲19.67、18.28 億元,歸母淨利分別爲0.62、0.89 億元。粘膠長絲供給端總產能23.5 萬噸,行業集中度高,且行業禁止新增產能,供給格局穩定。需求端,粘膠長絲下游主要爲絲綢面料、裏襯等,其下游國風漢服等新中式服裝需求快速增長,供需格局趨好。氨綸價格價差底部運行,行業擴產節奏放緩,供需格局有望邊際改善。
事件
公司發佈2024 年中報
2024 年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37.95 億元,同比增長11.43%,實現歸母淨利潤1.51 億元,同比增長1228.25%,實現扣非歸母淨利潤爲1.51 億元,同比增長5899.21%。Q1、Q2 營收分別爲19.67、18.28 億元,歸母淨利分別爲0.62、0.89 億元。
簡評
粘膠長絲高景氣,上半年業績高增
粘膠長絲方面,據Wind,2024 年Q1、Q2 粘膠長絲均價分別爲43253、44297 元/噸,同比分別+233、+915 元,價差分別爲28647、29394 元/噸,同比分別+900、+340 元。受益於粘膠長絲價差擴大,同時疊加新中式漢服等對需求帶動,公司上半年粘膠長絲毛利率提高,銷量提升。上半年粘膠長絲收入14.71 億元,同比+26.80%,毛利率爲25.46%,同比+9.01pct。
氨綸方面,2024 年上半年氨綸繼續磨底。據Wind,2024H1 氨綸20D、氨綸40D 市場均價分別爲33607、29107 元/噸,同比分別-14%、-14%,價差分別爲18076、13576 元/噸,同比分別-12%、-10%。上半年氨綸收入21.43 億元,同比+1.72%,毛利率爲2.05%,同比-0.05pct。
受益於粘膠長絲量利齊升,公司上半年實現淨利潤1.51 億元,同比增長1228.25%。Q2 實現歸母淨利0.89 億元,同比+1581.12%,環比+43.43%。
粘膠長絲:供給格局穩定,需求提升,價格價差向好粘膠長絲又叫「人造絲」,是天然真絲的替代品,具有光滑涼爽、透氣、抗靜電、染色絢麗等特性,在主要紡織纖維中含溼率最符合人體皮膚的生理要求,主要應用於高端服裝和家用紡織品。
供給端:2022 年全球總產能約28 萬噸,其中我國產能約23.5 萬噸左右,生產企業主要有吉林化纖(8 萬噸)、新鄉化纖(9 萬噸)、宜賓絲麗雅(5 萬噸)、奧元美谷(1.5 萬噸),其中吉林化纖、新鄉化纖合計產能17 萬噸,佔比72%,行業集中度高。同時根據工信部發布的粘膠纖維行業規範條件(2017 版),嚴禁新建粘膠長絲產能,並且粘膠長絲改擴建必須爲10000 噸以上連續紡工藝,鼓勵和支持現有粘膠纖維企業通過技術改造淘汰落後產能,優勢企業併購重組。目前在建產能包括新鄉化纖1 萬噸以及吉林化纖1 萬噸,供給格局好。
需求端:據百川,2023 年,粘膠長絲產量、出口量、表觀消費量分別爲20.74、9.01、11.73 萬噸,同比分別+15%、-13%、+51%。粘膠長絲下游可用於絲綢面料、裏襯等,其下游國風漢服等新中式服裝需求快速增長,據艾媒諮詢,2023 年中國漢服市場規模達到144.7 億元,並呈持續上升態勢,預計2027 年達到241.8 億元,隨着下游需求的快速增長,粘膠長絲有望迎來高景氣。
氨綸:需求穩增,行業或迎來邊際改善
供給端,據百川,2023 年國內氨綸總有效產能約124 萬噸,產能淨增加15 萬噸,同比增長約14%,不少落後小產能開工率低,已經關停或處於關停邊緣,行業集中度持續提升,CR5 從2012 年的51%上漲到目前的79%,行業洗牌進一步加劇,2023 年12 月雙良氨綸3.2 萬噸產能淘汰,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2024 年,行業新增產能包括華峯化纖、諸暨華海、恒申合纖、泰光、曉星等企業。2023 年,氨綸產量、表觀消費量分別爲89.01、86.84 萬噸,同比分別+13%、+17%,隨着氨綸需求的穩步提升,行業有望迎來邊際改善。
盈利預測與估值:預計公司2024-2026 年歸母淨利潤分別爲4.15 億元、5.70 億元和7.25 億元,EPS 分別爲0.24元、0.34 元和0.43 元,PE 分別爲15.9X、11.6X 和9.1X,維持「買入」評級。
風險提示:原材料價格持續上漲(如果原材料價格進一步上漲,進一步增加公司成本壓力,進而影響公司盈利能力);行業競爭加劇(國內氨綸企業衆多,各企業均有不同規模的擴產計劃,進而加劇行業競爭,影響盈利空間);宏觀經濟環境變化(宏觀經濟環境變化對化纖行業有一定的影響,隨着經濟全球化、一體化的加速,如果未來全球經濟發生較大波動,我國的經濟增速持續放緩,下游對氨綸、粘膠長絲的需求下降,則有可能對公司的經營業績產生不利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