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苹果入局,AI手机能实现“真智能”吗?

蘋果入局,AI手機能實現“真智能”嗎?

藍鯨財經 ·  15:52

文|潮汐商業評論

“AI應用+智能手機不就是現在的AI手機。”

當被問到現階段對AI手機的看法時,John如是說。“術業有專攻,那麼多APP在做AI功能,下載用就是了,也用不着現在換個AI手機啊。”

對於AI手機,或許大多數人與John都有相同的看法:下載AI應用,復刻AI手機。

自去年下半年開始,手機廠商們便爭相競逐在“AI時刻”,從AI語音助手到AI拍照修圖,再到AI通話摘要……可以說,迫不及待地要把“AI”綁定在大衆的手機日常,但也細微投射出了過往的“影子”,頗有種“AI堆料”的味兒。

而上個月,在蘋果全球開發者大會WWDC上,蘋果也終於帶着自己的AI系統“Apple Intelligence”走到了人前。蘋果在發佈會上重點介紹了這項與OpenAI深度合作的成果,這一AI全家桶功能包括了智能助手、郵件摘要、圖片修改、自動翻譯等。儘管還未上線,但大衆對蘋果“AI手機”的期待聲不止。

不過,有意思的是,作爲要劃時代的產品,蘋果將要拿出來的“AI手機”,對於現階段的AI手機市場來說,不夠“驚喜”。再直接一點,就是不夠“新鮮”。其推出的AI功能在三星、華爲、小米、OPPO、vivo等品牌上已是基礎操作。

而作爲重點之一,搭載了AI的Siri更能夠識別用戶意圖,對於用戶提出的問題還可以連接ChatGPT進行查詢,體現了蘋果更高級的AI能力。但事實上,“意圖識別”在榮耀的Magic OS 8.0的任意門功能已經實現了。

不論AI戰略發展層面,還是實際AI應用,在AI手機這件事兒上,國內手機廠商似乎都走在了蘋果前面。

儘管在“速度領先”上已經失掉分數,但最終產品還未落地,蘋果能否在秋季新品發佈後,依靠AI體驗,重回行業前列?總以“蘋果”爲頭號競對的手機廠商們,又能否在AI手機上實現彎道超車?

AI手機這場“戲”也比以往更加有看頭了。01 AI手機,進行到哪一步了?

如果你對AI手機的認知還在基於語言大模型應用需“主動式”進行,如語義搜索、寫作問答等“交流型”AI功能上,那麼你還停留在最基礎層的“AI應用”手機階段。

對於AI手機的體驗迭代,手機廠商們進行速度可是相當快。如今的AI手機已經在向更深、更廣的方向步步邁進。

與最初通過AI應用互動實現指令執行的“APP化”AI不同,如今手機廠商們已經將大模型的能力內化到了操作系統中去,落地到具體的手機使用場景,實現了“AI功能”手機,讓AI“看似不存在,卻又無處不在”。

例如,將生成式AI集成到鍵盤軟件上,提供風格建議和智能重寫等功能,讓輸入法變得有“人味兒”。三星Galaxy AI就允許用戶以不同的風格和情緒改寫句子,同時還提供拼寫和語法改正。

而在圖像功能上,同樣有 “智能化”的表現。例如,小米14和小米14Ultra引入了“AI人像”功能,允許用戶在手機上使用圖庫裏自己的照片來做訓練,訓練完成後用戶只需輸入文本提示,即可在幾乎任何設置中生成逼真的AI自拍。OPPO Find X7 Ultra可實現AIGC橡皮擦功能,允許在離線狀態下,直接從照片中刪除不需要的物體或人物。

如果說,上述“AI功能”更多的只能體現“工具型”的智能,而非帶有“人類大腦”的人工智能。那麼,擁有“意圖識別”的AI手機或許能讓你恍惚間感受到與人工智能的“對話”。今年初,榮耀發佈了MagicOS 8.0系統,其“任意門”AI功能則帶來了行業首個基於意圖識別的人機交互。可以簡單理解爲,手機可以主動理解用戶的意圖並提供相應的服務。

AI手機時代的到來,似乎讓手機廠商們的盡頭都變爲了“AI廠商”,而AI手機的“風”最終吹向的是整個智能終端。近期,聯想發佈了面向AI時代佈局的“一體多端”戰略,依靠天禧智能體系統這一“AI大腦”,植入AIPC、AI手機、AI平板以及多樣化的AIoT設備。未來我們會擁有更多具有“AI智慧大腦”的產品,享受全場景無縫連接的AI體驗。

毫無疑問的是,如今國內市場上的AI手機早已不再侷限於簡單的技術展示,而是形成了一個由模型層、平台層、應用層構成的相對完整生態。

手機廠商們正在打破大衆對AI手機的層層“偏見”,而我們的手機距離真正的“AI助理”也越來越近。

但,比訓練AI更難的,還有“調教”用戶。02 “調教”消費者,比訓練AI「難」

近期,Canalys發佈最新報告,稱中國大陸是全球前三大智能手機市場中AI興趣傾向最強的市場,具有“高”到“極高”AI興趣傾向的消費者佔比最高,分別達到31%和12%,僅1%消費者對AI毫無興趣。

事實上,擁有較高興趣傾向並不意味着即刻就能轉化爲“消費動力”。儘管近日,中國信通院發佈數據顯示,2024年1-5月,國內市場手機出貨量爲1.22億部,同比增長13.3%。

智能手機能夠重返增長通道,生成式AI的應用是離不開的重要因素。但對於大多數的消費者來說,帶着興趣地“觀望”“再等等”或許才是他們對於AI手機的真正態度。

而我們透過現象看本質,消費者對於AI手機的“冷靜態度”,背後其實是一場“情緒價值與效率”的權衡利弊。

新技術的出現理應是帶來更加方便、高效的體驗價值,但以目前AI手機的落地,在體驗便捷之前,或許要先嚐試“麻煩”。

首先,AI手機帶來的最大改變,並不單單只是行業本身的實質性突破,還有改變用戶的使用習慣。

例如,廠商們都在打造的“AI私人助理”,利用生成式AI可以幫助用戶“有效”提高生產力。但事實上,我們就拿寫工作報告爲例,寫報告的流程通常是要先思考梳理要寫的內容,接着就是執行去寫,執行的過程中進行內容的優化,最終得到一份完整的工作報告。

而以現在的AI能力去輔助,雖然中間能省去很多時間,但我們不能忽略的是與AI間的“溝通成本” ,我們需要設想怎麼把思路更好地轉述,中間要再溝通調整優化,最後還要對不太“完美”的結果進行二次加工。

且不說溝通的情緒消耗,一次次溝通過後未達到心理預期而造成的落差感,是用戶不願改變現有使用習慣,去接納AI的關鍵因素。AI看似提效的同時,也增加了用戶的“溝通成本”,忽略了“情緒價值”。

其次是目前AI功能的使用頻率和可代替性。現有市面上已經發售的AI手機,基本上都涵蓋了實時雙向翻譯、寫作與溝通輔助、AI影像與修圖、智能語音助手等AI功能,但在手機的使用上,這些功能的使用場景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出現的頻率並不會太高,使用頻次就更不用說了。

與此同時,現在可以看到的是,許多功能性APP也在推出相應的AI功能,基本上可以替代AI手機的大多數AI功能。

我們再回到廠商本身,正如大家一直用“私人助理”來定義AI手機,“助理”的本職是幫助做事,而“私人助理”則更多的在於懂用戶的基礎上,幫用戶得到想要的結果。而大多數手機廠商們的AI手機,扮演的都僅是“助理”的角色。

即便如今已經有榮耀這樣的廠商將AI手機提升到了“意圖識別”這樣稍帶有“人味兒”的人工智能階段。結合當下最“聰明”的大模型GPT-4o的Apple Intelligence也要在今年秋季上線。但眼下,由於AI手機尚存較大發展空間,消費者對於進行中的AI技術革命,也依舊以觀望狀態停駐。

既然當今時代把“人工智能”拿上了手機的牌桌,消費者基於《鋼鐵俠》電影中“賈維斯”全能智能管家的想象,對AI手機自然報有更高地期待。

而爲AI手機“衝動消費”這件事,還要再等等。03 我們距離擁有“手機賈維斯”還有多遠?

不論是冗雜的“溝通成本”,還是“情緒價值”的預期落差,本質其實都是AI手機還不夠AI。

在漫威宇宙中,“賈維斯(J.A.R.V.I.S.)”以其卓越的智能和能力成爲了無數粉絲心中的理想“人工智能”形象。作爲託尼·斯塔克的得力助手,“賈維斯”不僅能管理複雜的家居系統,還能在戰場上提供實時的戰術支持,科技感十足。

“賈維斯”體現了一種高度智能、能夠理解複雜的人類語言和情感、甚至在沒有明確指令的情況下做出決策,成爲大衆理想中的AI。

而當我們將這一虛構形象與現實中的人工智能技術相比較時,我們能夠發現兩者之間的巨大差距。

現實中的人工智能雖然能夠處理和分析數據,理解和生成語言,但仍然缺乏高度的自主性和深層的情感理解能力。目前的人工智能依賴於用戶的明確指令,而不能像“賈維斯”那樣在廣泛的場景中“靈活”行動。

但透過“賈維斯”,我們也能窺見AI手機未來發展的可能性。

目前,AI手機給大衆帶來的整體感受更偏向於“技術感”,而非“科技感”。

“技術感”在某些方面能夠體現了一定的先進性,但整體給人的感覺是相對孤立和局部的。例如,一部手機具備高清攝像頭和快速的處理器,這可以被視爲具有技術感,但要素相對單一,還不足以推動大衆消費者“買單”。

“科技感”則有着更全面、更融合的感受。而這背後依託的是衆多技術的深度融合與創新應用,是超越傳統技術的便捷與智能,從而激發出的強烈“科技感”,讓消費者產生消費衝動。

如今,我們似乎已經能夠看到AI手機正朝着更加“科技化”的方向發展。例如,榮耀的AI離焦護眼技術和AI換臉檢測技術。“AI離焦護眼技術”利用AI仿真離焦鏡光學原理,讓屏幕通過AI算法處理之後呈現離焦效果,實現舒緩視力的作用。而“AI換臉檢測技術”則可自主識別用戶視頻通話中的畫面要素,如果檢測到視頻存在AI換臉,將向用戶發出風險提醒。

誠然,我們離“手機賈維斯”時代或許還有些距離,但與以往只能靠想象相比,如今我們已經在路上了。

“用AI寫報告不太實用,以目前的發展階段來說,也不好用。但對於每天盯電子屏幕的我來說,如果手機屏幕可以AI實現變離焦鏡,我一定要去感受一下這樣的手機。”John興奮道。

你看,商業就是這樣。聲明:本文內容僅代表該投稿文章作者觀點,不代表藍鯨號立場。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