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复星医药在估值底部整合全球资产 开启下一轮周期

復星醫藥在估值底部整合全球資產 開啓下一輪週期

藍鯨財經 ·  06/28 15:32

2023年,伴隨“新冠紅利”的消失、生物醫藥行業的資本熱情大幅降溫、地域風險等多種因素影響,醫藥行業呈現下行趨勢,醫療企業普遍面臨挑戰,進入估值底部區間。

不過,正所謂“莫道春寒尚料峭,危中有機天地寬”。中國創新藥的全球化依然是大勢所趨。優質的醫療創新資產在目前如同大浪淘沙後的滄海遺珠,而此時此刻,正是拾遺的好時機。在投行Centerview Partners聯席總裁Eric Tokat看來,2024年將是全球醫療行業併購整合的大年,並將爲生物醫藥行業帶來一個充滿希望的前景,“生物技術行業正在經歷向戰略合作和併購的轉變,重點領域是ADC、AI在醫藥領域的應用以及細胞和基因療法。”

據相關統計,2023年全球醫藥領域前10名併購事件總額達1152億美元,單筆交易金額均在35億美元以上。包括輝瑞、阿斯利康、賽諾菲等跨國藥企均有落子。

而在國內,頭部藥企復星醫藥已經伺機而動,近一個月之內頻頻出手,加速其全球資產的全面整合,先是計劃分拆旗下醫療健康服務板塊子公司復星健康IPO,而後將印度仿製藥子公司Gland Pharma的6.01%股權出售給長線基金,在維持控股權的同時回籠了2.11億美元,再到近期宣佈54億港元私有化創新生物藥子公司復宏漢霖,其聚焦製藥,深耕創新藥領域的決心顯而易見,而或許這正是其釐清自身業務脈絡,創新轉型,迎接下一輪週期的開始。

54億港元私有化復宏漢霖

6月24日晚間,復星醫藥(600196.SH;02196.HK)發佈公告,擬通過吸收合併的方式私有化子公司復宏漢霖(02696.HK)。

公告顯示,本次吸收合併交易的現金對價港幣24.6元/股,對復宏漢霖H股不受干擾日收盤價的溢價爲36.67%;對不受干擾日前30個交易日的溢價爲52.04%。本次吸收合併現金對價合計不超過約54.07億港元或等值人民幣。

該消息一出,隨即刺激股價飆升,6月25日,復宏漢霖(02696.HK)復盤後高開超過22%,此後股價一直在高位盤旋,當日漲幅接近20%,可見對於私有化,市場正面情緒居多。

54.07億港元,超三成的溢價,在國內生物醫藥資本寒冬大背景下,復星醫藥果斷出手,拿下國內“biopharma一哥”。通過私有化復宏漢霖,復星醫藥或能夠進一步整合調整其創新藥領域的產業鏈版圖,拓寬其在全球醫藥行業的市場競爭力。

毫無疑問,復宏漢霖從創立之初便是復星醫藥的核心創新資產,已發展成爲一家國際化的創新生物製藥公司。2023年,復宏漢霖首次實現全年盈利,總收入約人民幣53.949億元,同比增長約67.8%,盈利總額約人民幣5.46億元,成爲港股18A生物醫藥上市企業中首家靠產品銷售實現盈利的企業。

年報顯示,復宏漢霖目前已經上市的5款產品實現銷售收入合計約45.54億元。其中生物類似藥漢曲優(曲妥珠單抗)和其首款生物創新藥漢斯狀(斯魯利單抗)爲其最主要的營收來源,這兩款藥同樣也是復星醫藥抗腫瘤管線中的排頭兵。

復宏漢霖此前採取生物類似藥和創新藥“兩條腿走路”、有序推進、互爲輔助模式,此推進節奏下復宏漢霖正在持續產生穩定現金流。

以漢曲優爲例,作爲國內首款獲批上市的國產曲妥珠單抗,於2020年8月開始在國內市場商業化上市,2023年,漢曲優銷售收入超27億元,同比增長58.19%。出海方面,以漢曲優爲突破口,擦亮了復星醫藥“生物類似藥國際化”的招牌。今年4月26日,漢曲優在美國獲批上市,成爲首箇中、歐、美三地獲批的國產單抗生物類似藥。作爲國產生物藥“出海”代表,漢曲優已經在40多個國家和地區獲批上市。

生物創新藥方面,作爲全球首個獲批用於一線治療廣泛期小細胞肺癌的靶向PD-1單抗漢斯狀(斯魯利單抗)2023年首個完整銷售年收入便突破了10億,爲11.2億,同比增長了230.2%。

不過,在低迷的資本環境下,復宏漢霖的市值似乎並未完全體現其創新價值。

2019年9月,復宏漢霖在港交所上市,IPO募集資金30.96億港元,以當時收盤價計算,復宏漢霖的市值爲267億港元。截至復宏漢霖停牌日,公司股價爲18.84港元,市值爲102億港元。較2019年上市之初,公司市值蒸發超過60%。

對於此次私有化復宏漢霖的原因,復星醫藥對藍鯨表示,復宏漢霖2019年上市以來尚未通過股權融資籌集任何資金,反而帶來額外成本。同時,其H股股價長期低迷,未能充分反映公司的核心價值。

有業內人士指出,目前,復宏漢霖和復星醫藥的估值都在底部區間,其中復星醫藥A股僅約24倍市盈率(P/E),H股更是隻有13倍。復宏漢霖的的全面私有化無疑能增強復星醫藥的創新管線厚度和創新藥戰略的靈活性。對復宏漢霖來說,將有利於其未來更好地利用集團資源,與復星醫藥旗下其他創新資產協同發展;

復宏漢霖私有化完成後,復星醫藥有何進一步舉措更是令人期待。

加速調倉,整合式創新

復星醫藥董事長吳以芳曾向藍鯨財經表示,復星醫藥目前創新研發聚焦的治療領域包括腫瘤及免疫、中樞神經系統等;其中腫瘤管線是重中之重,佔據50%的比重,除了生物藥、小分子藥物的多款產品已落地外、還有細胞治療、手術機器人、ADC藥物方面的佈局,整體已經形成一個“生態圈”,讓復星醫藥更具優勢和活力,復星醫藥對於任何合作模式始終抱有開放的態度。

按照業務板塊來看,製藥業務是復星醫藥核心業務板塊,2023年,營收爲302.22億,佔整體營收的73%。目前,製藥板塊細分爲創新藥、成熟產品及疫苗三個業務單元,“創新藥的營收目前還在爬坡階段,目標是收入能儘快跨過百億門檻,未來創新藥的收入貢獻佔比肯定會越來越高的。”吳以芳曾表示。

不難發現,“創新轉型”是近年來本土生物醫藥企業聚焦的核心邏輯,復星醫藥無疑是其中“整合式創新”的標杆,顧名思義,整合全球優質資產,聚焦新質生產力。而在經歷了2023年新冠疫情產品收入大幅下降的影響之後,復星醫藥已經逐漸走出陰霾,今年更是其資產調倉的好時機。

除了此次私有化復宏漢霖,其實近期復星醫藥動作頻頻,就在不久前的6月19日晚間,復星醫藥公告,出售所持有約6.01%的Gland Pharma股份。此筆交易讓復星醫藥回籠資金2.11億美元,買方多爲長線基金,同時繼續對Gland Pharma保持控股地位(持股51.83%)。Gland Pharma是印度領先的仿製藥企,復星醫藥則強調了Gland Pharma在其全球化戰略中的重要地位。

業內普遍認爲,此次復星醫藥對於Gland Pharma的減持時機合適、價位合理,不僅增加了復星醫藥自身的資金厚度,也表明了其未來在創新轉型方面有更大投入的決心。

此外,在手術機器人領域,復星醫藥和直觀醫療的合作更加緊密,今年6月份,投資7億的直觀復星總部產業基地在上海浦東正式啓動,這也是直觀醫療在亞太地區最大的研發、生產和培訓一體化基地,新總部基地啓用初期將聚焦於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及Ion系統部分配件的生產。

隨着政策助推市場的逐漸擴容、疊加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國產化後帶來的產業鏈和價格優勢,其在中國的裝機量有望在國內快速爬坡推開。

在細胞治療領域,上市三週年的奕凱達(阿基侖賽注射液)已累計惠及超過700位淋巴瘤患者。過去的三年裏,這款全球領先的CAR-T細胞治療產品在中國不斷取得新進展,目前已拓展至二線適應症,並在國內率先推出按療效價值支付的創新方案,預計將能覆蓋更多中國淋巴瘤患者。

創新轉型,難而正確

2023年的復星醫藥營收和淨利潤雙降,股價也持續低迷。

儘管業績承壓,2024年的復星醫藥依然堅持在“做難而正確”的事,聚焦創新,放大核心製藥板塊的優勢,持續優化非核心資產。而除了上述的資產調倉整合,研發投入方面,復星醫藥更是投入重金。

近10年來,復星醫藥的研發投入保持穩健增長,從2013年的5.03億元增加到2023年的59.37億元,十年十倍,佔總營收比例從5.1%逐年提升至14.34%,打破了資本市場對其的刻板印象,已成爲中國醫藥行業創新的領軍企業之一。

從投入金額來看,2023年A股上市醫藥公司中,復星醫藥的研發投入排名第三,同屬創新藥企第一梯隊。在創新驅動下,2023年復星醫藥核心製藥業務營收302.22億元,銷售額過億的產品共50 個,比2022年增加了3個,過5億產品9個。

值得注意的是,隨着其抗腫瘤核心產品快速增長,創新研發的持續推進,有望對沖新冠相關產品所產生的不利影響。2023年,其製藥業務收入 302.22億元,不含新冠產品的營收同比增長13.50%,主要源於新品和次新品的收入快速增長,分板塊來看,其抗腫瘤及免疫調節核心產品營業收入同比增加37.99%。

有業內人士指出,過去幾年,不少轉型升級中的中國大公司都在受到資本市場和自身發展陣痛的“雙殺”。從各個角度看,隨着復星醫藥全球創新資產整合的全面加速,創新研發的持續投入和落地,復星醫藥似乎正在進入下一輪週期,估值正在走出底部區間。

復星醫藥重估正當時。

(文章來源:藍鯨財經)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