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雷军从容讲勇气,小米已过最难关

雷軍從容講勇氣,小米已過最難關

TechWeb ·  09:37

“願你永遠擁有披荊斬棘的勇氣和勇往直前的信心!”

昨晚,在北京首鋼冰球館,雷軍完成了他的第五次年度演講,演講的主題是《勇氣》。僅僅只是看主題,你就能感受到這位目前少有的、仍在臺前發言的互聯網大佬,有種閒庭信步的chill。

今時不同往日。

過去四年,雷軍的年度演講主題分別是《一往無前》《我的夢想、我的選擇》《永遠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將發生》《成長》。和那些期待、信念相比,談論勇氣更像是人們功成名就以後,才敢於重提那些年放在心底的糗事。畢竟過去幾年,無論是對雷軍還是小米,都不太容易。

2021 年,美國宣佈對小米的制裁。友商的前車之鑑讓雷軍不得不考慮一個問題:如果手機做不了,怎麼辦?在經過董事會和多方調研後,雷軍最終決定造車,並且押上聲譽、親自帶隊。

怎麼形容這個決定的艱難?演講裏雷軍用了一句話:雖千萬人吾往矣。

汽車確實是百年工業,想做一輛好車不必看時機。但汽車也是一個遠比手機要複雜得多、投入要大得多的業務,起碼需要投入100億美元。同時小米本身也處於動盪時期,重點培養的年輕高管周受資離職,隨後智能手機行業陷入長達幾年的下行週期……

壓力有多大,回報就有多大。就像雷軍說的:

“三個多月以來,我每天都像在夢裏一樣。”

小米SU7上市即爆款,累計訂單超過10萬臺,被網友調侃爲“少數賣了還能賺錢的電車”。小米的傳統業務也迎來回春。Counterpoint Research報告顯示,小米手機二季度全球銷量同比增長22%,是前五里增長最快的一家。

小米SU7成了

“有人問我,蘋果十年都幹不成,憑啥小米三年就能幹成?”

雷總不知道蘋果爲啥失敗,但說了自己爲啥成功。

伯虎財經總結了一下,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人才。在PPT裏,雷軍提到了三位小米汽車團隊的核心任務,分別是胡崢楠、李田原、劉安昱。這也是雷軍首次提及小米汽車的創始團隊。

其次是投入。官宣造車時,國內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已經十分完善,攢一輛車難度沒有那麼高。此時雷軍面臨一個抉擇:是找人代工,還是自己幹核心研發?

代工的優點是投入小,見效快。但由於在手機業務上吃過輕模式的虧,雷軍決定從核心技術幹起。

“小米之前吃過大虧,14年前創業,就是從模式創新開始的,雖然剛開始成長速度很快,但根基不紮實,後來遇到了不少挫折。所以,這次創業,一開始就下定決心,不走捷徑,不收購,不代工,從核心技術做起,十倍投入,認認真真造一輛好車。”

三年時間,小米做了三代電機、兩套大壓鑄、全棧自研純視覺和激光雷達等兩套方案、10多款電池包。反映在業績裏,2023年小米集團全年研發支出爲191億元。具體到備受關注的造車板塊,智能汽車等創新業務費用增長至67億元(不含與智能電動汽車等創新業務相關的股票薪酬費用8億元)。雷軍此前也曾透露,小米汽車的第一輛車(SU7)整體投入了3400名工程師,三年下來的研發費用超100億元。

橫向對比其他造車新勢力的初期研發費用,小米在研發上的“燒錢”程度高於大部分同行——公開數據顯示,特拉斯、理想和小鵬等車企的初期年均研發費用大部分在10億至20億區間內。如此“砸錢”造車,也從側面說明了小米的必勝決心。

7月12日,工信部公告顯示,小米SU7尾標由原來的“北京小米”變更爲“小米”。這也意味着,小米汽車正式獲得獨立造車資質。

最後則是產品。由於國內市場偏好原因以及研發難度,大多數新勢力的第一輛車通常都從suv車型入手。但小米顯然更清楚自己品牌勢能能夠輻射到的人群,爲了了解用戶的訴求,雷軍和團隊前前後和300多人面對面溝通,雷軍也開始自己開車,甚至考了賽照。SU7發佈前,小米做了行業最大規模的實車路面測試,總測試里程達到了 540萬公里。

外界對於小米SU7褒貶不一,但它無疑是一款成功的車型。

有多成功呢?作爲首款車型, 很多人勸雷軍把全年產量定爲3萬輛,但雷軍把數字提高到了7.6萬輛。除去產能爬坡的時間,想完成這個目標,小米SU7必須做到月銷1w以上。除了Tesla Model 3,目前國內還沒有人能做到。

不過雷軍還是保守了,由於需求過於火爆,小米SU7的交付週期經常被拉到半年以上。雷軍表示,今年將衝擊12萬輛的交付。

傳統業務回暖

昨晚,雷軍還隔空回應了格力董明珠對於小米的“指控”:

“董大姐說我們冒充自己第一,我仔細查了一下,我們沒有人也沒有在任何場合說我們米家空調第一。我仔細查了一下,今年上半年我們排第四。我們和格力的差距還很遠,所以意味着我們的進步空間還很大,我們要繼續向格力學習。”

糾紛的背後,是小米大家電業務的顯著增長。

去年中報裏,大家電已經表現出驚人的增速。小米IoT與生活消費產品營收近391億元,佔據總收入的30.8%,大家電業務上半年收入同比增長70%以上。其中空調產品出貨量超過80%,電視銷量更是佔據行業第一。

實際上不止大家電,小米的 IoT 業務都處於不錯的漲勢。根據小米業績,一季度小米 IoT 業務實現營收 204 億元,同比增長 21%,其中平板業務同比增長 70.5%,智能大家電業務同比增長 46%。“6·18”京東家電競速榜顯示,在全品類品牌中,小米已經爬升到第四名,僅次於傳統三巨頭——美的、海爾、格力,超越了TCL與奧克斯。

這背後是小米自研能力的增強。小米今年提出了“產業能力領先戰略”,主要就是爲了解決輕資產模式下,碰到行業巨頭就打不動的弊端。盧偉冰在電話會里表示,小米端到端全部實現了自研,涵蓋了大部分的產品。

手機業務的回暖也比同行們要來的猛烈一些。

根據Counterpoint Research,二季度全球手機市場迎來了6%的同比增長率。但同樣是增長,也有高下之分。小米以22%的增長領跑前五。

作爲國內全球化佈局最成功的手機廠商,小米連續多年保持了全球第三的市場地位。這使得它不僅在下行週期收到的影響會較小——2022年三季度,其他安卓廠商的下滑都在兩位,小米控制在了8.4%,復甦也更猛烈。根據海豚投研,一季度小米同比增長的 1000 萬臺手機中,其中國內市場大約增長 100 萬臺左右,而海外市場也有約 900 萬臺的增長。

同時高端戰略的成果也在逐步顯現。一季度小米小米智能手機出貨均價 1145 元,雖然同比下滑 0.5%,但環比有上升,重回1100元價位。

在摺疊屏領域,小米也開始迎頭趕上。

摺疊屏市場雖然小,但是增速很快。Canalys預測,2024年至2028年,摺疊屏手機出貨量還將以26.8%的年複合增長率增長,有望最終達到5300萬臺。

和友商們大摺疊、小摺疊一個不放過不同,小米過去只推出過大摺疊屏手機。而這次發佈會上,小米一口氣推出了新一代橫折方案小米MIX Fold 4和小摺疊屏MIX Flip。前者繼承了上代的輕薄優點,通過全碳架構把機身重量降到了226g;後者則被稱爲5年打磨之作。

“人車家”全生態的高端局

雷軍此前接受媒體採訪時也曾表示,做汽車業務並不是爲了“出風頭”,而是因爲眼下電車已經從機械產業轉變爲信息產業,加上同行都已經在做,“小米不做就會落伍”。

這背後的深層邏輯是,從智能手機到各式智能家居,小米已經積累了豐富的技術和經驗,尤其是智能互聯、人工智能、大數據等領域。

汽車作爲“移動的智能終端”,自然成爲小米生態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去年10月,小米集團就宣佈將戰略升級爲“人車家全生態”。

按照小米集團總裁盧偉冰的說法,未來,小米將把手機方面的優勢,例如底層技術製造能力、流程管理能力等,複製到其他品類的應用當中,構建更加完善的智能生活場景。截至 2024年7 月,小米全球可連接設備數超8.23億。

一方面,提升了用戶粘性。

一位資深“米粉”對伯虎財經表示,自己多年來陸續購入了小米旗下的高端智能機、監控、電飯煲、空氣淨化器、取暖器等十餘種產品,理由是“同類產品,小米性價比最高”。當伯虎財經追問其是否有可能爲小米SU7買單時,她表示:“20萬定價的話,我真覺得可以衝了。想想坐在車子裏就可以控制家庭生態,太酷了!再貴的話,在不缺出行工具的情況下會有所猶豫;如果需要換車,同價位優先考慮小米。”

另一方面來看,小米汽車的推出也在幫助小米突破原有的用戶圈層。盧偉冰曾在電話會上表示,小米汽車的iPhone用戶佔到了51.9%、BBA用戶佔到29%、女性用戶佔到40%至50%,這都是我們之前在手機破圈方面沒有達到的,但小米SU7這次達到了。

在這次演講的最後,雷軍還放出了純電超跑小米SU7 Ultra 原型車。小米SU7 Ultr搭載小米自研的V8s電機,零百加速號稱僅需1.97s(包含起步時間),並將在今年10月挑戰紐北非量產圈速榜,用十年成爲紐北最快的四門電車。

汽車行業用跑車車型提高品牌調性的做法很常見,包括特斯拉在內的車企都曾這麼做。而小米顯然也可以利用汽車的品牌效應去改變一些烙印。

當下,“人車家”全生態只是一個開始。小米汽車還沒有形成足夠規模的交付,能輻射到的用戶還不多。小米也在儘可能的提升產能,縮短交付週期。今年6月,小米交付已經突破1萬輛,工廠生產也改爲雙班生產。雷軍昨晚表示,預計11月提前完成全年10萬輛交付目標。

此外,車機和小米生態的連接目前也並不完善。一些車主表示,車機和米家生態的關係不大。這些都是小米還需要去做功課的部分。

但毋庸置疑的是,行至當下,小米已經走過了最難的關卡,迎向更好的未來。(陳平安)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