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十月稻田把玉米卖出新高度了

十月稻田把玉米賣出新高度了

億邦動力網 ·  06/26 11:31

一根新鮮玉米能賣多少錢?

在菜市場的地攤上,只要2元錢;

如果用心做點包裝,能賣到3~4塊錢;

如果再做點加工,比如做成飲料或者小吃,還能再多賣一點。

但說到底,這些賣法頂破天也就是個小零售生意。

而拿到電商平台,在做好品牌化的前提下,這款單品能賣至少一個億。

整個玉米賽道,2024年1-5月,僅抖音的銷售體量就達到了將近10億,這其中,十月稻田憑着一根玉米,幾乎佔據了半壁江山。

怎麼做到的?

顯然十月稻田和很多做農產品的廠商不是一個路子。太多農產品企業做慣了TOB的生意,卻沒想到這和TOC是完全不同的邏輯,彼此客戶群體的認知完全不同。

消費者不在乎種子好不好、出品單位硬不硬,他們就認渠道、認品牌,產品的表現固然是一方面,怎麼用產品講出他們心中所想,才是能不能賣出去的關鍵。

我們近期和十月稻田的聯合創始人王兵進行了一些交流,能明顯感受到,他們對於農產品品牌化的觀點,沒有很多傳統農企的毛病,對他們來說,研究消費者和研究農產品的研發同等重要。

2024年1月至5月抖音電商玉米類單品銷售額排行榜

如今賣農產品,誰都願意把“健康”當作第一賣點。

但大多數品牌會錯了意,他們以爲把自己的產地、品種擺出來,把“健康”“養生”這樣的標籤狠狠打在所有的傳播物料裏,就是在表達“我很健康”了。

但消費者想要的“健康”,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

不加任何標籤,玉米是啥?它是一種主糧,一種和大米、麪粉一樣的主糧;但現在,玉米打破了主食品類的限制,有了成爲“輕食“、”零食”的新選擇。

絕大多數消費者雖然都有自己的偏好,但消費主糧的態度,永遠是定時、定量、定點的。你的產品就算再受偏愛,混在一堆主糧裏依然面目不清,沒人記得你。

而十月稻田的玉米爲什麼好賣?首先就在於它打破了這種品類限制,把玉米帶向了輕食化、零食化的方向,切換到了全新的快消品賽道。

順帶一提,爆米花就是玉米曾經的零食化產物,非常成功。

說回新鮮玉米,它的幾個特點,“新鮮度高”、“食用便捷”、“低脂高纖維”、“飽腹感強”——這不就是對身材有焦慮的女性顧客、帶娃的精緻寶媽、健身減脂人士最需要的嗎?

果然“女人和孩子的錢最好賺”,十月稻田的這款玉米完美地符合這幾類用戶的需求。

當然,“知道”和“做到”之間距離也不小,不然也不會有這麼多品牌翻車。十月稻田之所以跑出來,就在於它從產品定位、包裝和設計,每個細節都貫徹了這個核心。

從單價來看,十月稻田的玉米大約8~9元一斤,定價偏中上,是以品質而非價格取勝。

新鮮玉米的消費習慣,一直存在“南甜北糯”的差異,在選品上,這款玉米兼具兩種口味上的長處,能夠兼顧最大範圍消費者的需求。

真空包裝的配置,不用烹飪、不用處理,在鍋裏煮一下或者微波幾分鐘即可,對於需要早起的上班族、追求生活品質的精緻媽媽等人群來說十分友好。

方便美味,外加玉米“粗糧”的基本設定,吃下去的不止是玉米,還有健康,誰吃誰開心。

還有3斤左右/袋的包裝規格,這個份量基本屬於家庭1~2頓,或者單身的玉米愛好者最多兩天的份量,不怕囤積。

小包裝的產品可以讓消費者在很短的時間內食用完,最大限度保留食物本身的風味和營養;良好的品質又保證了足量的復購,確保了較快的產品週轉,進而實現了全流程的正反饋。

吃完感覺不錯就再下一單,連復購的問題都解決了。

對比其他快消品,農產品品類對於供應鏈的要求天然要更高。

建設供應鏈,做品牌化,勢必抬升最終的售價。雖然品質和穩定性上去了,但在“吃”這件事上,消費者對於價格高度敏感,價值感體現不出來,反而敗壞品牌。

最糟糕的情況是,價格上去了,品質卻沒跟上,熱鬧過後,一地雞毛。

很多的品牌和商家都栽在了這個上面——單說玉米這個品類,某選就是前車之鑑。

平心而論,無論是種質資源、種植技術還是倉儲物流都不構成絕對的壁壘,關鍵在於品牌願意在這個維度投入多少。

十月稻田是怎麼解決這個問題的?

往生產端看,它介入了各個環節,不僅僅在選品上拿出了可靠、嚴格的規則來把控品質,還通過科技賦能,直接幫助農戶提升生產的效率和水準。

往流通環節看,十月稻田自建了物流中心,自己掌握農產品流通的環節。

往銷售環節看,它對渠道——特別是電商——保持了高度敏感,全都儘早入駐,還針對不同的電商平台拿出有效的打法。

你可以找很多客觀的原因,比如十月稻田起家於農產品加工行業,又身處東北,對於生產、銷售、產地、產品要更加熟悉。

但這些因素不是獨家的,核心原因還是一句話:相比於單純的做品牌和營銷,建設供應鏈是不折不扣的“重活兒”。

只想做短線生意的話,農產品天然就有更高的“翻車”概率,做好供應鏈,是所有農產品品牌長線經營迴避不了的問題。

農產品具備快消品的所有特質,品類足夠多、市場足夠剛需,而且沒有任何教育的門檻,也很難有巨頭佔據某個細分領域的心智。

更不用說,農產品的市場規模,可能達到上萬億級別的體量,這是一篇富礦。這對於任何想要進入這個行業的品牌來說,都是一片創業熱土。

反過來說,正因爲品類太多,消費者的選擇也太多,想要打出足夠的品牌效應,也是一件極難的事。

十月稻田從一家普通的糧食加工廠起步,到如今港交所上市,如今年收入數十億元,在各大電商平台的農產品相關類目中殺到TOP1,是不折不扣的一匹黑馬,這就是做“難”事的回報。

做好供應鏈是做好農產品品牌的前置條件,此外“零食化”的思路,對於很多不需要很多加工就可以食用的品類來說同樣適用。當你能實現對市場持續的、高質量的、穩定的服務和輸出,你想做不好品牌都很難。

注:文/瀝金,文章來源:瀝金,本文爲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億邦動力立場。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