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聪明人的10个投资原则:避开情绪的影响,专注于自己的需求

聰明人的10個投資原則:避開情緒的影響,專注於自己的需求

孤獨大腦 ·  07/26 22:57

來源:孤獨大腦 作者:老喻

在過去數十年,聰明人思考的是如何成爲贏家,如何贏得更多。在未來數十年,聰明人也許應該重新思考:如何避免成爲輸家,在不得不輸的時候輸得更少。然後,在或糟或好的時間裏,憑藉理性,依然能夠賺到錢,並守住不能輸的錢。

聰明的人容易犯兩類錯誤:

1、因爲覺得聰明很容易,所以低估他人的愚蠢。

2、因爲憑藉聰明而有奶吃,更會低估自己的愚蠢。

第2條的後果更嚴重。‍‍

聰明人在別的領域,可以用自己的絕頂聰明來補償愚蠢之處,而且往往頗有盈餘。

但是在投資領域,這可行不通。

聰明人在別處可能因爲聰明而被寬容;

聰明人做投資則往往因爲聰明而被懲罰。

就投資而言,聰明人首要的是克服自己的愚蠢,成爲一個理性的人。

然後才是發揮自己的聰明。

本文的框架來自《行爲投資原則》一書。該書中規中矩,作者算是聰明、誠懇、正確,讀起來也有啓發。以下大約有一半以上內容是筆者的隨想。

原則1:控制你的行爲

投資者的主要問題,也是他最大的敵人,就是他自己。

——本傑明·格雷厄姆

思考:控制行爲很多時候是句空話,也許只有職業投資者才能做到(也許也不能)。

所以,最好的辦法,也許是學習奧德賽,提前定好規則,然後將自己的耳朵堵住,讓人把自己捆在桅杆上

定投合適的指數基金,基於能力圈的價值投資,也許類似於這種邏輯。

心理帳戶也是個好工具。

提前將自己的錢分成幾個心理帳戶,其中有一個是長期投資的,設置一個長期的自動向你的投資帳戶打款的流程,並且額度會隨着薪水的增長而提高。

原則2:不要拒絕顧問

思考:這很難哈,因爲屁股決定腦袋,通常大多數顧問和你的屁股處在有些矛盾的位置。該書中有個我很喜歡的有趣觀點:

利用財務顧問的最佳方式是將其作爲行爲教練而不是資產管理人員。

摘取一段如下:先鋒基金公司的《顧問的阿爾法》很好地量化了投資顧問在許多日常活動中價值增值上的貢獻(以點子(bps)爲單位),其結果可能會讓你感到驚訝。·資產再平衡:35 bps·資產配置:0~75 bps·行爲教練:150 bps有趣的是,以上數據顯示行爲教練比其他兩個與金錢管理更相關的活動能提供更多的附加值。

大約3%的額外回報中的一半應歸功於行爲教練,或者說歸功於其阻止客戶在恐懼或貪婪的時候做出愚蠢的決定!所以說,有時讓顧問管理你的情緒比管理你的金錢更有價值。我想起自己曾經的一個感悟:

房子的設計師主要是用來阻止業主幹傻事兒的。

進而言之,賺錢這件事情,非常難當甩手掌櫃。

投資股票,可能是當甩手掌櫃最好的方式,但是也會付出相應的成本。

一個不懂經營和生意本質的人,很難用價值投資的方式投資股票。

買基金這類看似外包給聰明的專業人士的方式,則會在享受甩手掌櫃權力的時候,付出相應的代價。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甩手掌櫃的甩手程度,對應的是另外的付出程度。

其中,永遠都需要獨立思考。

如果甩手掌櫃不僅甩手,還甩去了獨立思考,結果會很悲催。

原則3:麻煩就是機會

在最悲觀的時候買入,在最樂觀的時候賣出。

——約翰·鄧普頓爵士

那麼,你認爲現在夠麻煩嗎?是機會嗎?

本·卡爾森發現:

“市場回報最好的時期,往往不是從好到更好的時期,而是發生在從糟糕到不那麼糟糕的轉化時期”。

這段話非常聰明,其中至少有兩個亮點:

a、賺錢未必依賴於好的市場,而是好的波動;

b、好的波動,即使是在一個“垃圾時間段”也可能發生。

說起如何在跌宕的局面下站住,去年春假在茂宜島,第一次玩兒槳板,我發現站穩的秘訣是,不要盯着腳下,稍微望遠一些,感受波浪,隨之起伏。

投資和養育孩子也有相同之處:

“投資就像培養青少年,有經驗的父母都知道,要注重長遠的成長,而不是盯着每時每刻的日常瑣事。”

書中給出了一個有價值的建議:

列出一份你中意的、目前股價有些過高的公司的名單,下次當市場波動使其價格更具吸引力的時候,堅決購買。

原則4:避開情緒的影響

如果你覺得投資是一種娛樂,並且感覺很有趣,

那你可能賺不到錢。真正的投資是很乏味的東西。

——喬治·索羅斯

金融作家沃爾特·白芝浩寫道:“所有人在最快樂的時候都是輕信的。”

憤怒的時候,恐懼的時候,也是一樣。

書中給出了十個管理情緒的建議:

(1)進行高強度的鍛鍊。
(2)重新定義問題。
(3)限制咖啡因和酒精的攝入量。
(4)與朋友交談。
(5)不要馬上做出反應。
(6)轉移注意力。
(7)標記你的情緒。
(8)寫下你的想法和感受。
(9)挑戰災難性的想法。
(10)控制一切可能的方面。

因爲情緒導致的偏差,所有有時候我們要進行行爲校準,一個具體建議是:

建立一個小額的投資帳戶(大概佔你總財富的3%)來進行各種試驗,要注意將這個帳戶與你的長期投資分開。

原則5:你只是個普通人

你沒什麼特別的。你並不是一片美麗而獨特的雪花,

你只是一個同樣易腐朽的有機物集合,跟其他人一樣。

——強克·帕拉紐克,《搏擊俱樂部》

呃,你覺得自己普通嗎?

各種勵志文章都在提醒我們每個人都與衆不同呢?

各種大師的炫耀文又讓我們覺得人家是神我是渣。

誰又不是普通人呢?

做個快樂的普通人可能是這個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了。

庫克學院進行了一項研究,要求人們對一些正面事件(如中彩票、找到終身伴侶等)和負面事件(如死於癌症、離婚等)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可能性進行打分。

結果不出所料——參與者高估了積極事件發生的可能性達15%,低估了負面事件發生的可能性達20%。

原則6:專注於自己的需求

所謂的有錢人,

指的是那些資產比他的連襟多100美元的人。

——H. L. 門肯

別去比較。

比較是萬惡之源。

只算自己的帳,別管被人賺多少。

正如賈森·茨威格(JasonZweig)所說:

“投資並不是在別人的遊戲中打敗別人,而是在你自己的遊戲中做好自己。”

做到這一點太難了。

連天才也無法例外。

當年人們炒作南海公司的股票價格。牛頓也因此變得更富有了,然後拿着本金和收益退出了市場。

但當牛頓早早離場的時候,他的許多朋友(遠沒有那麼聰明)看到股票繼續飆升而選擇繼續持有。

儘管牛頓已經安全了,但由於他無法忍受他的朋友和鄰居的財富超過了自己,於是不久後重新買進了處在泡沫頂端的股票,直到股價開始暴跌。

牛頓當年也許在想:我怎麼能允許那些蠢傢伙比我賺得還多呢?

還有,因爲投機而賺到的錢,真的很難真正進自己的口袋。

很少有人願意主動離開狂歡的舞會。

原則7:不要輕易相信預測

智者不博,博者不智。

——老子

股市是無法預測的。

書中寫:逆向投資者大衛·德萊曼(David Dreman)發現,華爾街大多數(59%)的“有共識的”預測都因差距太大而變得毫無參考價值——與實際結果的差距高達15%。

德萊曼進一步分析了1973~1993年接近80 000次的預測數據,發現只有1/170的預測與實際結果的誤差在5%以內。

所以,基於預測進行投資也是危險的。

思考:“這個人絕沒有先見之明。這個人絕沒有先見之明。這個人絕沒有先見之明。”

提問:“這個預測是基於概率的、可測量的,並且是充分研究過的嗎?這個人以前的預測準確度如何?”

原則8:一切都會過去

許多現在衰落的將會復興;

許多現在榮耀的將會衰落。

——賀拉斯(古羅馬詩人)

林肯說過:

據說,一位東方君主曾要求他的智者給他一句忠告,這句忠告無論何時、無論什麼場合都適用。智者送給他的忠告是‘這也都將過去’。

這句話多麼令人印象深刻!在驕傲的時刻多麼讓人警醒!在悲傷的時刻多麼撫慰人心!

均值回歸,像地心引力一樣,無法逃避。

例如,厲害的基金經理通常堅持不了多久。(也有極少例外,時間要很久,而且誰知道是不是倖存者偏差。)

但是,我們該如何區分均值回歸馬太效應呢?

例如,這些年,那些科技公司似乎是越來越大的。

所以,對於普通人,以合適的方式買好的市場的低佣金的指數基金也許是合適的。

原則9:多樣化要有所取捨

我想我的公式可能是:

夢想,多樣化,永遠不固執。

——沃爾特·迪斯尼

太多成功人士喜歡強調自己的集中。例如芒格和巴菲特都強調集中於幾個大機會。

但是,他們不是普通人呀。

據說猶太人的早期傳統是:1/3用作商業經營,1/3是現金儲備,另外1/3是固定資產。

事實上,多樣化和再平衡已被證明平均每年可以幫助你把業績提升半個百分點。這個數字初看起來可能很小,但你要意識到在你終身投資計劃中,它會以複利的形式發揮作用。

《投資者的心靈脩煉》中提到的歐洲、太平洋區域和美國的股票,1970~2014年,按年計算的回報率如下:

·歐洲股市:10.5%

·太平洋區域股市:9.5%

·美國股市:10.4%

回報率看起來差不太多,但是讓我們來看看如果所有的股票市場合並後,平均加權並且每年年末再平衡後會發生什麼——投資組合在這段時間內的平均回報率爲每年10.8%,比任何單獨的股市的回報率都要高!

這隻能說是多樣化投資的奇蹟!每個市場都有表現好或者不好的年份,自動再平衡讓你賣掉盈利的股票,買入下跌的股票。

書中提到了一個概念:“方差損耗”(variance drain):

它指的是在以高度波動的方式投資時,波谷的低值所帶來的有害影響將加倍,即使算術平均數相同,方差損耗對累積財富的影響也可能是巨大的。

這裏指的其實是算術平均值和幾何平均值的差別。後者才決定了財富的整體增值。

我喜歡的《避風港》一書,基本上就是講這一個概念。

例如以下兩個看起來算術平均值都是10%的投資,真是結果並不相同:

1、你投資“產品a”100 000美元,共兩年,每年上漲10%,最終總價值爲121 000美元;

2、你投資“產品b”100 000美元,兩年的回報率分別爲-20%和40%,同樣實現了算術平均每年10%的回報率。該投資只值112 000美元,比另一部分波動性較小的投資整整少了9000美元。

但在現實中,沒準兒投資了產品b的人會顯得更厲害,畢竟他拿到了40%年年回報率的驚人成績。

實際上呢?產品a當然是贏家。

行動:要實現資產類別的多元化,則投資組合中至少要包括國內股票、國外股票、固定收益資產和房地產。(作者是在米國哈,請批判性學習。)

原則10:風險有規律可循

10月在股票投機上是一個特別危險的月份。

其餘同樣危險的月份是7月、1月、9月、4月

11月、5月、3月、6月、12月、8月和2月。

——馬克·吐溫,《傻瓜威爾遜》

前面提到了波動性對幾何平均值的傷害,這一節裏,作者寫到:

使用波動性來衡量風險的優點是其非常簡單且易於衡量,能被寫入報告,並可以被優雅(大部分是無用)的數學模型所描述。

但是利用波動性作爲風險的指標的危險更大:它實際上完全沒辦法去衡量它本應該去衡量的東西。

霍華德·馬克思給出了解釋:

學者們把波動性作爲風險的代名詞,只是爲了方便起見。他們需要爲自己的計算公式找到一個答案,這個答案既可以從歷史上找到根據,也可以據此推斷未來。波動性符合這一要求,其他形式的代名詞不符合。

然而,問題在於,我不認爲波動性是大多數投資者關心的事情。我認爲,人們之所以拒絕投資,主要是因爲他們擔心資本的損失或低得令人無法接受的回報率,而不是波動性。

對我來說,“我需要更多的上漲,因爲我擔心我可能會虧本”要比“我需要更多的上漲,因爲我擔心價格可能會波動”更有說服力。是的,我相信所謂“風險”(是首要也是最重要的)是有多大可能會賠錢。

那麼,到底什麼是風險呢?--

風險定義:資本永久虧損的可能性和我們無法實現自己想要的夢想生活的可能性。

嗯,看起來這個定義很明晰也很聰明。

簡單來說,千萬別用自己不能輸的錢去賭。

說起風險,不得不再說一下股票。當然,書中所有討論都是米國的市場,咱們批判性參考:

傑里米·J. 西格爾在《股市長線法寶》中說,在自19世紀80年代後期至1992年的時間裏,如果以每30年爲一個週期,股票的表現總是優於債券和現金;

如果以10年爲一個週期,股票在80%的情況下表現得比現金好;

如果以20年爲一個週期,股票也從來沒有虧過錢。債券和現金,就基於波動性的衡量標準而言,通常被認爲是安全的。但實際上它們從來沒能戰勝通貨膨脹。

另外一個對波動性的描述,塔勒布也提過,和概率有關,算是好玩兒:

如果你每天檢查你的帳戶,你將有41%的可能看到損失。而我們知道損失帶來的痛苦感是收益帶來的快感的兩倍,這將讓你感到非常難受!

而如果每隔5年看一次,看到損失的可能性只有12%。

而如果你每12年看一次,你永遠不會看到損失。

12年似乎是很長的一段時間,但實話說,真是一眨眼就過去了......

祝福大家都活久一點兒,向巴菲特和楊振寧學習。

霍華德·馬克思說:

在我的整個職業生涯中,我看到大多數投資者的業績更多地取決於他們損失多少,有多嚴重,而不是取決於他們盈利的程度。

熟練的風險控制是老練的投資者的標誌

伯恩斯坦(《與天爲敵》的作者)認爲:

風險管理的本質在於最大化我們對結果有控制權的領域,最小化我們對結果完全無法控制的領域,但是我們無法得知這其中的因果關係。

裏面有個例子,本來是說波動性的,我倒是覺得可以作爲很好的“做人道理”--

納西姆·塔勒布說:如果一個人每天都是精確地在6點整下班回到家。這樣一段時間之後,有時即使他只是晚到家5分鐘,他的家人也會擔心他的安全。

我們設想另外一個人,每天都是6點左右到家,有時候是5:30,有時候是6:30。他到家的時間上的不確定性使得他的家人不會那麼擔心。除非某一天他回家時間偏離得異常大。

這個例子讓我想起,做人其實可以適當的冷熱不勻,不然你總是均勻地做一個好人,有稍微不好一點兒,人家還很有意見呢。

再往深處,大概就是富蘭克林的智慧:

永遠不要讓人家知道你心底在想什麼。

當然最好的朋友例外。

最後

以上10點,最後概括而言,還是一個人如何將自己打造爲一臺理性的決策機器,但又要接受這臺機器的先天不完備,例如太感性,太沖動,太迷戀故事,太受慾望支配。

進而,在承認這些無法改掉的缺陷基礎上,我們如何爲自己設計一個奧德賽式的史詩之旅,並知道什麼時候把自己拴在桅杆上。

在過去數十年,聰明人思考的是如何成爲贏家,如何贏得更多。

在未來數十年,聰明人也許應該重新思考:

如何避免成爲輸家,在不得不輸的時候輸得更少。

然後,在或糟或好的時間裏,憑藉理性,依然能夠賺到錢,並守住不能輸的錢。

編輯/lambor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