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英特尔“跌倒”,台积电“吃饱”?

英特爾「跌倒」,台積電「吃飽」?

華爾街見聞 ·  09/02 19:33

來源:華爾街見聞

近日,有關英特爾考慮分拆其業務的消息引發了業界的廣泛關注。摩根大通指出,如果 $英特爾 (INTC.US)$ 考慮了關閉部分工廠、出售資產以及可能的分拆或剝離其代工和產品設計團隊等戰略選擇,$台積電 (TSM.US)$來說小幅利好。

9月2日,摩根大通分析師Gokul Hariharan發佈報告稱,與人工智能半導體帶來的機會相比,英特爾外包TAM的規模已經變小了,可能需要嚴重依賴台積電的低功耗平台才能在市場上保持競爭力。

資本削減或使市場傾斜台積電

此前,英特爾已表示正在削減資本支出,將24財年資本支出從310-330億美元削減至250-270億美元,預計25財年將同比下降至200-230億美元,並調整部分新工廠的擴張計劃。

摩根大通表示,如果英特爾決定資本支出進一步削減或使新晶圓廠停產,這將直接影響到其外部代工廠的產能,而考慮到目前全球的尖端工藝仍供不應求,這類舉措可能會推動市場向台積電進一步傾斜,尤其是在如今台積電也在擴大其業務佈局的背景下。

分拆代工實體前景晦澀

摩根大通認爲,若英特爾分拆爲代工和產品設計兩個獨立實體,台積電可能會從中受益。

他表示,英特爾的產品部門爲了保持競爭力,可能不得不將更多的核心計算產品外包給台積電。而代工業務方面,由於其取決於爲昂貴的前沿研發和產能建設提供資金的能力,英特爾在該業務方面的前景較不明朗。

畢竟此前已有先例,如GlobalFoundries在獲得大量外部資金後,最終也不得不放棄工藝開發併成爲一家專業代工廠。

摩根大通指出:

“我們認爲,即使作爲獨立實體,英特爾代工部門在未來3-5年內也不可能成爲台積電在前沿工藝領域的有力競爭對手。

英特爾合併選擇回報有限

市場曾提出疑問,英特爾晶圓廠是否可能與另一家供應商(如三星代工廠或 GlobalFoundries)合併,成爲台積電有力的競爭對手?

摩根大通認爲,這種合併不太可能成功:

儘管英特爾的尖端工藝開發在過去3-4年中有所加快,但成本、執行速度和適應市場變化(尤其是 AI 加速器和先進封裝的快速增長)仍遠低於計劃。此外,這在未來幾年也可能非常昂貴,而且回報有限。”

數據顯示,二季度,英特爾代工廠運營利潤率爲-65%,遠低於台積電的42.5%。且由於英特爾產品的整體需求較弱,2025年的收入將僅達約50億美元,遠低於摩根大通於2023年底預測的60-80億美元。

此外,摩根大通認爲,人工智能可能會成爲台積電比英特爾更大的驅動力,其於2024年的收入已經達到中位數,2025年可能接近20%,而英特爾外包帶來的增量外包機會並不像幾年前那樣引人注目。

看好台積電

目前市場預期英特爾可能會在2026年後減少外包,轉而使用自家的18A工藝生產。

但摩根大通指出,這一轉變可能會影響台積電的外包收入,但考慮到台積電在其他戰略客戶中的強勁需求,以及英特爾產品推出的節奏通常不穩定,台積電可能不會因此受到太大影響。

此外,分析還認爲,英特爾2025年的關鍵AI PC處理器 (LunarLake) 很可能完全依賴於台積電工藝。鑑於預計2025年ARM PC CPU的競爭將加劇,英特爾可能需要嚴重依賴台積電的低功耗平台才能在市場上保持競爭力。

摩根大通表示,台積電憑藉其強大的有強大的工藝路線圖(N3 和 N2)和在封裝技術方面的領先地位,以及在AI加速器和邊緣AI領域的壟斷地位,預計將繼續保持其結構性增長動力。此外,隨着庫存水平的見底和未來12個月內的週期性增長驅動,台積電的市場前景依然樂觀。

當前,摩根大通對臺積電的評級爲「增持」,目標價爲1200新臺幣。

編輯/jayden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