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连年亏损,合股难挡股价崩塌,戴震的资本手法能救能链智电吗?

連年虧損,合股難擋股價崩塌,戴震的資本手法能救能鏈智電嗎?

貝多財經 ·  10:08

(原標題:連年虧損,合股難擋股價崩塌,戴震的資本手法能救能鏈智電嗎?)

購買新能源汽車的一衆車主,想必對能鏈智電並不陌生。

幾乎每個新能源車主用戶在充電之時都會下載幾個充電平台,例如特來電、星星充電、快電、e充電等等。而能鏈智電就是快電未上市階段的“所有人”,也是目前快電的合作伙伴。

爲了順利赴美上市,能鏈智電迅速剝離了這塊業務,將快電的所有權轉讓至第三方,然後借殼瑞思教育登陸納斯達克。

上市當年,創始人戴震也以50億的財富規模,榮登胡潤百富榜。

說起戴震,可謂是極其擅長“資本騰挪術”的高手。

曾名噪一時的網貸平台熱錢網、油分期,以及涉嫌非吸立案的銀票網,均有戴震的身影,而後則創立了能鏈集團,旗下除了能鏈智電之外,還囊括了能鏈團油、能程科技、能鏈連鎖、能鏈企服等多個業務板塊。

這其中,能鏈智電爲能鏈集團多個業務板塊下極爲重要的一環,要知道2023年在能鏈集團的所有主營業務中,能鏈智電貢獻了絕對的收入增量。

此前,戴震更是將自己創辦的能鏈直接比肩 “美團”,提出:“美團解決人吃飯的問題,能鏈解決車吃飯的問題。”

但是,“故事”講的再好,也需要投資者願意買單、股價來作爲支撐才行,否則,一切都是紙上談兵。

一、股價跌跌不休,合股未能挽回局面

將能鏈智電股價拉長週期來分析,在2023年4月份之前,其股價還算是處在波動上行之勢,尤其是在當年3月23日後十個交易日內,股價增長超過兩倍。隨後在4月6日,能鏈智電股價到達近年的最高值12.78美元/股,市值更超32億美元。

然而,在觸及最高點之後,能鏈智電的股價就出現波動性下跌,並一直延續至2024年,直到從今年5月1日開始,其股價更是直接跌破1美元,而且還止不住的下探,到6月12日收盤,跌至僅有的0.36美元/股。

根據納斯達克的退市標準規定,若上市公司股價連續30個交易日低於1美元,即符合退市標準。按照前期公告的消息,能鏈智電已於2024年6月13日收到了納斯達克發出的預警通知書。由此來看,能鏈智電的處境已經岌岌可危了。

而爲了急於改善現狀符合規定,亦或是挽回投資者信心,能鏈智電決定在6月13日除權除息,對股票進行合股,具體爲20股合爲1股。

所謂合股,就是當股票價格較低時,爲了提升公司形象,上市公司會將已發行的股票按比例進行合併,即由多股合併爲1股。合股後,股價按照相應比例提高,股東權益不變,公司的總市值也不變,但是持倉數量會發生變化。

在美股市場,合股的好處在於可以優化公司的股本結構,提高市場效率,並吸引更多高質量的投資者。不過,就目前能鏈智電的股價來看,合股起到的作用更像是“曇花一現”一般。

數據顯示,就在合股當天,其股價的確迎來了一波漲勢,最高達到7.44美元/股,但這種勢頭才僅僅維持一天,從6月14日開始,能鏈智電的股價突然放量走低,並一直延續至今。

截至7月2日收盤,能鏈智電股價已經跌到了1.59美元/股,也就是說,這才半個月不到,其股價距離剛剛合股之時的最高點,竟然跌去了78%,跌幅不可謂不慘談。

可預想的是,股價如再跌下去,能鏈智電恐怕將又會走回險些退市的老路了。

綜上來看,令人難以置信的是,不到兩年時間,這家自稱爲“充電服務界的美團”的公司股價歷經暴跌,但回過頭來看其一路走來的經營成色,或許就不會如此驚訝了。

二、“流血不止”,近三年多累虧超74億元

能鏈智電的賬面是有錢的。

從其披露的融資路程來看,從2016年成立至2022年6月上市前,能鏈智電已經完成15輪融資,融資總額超75億元。

多輪融資爲能鏈智電帶來了海量現金。但若查看能鏈智電的財務報表,其經營活動所用淨現金連年爲負。2021年-2023年,能鏈智電的經營活動所用淨現金分別爲-2.19億元、-5.81億元和-5.65億元,而截至2023年末的期末現金及現金等價物餘額也從2022年末的5.13億元縮減了15.02%,至僅有的4.36億元。

規模擴張如此迅速且爲美股上市公司,竟然手握不到五億的現金,顯然說不過去,同時,更爲致命的是,2023年末能鏈智電流動負債卻同比翻了超四倍,高達8.17億元。

很顯然,流動資金遠遠小於負債,不能及時進行覆蓋,也預示着其不具備抵禦風險的能力。也就是說,倘若短期內能鏈智電不能及時融到資金,那麼就可能會面臨非常嚴重的經營問題。

那麼,到底是什麼在消耗着能鏈智電本就不太樂觀的現金流?

原因無他,在於能鏈智電的銷售費用太高了。2021年-2023年能鏈智電銷售費用逐年走高,分別爲1.93億元、2.41億元、4.47億元。而若將這三年銷售市場費用與年度營收換算對比,不難發現,能鏈智電幾乎達到了每花1.98塊銷售市場費用卻僅僅才換來1塊錢的營收。

很顯然,能鏈智電極度依賴營銷端。然而,營銷手段用盡,其創收能力雖然在提升,但卻遠遠跟不上不斷燒錢的步伐。業績數據顯示,2021年-2023年,能鏈智電分別實現營收0.33億元、0.93億元和3.2億元,與銷售費用對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

持續燒錢才換來原地奔跑,若再不續血,能鏈智電很可能連現有陣地都將失去,而且隨着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更讓投資者擔憂的不確定性是,能鏈智電後續還需要“燒”多少錢,仍是個未知數。

此外,相比較大手筆的營銷費用,能鏈智電在研發投入則明顯不足,到如今其研發費用僅在六千萬元內徘徊,連一個億都相差甚遠,可見能鏈智電有多麼的重銷售輕研發了。也正是如此,在缺少核心技術的影響下,能鏈智電只能依靠充當第三方平台的角色來獲取利益。

但在二級市場,如若沒有核心技術的加持,憑何能夠獲得資本青睞呢?更何況還是在以科研實力強勁見長的美股市場。

當然,這還不是最緊要的,最緊要的是盈利能力弱,成爲能鏈智電根深蒂固的問題,也是失去資本信任的關鍵。

自2021年起至今,其每年交出的年報還未“及格”,均是虧損狀態,分別爲-2.6億元、-56.37億元及13.07億元,如果再加上2024年一季度繼續虧損的2.27億元,近三年多時間裏能鏈智電累計虧損達到了74.31億元。

結合以上營銷費用來看,拋出去的錢、看不到回報,使得資本對能鏈智電的未來成長性堪憂。也就是說,能鏈智電的營銷投入越來越高,燒了超過四年的錢卻還是一直虧損,何時能盈利仍遙遙無期,資本怎麼能不急呢。

再進一步來看,去年能鏈智電還陷入了自上市以來資不抵債的境遇,當期總資產14.65億元、總負債15.09億,資產負債率高達102.98%,要知道在2022年之時,這一數值才僅爲60.32%。然而,進入到2024年,這一情況並沒有任何改觀,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勢。

今年一季度末,能鏈智電總資產和總負債分別降至12.95億元、14.57億元,資產負債率飆升至112.49%,這顯然也是一個極爲危險的信號。

三、再轉身探尋新增量,能鏈智電還能講出“好故事”嗎?

虧損構成了一個維度,而業務的搖擺不定則是與之並行的另一個方面。

能鏈智電的業務不穩定性表現在,哪有風口就往哪走。在公司發展策略上,能鏈智電做過許多嘗試,從爲新能源車車主提供充電服務到爲充電運營商提供互聯互通服務,積極開拓客戶;從軟硬件採購、EPC工程,再到光伏、自動充電機器人,能鏈智電把當下與新能源上下游相關的熱門賽道都收入囊中。

只是,除了新能源充電和提供解決方案服務外,能鏈智電新開拓的業務都算是淺嘗輒止,在行業賽道中優勢並不大,過於繁雜的業務也讓其浪費了許多時間,在與時間賽跑的新能源行業中,能鏈智電可謂是得不償失。

具體來看,能鏈智電有三大業務板塊:充電服務、能源解決方案和新業務,而對比2022年,其2023年業務結構發生了非常顯著變化,此前主要業務是以線上、線下和創新業務爲主。

目前,能鏈智電近99%的營收來源於充電服務和能源解決方案,其中,以EPC工程、儲能業務爲主的能源解決方案板塊2023年營收達到1.87億元,佔總營收的比重達58.5%,充電服務板塊在總營收的佔比則降至40.34%,而新業務才僅佔1.16%。

從業務端的變化和數據可以看出,能鏈智電已從第三方平台向能源資產運營方轉型,也充分說明了線下能源解決方案已然成爲其主要營收來源,甚至成爲了主業,使能鏈智電轉換賽道經營了,其“充電服務第一股”的稱號已然名不副實。

事實上,在油電交替的能源大背景下,充電站場景下的能源資產運營可挖掘的潛力非常巨大。大到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小到充電站等多元場景下的工商業儲能,甚至是光儲充、微電網形態的升級,都擁有非常廣闊的市場前景。

正是持續看好能源資產運營這一賽道,在2023年6月之時,能鏈智電就通過子公司大手筆收購了香港光電公司。據公開數據顯示,香港光電一直專注於屋苑及工商業屋頂太陽能項目領域,在香港建設的太陽能工程超過600個,累計開發和建設了25MW分佈式太陽能項目。

不過,能鏈智電的線下能源解決方案屬於重資產項目,可持續發展能力還有待時間的驗證,同時還面臨着巨大的生存壓力挑戰,爲什麼這麼說?

先來看EPC工程業務,所謂EPC,是指採用設計、採購、施工總承包模式的建設項目,簡而言之乾的是承包方的生意,雖然我國“新基建”風口正盛,但是在當下宏觀經濟處於深度調整週期下,EPC項目也迎來了收緊期,並沒有多少新市場可供開拓。

再看儲能業務,這也是一個不賺錢,甚至沒有找到商業模式的行業。要知道目前國內尚無一家真正實現盈利的儲能企業,大多數都依靠的是補貼存活,而且更重要的是,目前整個儲能市場面臨着下行週期,產能過剩、庫存積壓、價格下跌等問題頻現,加劇了整個行業內卷。

愈發逼仄的現實境遇下,能鏈智電還要與像寧德時代、特斯拉等一衆行業巨頭來爭奪“蛋糕”,而單單就前文提到的少的可憐研發投入,以及捉襟見肘的現金流,無論是技術實力還是資金實力,能鏈智電皆很難與這些巨頭相抗衡,可謂高下立判。

面對二級市場的持續低迷、充電服務市場地位的動盪,以及新業務未來走向的模糊性,能鏈智電目前似乎更多地聚焦於“講故事”,而非深耕技術層面,這不禁讓人質疑其長遠發展的可持續性與競爭力。

而在缺乏技術創新作爲堅實支撐的情況下,戴震的“資本手法”還能玩多久,恐怕還需要打個問號。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