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500亿医药巨头,出手,医药的春天,要来了?

500億醫藥巨頭,出手,醫藥的春天,要來了?

侃見財經 ·  06/28 15:11

文|侃見財經

醫藥行業,已經擊穿了估值底線。

跌跌不休的股價,讓很多醫藥大白馬已經跌回了疫情之前。面對增長的業績,醫藥行業的估值何以在短短的兩三年時間就發生如此大的改變?

醫藥行業一直是一個朝陽行業,龐大的市場以及越來越多的需求,催生了這個十萬億級的市場。尤其進入2016年之後,我國創新藥領域也開始蓬勃發展,其中不乏百濟神州這樣的全球重磅級醫藥企業。

隨着研發投入的增長,我國不少創新藥企,開始在技術方面縮小了與歐美醫藥巨頭之間的差距,但遺憾的是,這種優勢並未一直持續。

進入2022年之後,隨着美加息週期的開始,一些醫藥產業的投資開始萎縮,尤其是創新藥領域,明顯的感覺到了寒意,爲了平安的度過寒冬,一些創新藥企業砍掉部分管線,另外一些藥企則選擇賣掉部分優勢管線,來爲公司爭取更多的現金流。

在這種背景下,各家藥企開始八仙過海。

反映在資本市場上,跌跌不休的股價就市場給出的答案。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答案也不總是“準確”的,不少醫藥龍頭明顯存在被“誤傷”情形。以恒瑞醫藥爲例,其今年一季度營收爲59.98億元,同比增長9.2%;淨利潤爲13.69億元,同比增長10.48%。而2023年全年,其業績也保持着一個增長的趨勢,但股價層面卻極其悲觀,如果從最高位算起,恒瑞醫藥的跌幅達到了60%。

在基本面沒有大的變化的前提下,恒瑞醫藥如此跌幅,實在是不能反映企業真實的價值,且在醫藥行業當中,恒瑞醫藥並不算個例。

侃見財經認爲,之所以會出現這種局面,主要是市場對於行業未來預期的改變。

爲了應對這種超出市場行爲的下跌,不少醫藥行業也開始了相應的應對措施,比如回購註銷、私有化退市等。

6月24日晚間,復星醫藥公告,控股子公司復星新藥與另一控股子公司復宏漢霖(即被合併方)訂立《吸收合併協議》,根據協議,復星新藥擬以現金及/或換股方式收購併註銷復宏漢霖其他現有股東持有的全部復宏漢霖股份(包括H股及非上市股份),並私有化復宏漢霖。

據公告披露,本次交易的現金對價部分,由復星新藥擬現金出資24.6港元/股收購併註銷共計不超過1.31億股復宏漢霖H股、擬現金出資人民幣22.44元/非上市股份收購及註銷共計不超過8870.09萬股復宏漢霖非上市股份。前述現金對價合計不超過54.07億港元(約合人民幣50.33億元)或等值人民幣。

目前,復宏漢霖的市值爲125億港元,約合人民幣116億。私有化“破局”

根據資料顯示,復宏漢霖成立於2010年2月,該公司於2019年9月在港交所掛牌上市。

據悉,該公司主要從事單克隆抗體(mAb)藥物的研發、生產、銷售及提供相關技術服務(人類幹細胞、基因診斷與治療技術的開發和應用除外)及轉讓自有技術及提供相關技術諮詢服務。

上市之後,復宏漢霖表現並不算差。

2020年7月,復宏漢霖股價創出了67.05港元的歷史新高之後,便開始了一路下跌,相比於其他企業創新藥企,復宏漢霖其實並不算太慘。

進入2023年之後,復宏漢霖業績層面其實有所改善。根據2023年的業績顯示,業績期內,該公司營業收入爲 53.95億元,歸母淨利潤爲 5.46億元,同比由虧損轉盈利。

在業績的加持下,復宏漢霖的股價開始走出了修復行情,自一月至今,其漲幅超過了130%。市值也重回100億港元上方。

當然,復星醫藥之所以在當下有私有化的動作,主要有兩個方面:

第一,復星醫藥以及復宏漢霖被低估了;

第二,復星醫藥正在調整戰略。

從估值角度而言,作爲創新藥企業復宏漢霖目前的動態市盈率爲20.75倍,且隨着未來業績的放量以及增長空間明顯;而復星醫藥港股的動態市盈率則僅爲16.04倍,市淨率僅爲0.69倍,值得注意的是,作爲行業的龍頭企業,其從最高位跌幅超過了80%,復星醫藥A股雖然也跌幅較大,但是市值仍舊還有591.9億。從股價的角度,儘管市場的預期發生了變化,但如此跌幅肯定是不合理的。

侃見財經認爲,復星醫藥在當下的時間節點,私有化復宏漢霖對於雙方而言,是一件雙贏的事情。復宏漢霖一直以來作爲復星醫藥的創新藥核心平台,但價值沒有得到市場的認可,本次私有化之後,復星醫藥在的創新藥領域的佈局將大大的增強,有助於市場重新認識這家龍頭藥企。

而且,復星醫藥的創新屬性增強之後,市場也能給予其更高的估值,這是復星醫藥所急需的。因此復星醫藥在公告中表示,自復宏漢霖於香港聯交所上市以來,受全球宏觀經濟、醫療行業、港股整體趨勢等因素影響,其H股股價水平未達預期且交易量較小,復宏漢霖自上市後亦未通過股權融資籌集資金,其作爲上市公司的優勢未能充分體現。

由此可見,復星醫藥此時私有化,的確是一件雙贏的事情。“重拾”估值

復星醫藥決定私有化復宏漢霖之前,其在資本市場的組合拳就開始了。

此前,復星醫藥宣佈子公司復星健康擬分拆上市提上日程。

6月19日晚間,復星醫藥發佈公告顯示,控股子公司復星醫藥新加坡公司通過大宗交易,以均價1771.81印度盧比/股(稅前)出售所持有的990萬股Gland Pharma股份,交易總對價爲175.41億印度盧比(稅前),摺合約2.11億美元,約合人民幣超過了15億元。

本次交易完成之後,復星醫藥持有Gland Pharma的股權比例將下降至51.83%。復星醫藥表示,出售Gland Pharma股權所得款項將主要用於補充本集團營運資金、償還帶息債務等。

侃見財經認爲,此前復星系現金流緊張確實一個不爭的事實,但這不足以成爲影響復星醫藥估值的導火索。

近期,復星醫藥之所以在資本市場頻繁出手,主要是因爲在醫藥的行業的寒冬之下,行業的龍頭企業的確被低估了。

進入2023年之後,由於疫情影響減弱,復星醫藥的業績也自然受到了影響。在這種背景下,復星醫藥今年一季度業績延續了一個下滑的趨勢,一季度營收101.57億元,同比下降6.56%;淨利潤爲6.10億元,同比下降38.22%。

但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新冠相關產品收入減少,但是其核心的抗腫瘤及免疫調節產品卻保持了高速增長。

根據市值風雲統計顯示,2023年復星醫藥的核心製藥業務板塊中,漢斯狀收入11.20億,同比增長230.20% ;注射用曲妥珠單抗收入27.49億,同比增長8.19%;蘇可欣收入9.22億,同比增長19.67%。

也就是說,雖然復星醫藥2023年業績整體有所下滑,但是創新藥產品收入增長明顯,對於一家龍頭醫藥企業而言,這是競爭最有力的因素。

就當下的市場環境而言,由於疫情的影響,過去幾年醫藥行業企業的估值都被爆炒過一輪,有些企業甚至透支了未來數年的業績預期,但是經過三四年的下跌,不少企業不僅跌回到了“原點”,甚至還跌穿了疫情前的位置。

由此可見,這是市場情緒的集中宣泄,是不合理的表現。參考歐美等龍頭藥企,他們大多已經消化了後疫情時代市場需求減少對於公司業績的影響,並且很多都已經創出了歷史新高。例如禮來製藥、諾和諾德、默沙東等醫藥巨頭。

當下雖然我們同全球醫藥巨頭還存在一些差距,但是當下國內醫藥企業如此低的估值,的確不利於行業的創新發展,因而在企業自身的努力之外,我們在政策方面也應該進一步加強對行業的扶持,使得醫藥行業重新回歸此前繁榮的狀態。聲明:本文內容僅代表該投稿文章作者觀點,不代表藍鯨號立場。未經授權不得隨意轉載,藍鯨號保留追究相應責任的權利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