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把线下还给线下,新零售走向尽头

把線下還給線下,新零售走向盡頭

TechWeb ·  06/27 08:43

“到永輝,不就是到胖東來了嗎?”當被問及胖東來是否會開到鄭州時,於東來給出這樣的回覆。

這句話內涵不可謂不豐富,首先它預告了永輝即將提供類似胖東來的購物體驗,其次,它也說明了,在鄭州,也許還有更多的地方,老永輝將基本退出歷史舞臺,取而代之的會是一個新永輝,或者說是胖東來替身。

6月19日,經歷19天的爆改,鄭州永輝超市以全新的面貌亮相在消費者面前,梳理後的商品結構達到胖東來商品結構的90%以上,其中就包括胖東來的網紅產品大月餅、精釀啤酒等。

爲了搶購這些網紅產品,有消費者凌晨就前往永輝超市排隊,開業當日消費者們普遍排隊半小時以上才能進場,網紅啤酒的隊伍更是需要排到兩小時左右。永輝超市開業當日的火熱程度,不亞於當地的熱門景區。

單從客流量和銷售量的變化來看,胖東來對永輝的改造無疑是成功的。有數據顯示,永輝開業當日客流爲12926人,是調改前日均客流的5.3倍;銷售額爲188萬元,是調改簽平均日銷的13.9倍。

然而,當烈火烹油般的熱鬧,與此前永輝的日漸沒落形成強烈對比,給人的感覺竟然那麼五味雜陳。只要稍對中國零售行業有所了解,就知道永輝曾經是多麼輝煌的連鎖超市,更是積極擁抱新零售時代的弄潮兒。2017年以來,中國規模最大的互聯網平台中,有兩家是永輝的股東,分別是騰訊和京東,前者擁有最豐沛的流量,後者擁有一整套線上電商解決方案,尤其在自營電商門類中,迄今爲止無出其右。

但正是這樣的零售標兵,今天卻選擇了重頭再來。從永輝超市發佈的《致顧客的一封信》中可以看出,這次的改造絕非“小打小鬧”,商品結構重塑、設施設備更新、員工福利調整等各項數據,都預示着永輝已經“脫胎換骨”。

當然,壯士斷腕的並不僅僅是永輝, 6月15日,永輝超市發佈股東減持股份計劃公告稱,京東計劃在未來三個月時間內,通過大宗交易方式減持不超過1.82億股永輝超市的股份,佔公司總股本比例不超過2%。公開資料顯示,截至一季度末,京東持有永輝超市13%股份,爲第三大股東。

一位零售行業資深人士親歷過整個線下零售的線上化過程,他告訴《最話》,刻意做線上線下的融合很難,除非是本身就有線上的基因去做“加法”,可能還有一些機會。但至於能做到什麼程度,還是一個未知數。

今年,這些未知數似乎都露出了一些端倪,伴隨着永輝重塑線下場景,盒馬在屢次轉型與嘗試後還在繼續調整。種種跡象表明,線下與線上零售業的蜜月期已過。而那場失敗的戀情留給永輝的是命懸一線的資金鍊,截至一季度末,永輝超市流動負債224.99億元,而同期流動資產僅177.10億元。與此同時,戀情也給互聯網股東們帶來了虧損,以騰訊爲例,2017年,騰訊曾以42億元購入永輝超市5%股份,至今已經浮虧29億元。

毫無疑問,這將是永輝的最後一搏。

01

一直站在命運的路口

作爲中國最具規模的連鎖超市之一,永輝的際遇很大程度反映了整個線下零售業的命運。

此次接受胖東來調改的是永輝超市位於鄭州市信萬廣場的門店,永輝超市曾表示7月1日將啓動對第二家門店的調改。截止2023年底,永輝超市在全國29個省市共擁有1000家門店,雖然目前調改僅是從河南省開始的“局部性”試點,但足以看出永輝超市重新將注意力回歸“線下”的決心。

顯而易見,永輝的此次變革是由其當下的生存環境倒逼,在過去的三年裏,永輝超市經歷了至暗時刻。從2021年開始,永輝超市迎來上市後的首度虧損,在此後的三年裏,累計虧損額更是超過80億。2022年,在傳統商超的閉店潮中,永輝也沒有幸免,一年時間就關閉60家門店。

但事實上,永輝昔日的線上化變革,也同樣來自生存壓力。

2016年,新零售的概念被提出來後,永輝超市所處的“生鮮”賽道迎來前所未有的壓力,一方面是以盒馬爲代表的新零售商超增長勢頭強勁,另一方面是基於前置倉概念的樸樸超市、叮咚買菜等生鮮電商搶走了線下商超的大量顧客。

面對衝擊,永輝加入零售行業“線上化”的混戰中。期間,永輝超市還曾將“全面數字化”提到頂級戰略,其在官網轉載的一篇文章中提到:永輝將營收增長寄託於線上。

在2023年的業績中,永輝超市列出“全渠道戰略轉型”的成績:2023年全年線上業務營收161億元,佔營業收入20.5%,其中商品毛利率同比提升0.9%。“永輝生活”自營到家業務已覆蓋920家門店,實現銷售額83.8億元;第三方平台到家業務已覆蓋910家門店,實現銷售額77億元。

按理說,線上業務佔比的增加,對於公司來說應該是好事,在大多數情況下,這種現象意味着新的流量和新的交易。但也有一種可能性,那就是線上業務實現的根本不是業務的增量。

實際上,最近三年來,永輝超市的營業收入並沒有增加,反而一直在減少,從2020年的932億元,一路下探,及至2023年僅剩下786億元。

“我覺得很難有人有能力再去搭建一個架構。”上述零售業人士認爲,這是線下零售行業數字化改造的一個難點,“如果背靠阿里和京東這樣的企業都做不出來,那麼零售行業線上線下融合的這條路肯定走不通。”

02

昂貴的學費

“轉型”是永輝超市這幾年的“關鍵詞”。從社區生鮮超市“永輝mini”到倉儲會員店、正品折扣店等模式,都沒有激起太大的水花。只有在新零售的風口上出生的“超級物種”,曾被業界寄予厚望。

“超級物種”對標的是盒馬,其定位爲優質生鮮食材體驗店,同時帶着“餐飲”、“零售”、“互聯網”三個標籤的“超級物種”一度被評價爲新零售的代表。在“超級物種”誕生的首年,其線上交易額就佔到全部交易額的27.4%。在永輝超市2017年的業績中,還提到新開100家“超級物種”的開店計劃。

但現實情況是,運營超級物種的永輝雲創自成立後連年虧損,於2018年末被剝離出上市公司,到了2019年,“超級物種”只剩下6家門店。更令人惋惜的是,由於在“超級物種”應該是偏重“餐飲”還是“到家”問題上,永輝超市的創始人張軒松和張軒寧兩兄弟產生分歧,最終導致兩人解除一致行動人協議。

“超級物種”的失敗,也代表着永輝超市的“新零售夢”的破碎。而“超級物種”難以盈利的一個原因,就是其經營成本高居不下。

由於“超級物種”定位中高端市場,所以在選址上非常考究。有報道中提到,“超級物種”在福州首店租金爲10元錢/平,是一般地段的5倍以上。永輝超市業績顯示,位於各個城市的“超級物種”的租賃面積並不算小,尤其是位於廣東和上海的門店租賃面積都在1000㎡以上。

另一方面,由於“超級物種”還帶有互聯網的基因,因此其在承擔零售行業普遍面臨的租金、人力、水電等成本的基礎上,其還需要承擔支撐線上業務的系統開發、物流配送、購買流量等費用。

上述零售業人士提到,線上線下的成本結構雖然不同,但是邏輯是相通的。比如線下需要有客流量,門店的位置就要好,線上想要獲得更多的流量,同樣需要花錢買“位置”。

在“超級物種”創立的第一年,騰訊就重金入股“超級物種”,京東作爲永輝的股東,旗下的京東物流也爲“超級物種”提供配送服務。但兩大互聯網巨頭的庇護,也沒有改變“超級物種”退出歷史舞臺的結局。

然而,即便與燒錢的超級物種劃清了界限,永輝超市也沒有停下數字化改造的步伐。根據歷年年報,自2021年起,永輝超市開始產生大量研發費用,三年一共花了12個億,高峰期公司研發人員數量接近1000人。

03

把線下還給線下

其實,在零售行業中,確實也有本身就具備互聯網基因的,比如便利蜂。

便利蜂是一個“被算法驅動”的便利店,它擁有一套由1000人團隊搭建的系統,這套系統甚至可以做到完全控制人。據介紹,這套系統有選址、訂貨、選品、陳列、排版、內控和工序業務等多個大模塊。店員每天到崗後,需要按照系統的指令完成每天的工作。

互聯網基因如此深厚的便利蜂,在零售行業線上線下融合的這條路上還是栽了一個大跟頭。如今的便利蜂,大面積關閉門店,員工數量急劇收縮,甚至還因食品質量問題被數次處罰。

“便利蜂的問題在於它的插入點不對,便利店本身就不適合做線上,因爲它已經離顧客足夠近了。”上述零售業人士分析說。

便利蜂曾在2021年開啓“快速擴張”模式,揚言年底門店要突破4000家,2023年門店突破萬家,此舉背後是試圖效仿瑞幸“用規模換融資”,但它的如意算盤最終還是打錯了,“它和瑞幸的消費場景不是完全一樣的。”上述零售業人士說。

在線上改造線下零售的隊伍中,就連阿里這個原本就具有零售基因的互聯網巨頭也難言順利。阿里進入新零售領域有兩個抓手,一是“打造”盒馬,二是“改造”大潤發。

大潤發的創始人黃明端曾表示,只有自己做了電商才知道,這件事情很複雜,引流、技術開發,燒錢的地方太多。退一步說,就算引來了客流,我們還要花成本去留住顧客,需要繼續投資,時間慢了,繼續燒錢是不值得的,“看到盒馬鮮生,我就更想跟阿里合作了。”

但彼時的黃明端可能沒有認識到,“打造”和“改造”根本就是兩回事。

阿里的線上基因幫助大潤發快速進行數字化改造,如將大潤發原本的飛牛網升級爲“大潤發優鮮”,實現1小時極速達,再比如與天貓超市共享庫存以打通線上線下、與菜鳥深度合作進軍社區團購等。

但從“阿里考慮退出傳統零售業務”,“大潤發2.0重構”這兩個舉動來看,阿里改造線下零售業的慾望也消減了。

高鑫零售最新的業績公告中提到,重構大賣場2.0改造從目標用戶出發,圍繞商品和服務,主打健康快樂購物場景。截止2023年9月30日,本集團已完成整店重構8家。這也意味着大潤發重新將改造重心回歸於“線下”。

那麼,線下零售行業還有做線上業務的可能性嗎?

顯然還是有的。伴隨着即時零售概念的普及,很多線上流量平台都開始提供一種更輕量級的線上化方案,正如上述人士所說,做一個API接口能夠和第三方平台對接上,可能只要花十幾、二十萬元。

永輝超市2023年業績中提到,2023年下半年,其“抖音團購到店”新增粉絲約20萬,吸引約200萬用戶到店,持續蟬聯商超行業團購TOP1;“抖音小時達”11月實現日播,峯值場觀看人數破萬,11月、12月持續蟬聯商超行業銷售TOP1。

當然,這種線上化方案也有缺點,在公域流量平台上,所有商家都很難做出自己的私域,也就是說,它們可能會長期受制於流量焦慮,永遠要和平台上的其他商家PK。

但有了自己的APP又能怎麼樣呢?對於線上消費者的競爭,其實早在他拿起手機的那一刻就已經開始。(魏霞)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